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远方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广州中医药大学录取通知书照片称,录取通知书上出现错别字,把“报到”错写成了“报道”。而在此前,巢湖学院同样就新生录取通知书出现错别字一事发布致歉声明。声明中提到,巢湖学院2023级新生录取通知书在印制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和审查不严,导致部分新生录取通知书上的报到时间“9月6日”错误印刷为“9月6月”。
满怀期待,却收到“错版”通知书,这样的乌龙相信对于考生来说也是个特殊的记忆。不需要什么样复杂的解释,错字就是校对不细、把关不严。毕竟,这是一所大学给新生的第一封“邀请函”。尽管今天的考生不再需要等着通知书的到来方能知道录取与否,但是录取通知书可以说是考生与高校间的第一次“牵手”。意义重大,可想而知。这其实对于高校的工作也是一个提醒,有些程序性的操作,对于学生来讲却是一次难得的人生体验。马虎不得,更不能简单化对待。
通过新闻,我们看到不少高校都在通知书上下了不少功夫。陕西师范大学连续17年采用毛笔书写通知书,哈尔滨工程大学推出了校庆定制版“航母”录取通知书,上海交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中藏着“一滴水”摆件以提醒新同学铭刻“饮水思源”的校训……这些用了心思的操作,至少能够让准大学生们感受到大学校园的亲近感,体会到一种荣誉感。
何为大学精神?这是一个抽象的问题。但是,它又有很多具体的呈现方式。有人把通知书称之为“开学前的第一课”,或许就是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说的。同时,学生们对于大学的印象,其实就是靠这些“细节”一点点建构起来的。“见微知著”,就是这个道理。
这倒也不是要求每所高校都要在通知书上做出花样,而是要求对待这样的事情应当秉持认真的态度。一次文字上的低级错误,其实也成为人们评价一所高校工作作风、管理方式的案例。其实,一个错别字虽小,但是背后倒是可以引申出很多大道理。就像大学教育一样,有开放与包容的氛围,同样少不了严谨、踏实的精神。它给人试错、犯错的机会,同样也给予人们方向性的指导与学识素养的提升。两所高校目前都已经表示,将会重新印制、寄送正确的通知书,这件事情算是有了补救的空间。
但是有关高校不妨借助此次事件,重新审视校园文化与日常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错别字事件,是一次工作上的失误,也是一次全面提升和改进的机会。以学术的严谨性,投之于大学教育与管理工作中,这次事件未尝不是一节有意义的“课程”。大学教育,不止在课堂之上,更遍布于校园之内。
热点视频推荐
↓↓↓
更多内容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

文字:王远方
朗诵:王茜

责编:王子墨
编辑:张永群 王远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