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亚琦
不知道你的办公室中会不会有这样一个神秘的时间点,到了这个时间,大家会不约而同地交流眼神或者点进部门群,彼此意会或邀请“喝奶茶吗”?对于沉迷工作的打工人来说,“没有什么比一杯奶茶,更能抚慰职场人生了。”
不单是作为“快乐水”,附带着社交属性的奶茶早已打入年轻人的职场圈,甚至形成了“奶茶社交圈”。初入职场和同事拉近关系可以“请喝奶茶”,相互帮忙可以“请喝奶茶”作为感谢,甚至同事间可以通过对奶茶联名的“审美”交流喜好拉近感情,当然也可以只是单纯点杯下午茶获取快乐……
顾客点茶饮后,坐在店里闲聊。新华社记者 洪泽华 摄
据报道,某外卖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夏天(2023年5月6日到7月30日)的奶茶订单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34%。在工位上和同事一起点奶茶已经成了不少打工人的工作习惯。
但是,有人会在“喂!“三点钟,饮茶先””的呼唤中瞬间清醒和同事一起点杯奶茶“续命”,也会有不喝奶茶或不喜欢喝奶茶的职场人开始发愁该拿今天的奶茶怎么办。对于后者来说,这杯奶茶不但不是抚慰,反而平添焦虑。
无论是担心一天一杯奶茶会引发健康问题,还是单纯不喜欢,对很多人来说,奶茶并不是必选项。但如果轮流请客喝奶茶成为一项隐形规矩和部门文化,身在其中的职场人也很难不被裹挟,很难不担心不参与奶茶局会被私下议论,甚至被认为是不合群。而且如果人情往来中,请客时不好意思点与被请的奶茶价格不对等的,长此以往,也会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此,不但无法从奶茶中获得情绪上的慰藉,反而增加了心理和经济上的双重负担。
年轻人期待的“奶茶社交”是轻松愉悦的,并非是被迫卷入甚至成为压力,更担忧会成为类似于“酒桌文化”的社交筹码,担忧从烟酒到奶茶,仿佛职场规则只是换了个载体,那种身不由己、人情推拉似乎还是熟悉的“味道”,本应该用来增进感情的“快乐水”却被异化为繁琐的人情世故。
尹翼星 摄
其实,想一起分享甜甜的奶茶有什么坏心思呢,令人尴尬和为难的不过是那句碍于情面说不出口的“谢谢,我不喝啦”。从个人角度来说,“奶茶社交”放大了个人社交方式在职场上的表现。不一味地妥协顺从,善于沟通合作,工作专注高效,比起在“奶茶社交”上内耗更有职场竞争力。无论是“奶茶自由”还是“拒绝奶茶自由”,都是职场人渴望能够更专注于工作内容本身,远离职场潜规则,获得更自由的职场环境的心态罢了。
有人会期待“秋天的第N杯奶茶”,也有人会对“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也没什么兴趣。或许,“奶茶社交”需要回归一起品尝奶茶的纯粹和共情,无需裹挟太多功利色彩。职场有严肃的规则,同样可以有自由选择的松弛感。
热点视频推荐
↓↓↓
更多内容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

文字:吴亚琦
图片:新华社、现代快报
朗诵:王茜
责编:王子墨
编辑:常莹 吴亚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