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晓
最近的一则新闻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工作成绩出色的小刘不久前被开除,理由是小刘在有客户在内的公司群里,言语粗鲁,辱骂同事,严重损害公司形象,违反公司规章制度。但小刘表示不服,认为是同事先在群里发送了“死亡微笑”的表情,嘲讽并激怒了她,她才会言语攻击。
何为“死亡微笑”?原来就是微信表情包里那个排第一位的微笑表情。这个表情算不算“死亡”,也许每个人会有不一样的看法,但它确实可以用来表示“阴阳怪气”“不怀好意”,这早已经成为互联网中的共识。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法院没有支持小刘的诉讼请求。原因是法院认为微笑表情不能单纯理解为嘲讽,小刘言语行为确有不当。
这恰恰证明了一点,即互联网中的共识似乎不能随意转化为社会的共识,表情包的表意作用目前仍低于语言。比方说,许多长辈就爱在微信里使用“死亡微笑”,对他们来说,这个微笑非但不“死亡”,还有表达喜悦和关心之意。
这不光是不同年龄的人之间的代沟,也显示出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日益碎片化的特点。网络交流是即时的,通过技术手段拉近了你我之间的距离,但它也有缺点:纯粹的语言不足以表达个体的所有意思。表情包就此应运而生,它用“读图”的方式丰富了字符背后的含义,也能更生动地传递个体的情绪、心情。
只是,一方面表情包促进了信息的自由流动和网友的自由表达,但另一方面,表情符号和表情包的狂欢又为这种自由表达的方式带来了暧昧和模糊。正如小刘的案例中显示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个表情包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这似乎也在显示,互联网似乎无意建立起一种严谨、科学的表达体系,而是以一种主观内在心理感悟的形式存在,说白了,互联网时代的意义就像表情包一样,变得越来越碎片化,难以捉摸。
大多数网友或许会因为小刘的不幸遭遇会心一笑,但冷静下来想一想,这何尝不是互联网传播环境中每个人真实处境的写照——你以为的不是我以为的,我想说的也不是你理解的。本来是为了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而存在的表情包,似乎又在无形之中加大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难度。这是个尴尬的事实,却又不应该被忽视。
因为表情包,我们和信息之间的关系似乎也被颠倒了。人追逐信息正在渐渐变为信息追逐人,原来我们本想用表情包表达更多含义,如今,表情包却在限制我们对意义的表达——比如,“死亡微笑”的存在似乎让很多人都不敢随便用那个表情了。
表情包带给我们许多快乐和喜悦,未来,它还会继续出现在我们的聊天界面里,继续活跃聊天的气氛。不过,人本该是表情包的主人,现在却被它控制,这是否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对此,你又会怎么看?
热点视频推荐
↓↓↓
更多内容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

文字:余晓
图片:山东高法等
朗诵:王茜

责编:张永群
编辑:张雪瑜 范天培 邢妍妍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