文 | 吴亚琦
“让每个人都拥有一个AI摄影师”。这是近期刷屏的一款基于AI人脸识别的相机小程序打出的口号。
那具体要如何拥有呢?官方给出的解释是,“通过上传一些你自己的照片,就可以拥有一个专属的数字分身,然后挑选你喜爱的写真模板,就可以得到一张张专业质感的写真。”在该款小程序上,用户上传自己20张以上包含人脸的照片,并支付相应费用,等待一定时间后,生成一个专属数字分身,接着挑选模板,用户就可以得到写真造型。
不到10元、足不出户就能尝鲜生成多组可媲美某真蓝、某马体的美照,实现写真自由,上传社交平台点燃社交属性,这使得该款小程序迅速出圈。
但出圈的同时,也开始出现“照相馆会被取代吗”“摄影师要失业了”的讨论。其实,似乎每次AI新应用出圈,类似的讨论都会重现。并非公众敏感,新技术出现带来迷茫感与冲击下产生失控感是必然的,但趋势虽难以完全把握却无需过度忧虑。AI生成图像应用并非新事物,不过是AI技术的一种落地实践。该团队也表示,“将很快开启对摄影师邀请制的内测合作”,试想,如果其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未来将该想法投诸实践,也不失为一次AI与真人合作的工作方式的探索。
人们在接受着技术带来的新鲜感洗礼的同时,伴随而来的风险也冲刷着人们的认知。当AI技术遇上肖像照片,让人不难与之前“AI换脸诈骗”产生联想。再加上最初版本的用户协议中,用户需授权“在全世界(包括元宇宙等虚拟空间)范围内享有永久的、不可撤销的、可转让的、可转授权的、免费的和非独家的许可”的条款,都加深了用户对个人隐私安全的担忧。
即便用户协议已经更新,团队也在对信息安全抱有疑问的评论下回复,但AI与公众之间存在的技术壁垒客观存在,用户个人信息是否仍存在泄露风险,协议内容是否为文字游戏,上传的图片最终会被加工到何种程度,一些面部特征会否以其他形式出现甚至危害个人信息安全,这对连自己的电话号码都不知道在哪个环节泄露的人们来说,当下AI技术中的信息保障究竟严密到何种程度,实在无法做到完全信任和真正安心。
技术是工具,但人却需要恪守伦理。AI应用大势所趋,规范AI的使用和边界很有必要。个人在信息保护上本就处于弱势,大多时候即便意识到问题也会被过高的行动成本劝退。虽然法律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并未缺位,但仍需将保护网织密织细,让条文规则覆盖得更严格更细致。而面对科技这把双刃剑,企业和平台应明确法律底线,把握技术尺度。
张雪瑜 摄/光明图片
任何一种数字产品,无论是应用了何种新技术,开发者在对其做商业模式、前景方向、设计应用等各方面考量时,用户的需求都应该被摆在重要位置,用户信息的安全性更是底线。这是长远发展的根本,也是法律伦理的需要。
热点视频推荐
↓↓↓
更多内容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

文字:吴亚琦
朗诵:王茜
责编:王子墨
编辑:朱晓帆 吴亚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