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鱼
最近,有博主称自己在某社交平台上刷到不少游客晒出手抓野生鼠兔的照片,质疑“在青海祁连山草原,抓鼠兔和喂旱獭是否成为了旅游项目?”此事很快在互联网中引起热议。
从博主发布的照片来看,野生鼠兔确实模样可爱,也难怪有游客忍不住要伸手去“抓”。但正如博主后续解释的,鼠兔有一定概率携带染疫蚤传播鼠疫,接触它有危险。当地疾控部门也表示,因存在染疫风险,在鼠疫防控指南里,明确规定了禁止接触和投喂鼠兔、旱獭。
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既然明知接触鼠兔等野生动物有风险,为何还有不少景区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将其当作“旅游项目”。
说到底,这背后还是有利益的驱使。一方面,不少游客对相关知识并不了解,一看到野生动物很可爱,就容易“忘乎所以”;另一方面,社交时代的到来,给了年轻人更多分享旅行途中生活片段的机会,也让他们更乐于寻找新奇、有趣的场景——“捉拿”鼠兔,自然就是其中之一。
也就是说,既然放任此类行为,可以给景区或景点带来流量和收益,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也因此,要杜绝抓鼠兔和喂旱獭等不文明现象,首先还得从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做起,要求景区和景点提醒游客正确亲近自然,禁止将采摘珍稀野生植物、捉拿野生动物作为卖点。对于明知故犯者,应有相应的处罚。
其次,也不能忽视当下社交平台的传播效应。尤其是捉拿野生动物拍照、分享等相关帖子,应该予以规范,对涉及自然生态保护和旅游安全的行为做出提示。
当然,要让捉拿野生动物的不文明现象彻底绝迹,外部的管理只能“治标”,每一位游客从我做起,树立起正确的自然价值观念,才是“治本”。
事实上,不光是抓鼠兔和喂旱獭,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人们和野生动物“亲密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了。捉拿野生动物看似是表达对它们的“爱”,实际上却可能“害”了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另外,野生动物之所以“野生”,就因为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环境不适合被人类打扰,也因此,我们应该懂得适时把手放开,这才是对它们最好的爱护。
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则是如何利用好当下发达的社交媒体网络,更好地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和自然理念。据媒体报道,目前社交平台已经清除了游客手捉鼠兔的照片,出现了提示语“尊重自然规律,请与野生动物保持合理距离”,这样的做法应该得到点赞和推广。这也从侧面说明,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关键还看我们怎么用。只要能利用好无处不在的社交媒体以及年轻人乐于分享和讨论的热情,我们完全能够让敬畏自然、尊重动物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热点视频推荐
↓↓↓
更多内容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

字:小鱼
片:澎湃新闻、燃新闻等
责编:张永群 
编辑:常莹 孙小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