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彬
好不容易花大价钱买到的演唱会门票,入座时却发现这是一张“柱子票”,舞台上柱子正对着自己的座位,歌手被挡了一个严严实实。除了“柱子票”,还可能遭遇“台阶票”——座位正对体育场里的台阶、舞台“侧面票”——座位就被安排在舞台侧边延长线上,完全地看不清舞台表演。此外,近期一场在海南海口举办的演唱会上,观众也因听不清歌手的演唱,齐声要求“退票”。
听不清、看不到、隔着柱子,动辄秒光的演唱会门票,似乎在安排着一个个的消费陷阱,持票入场之后却成了“开盲盒”,都不知道会有怎么样的“惊喜”。为什么如火如荼的演出市场,却隐藏了这么严重侵犯消费者权益的问题呢?其实,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消费者不认识到什么是自己的权利,商家也自然不会去改变。
有从业者表示,由于开票的时间往往早于舞台搭建完成的时间,因此会出现某些位置有遮挡的情况,只能通过适当的退票规则进行补救,但观众不进场就不知道遮挡,进场了就不能退票,进而就会产生矛盾。
本质上,“柱子票”的问题是演出商不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把舞台布景完成之后产生的死角、遮挡等风险,全让消费者来承担。因为按正常的分析,立柱开合15度到30度角的延伸处的座位都不应售卖,不卖可能被遮挡的票位,就不会产生“柱子票”的问题。所以,不是问题无解,而是演出商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
演出市场对于中国来说,还是一个新兴市场,很多定价规则、风险规范还有待摸索,但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注定不可能发展壮大、行稳致远。虽说舞台难免有灯光柱、铁架子等等影响观众的感观因素,其实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风险分摊来解决。
比如,在舞台安置完成之后,明确“柱子票”的范围,主动联系观众:是想接受补偿,还是其他合理的换位安排?也可以对可能有视觉妨碍的问题票区域,在售票时做出明示,适当降价,让消费者自己选择。

其实,“柱子票”有一点类似飞机票的超售问题,商家不想浪费任何一个空座,但是,这么一来就可能出现超售的尴尬,有人买了票,却无法入座,合理的安排就是事先说明、价格优惠、事后补偿,让消费者在充分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做出选择。所以,演出市场完全可以借鉴航空、铁路等其他服务行业的成熟做法,制定阶梯式退改规则。
无论如何不能像现在这样,买票时一模一样的高价,入场成了“恶魔抽签”,维权时要求谅解共情,谁买了“柱子票”谁倒霉,这是把粉丝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豁出去了。
当下,公众对于各种“盲盒惊喜”“刺客消费”越来越不能容忍,大到房子的公摊面积问题,小到了外卖乱收包装费,钱不在多少,要的是一分安心、一分公平,而不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被剥夺感。一个成熟的消费市场也必然走向公平、公开、透明,消费者知情权在哪里,哪里就有稳定的消费行为
今年以来,演出市场报复性反弹,明星们纷纷在卖情怀、卖理想、卖回忆杀,但是别忘记了粉丝也是消费者,有法律赋予的消费者正当权益,他们不是韭菜。演出活动在做幕后决策时,多想想粉丝的权益,很多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热点视频推荐
↓↓↓
更多内容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

文字:沈彬
图片:红星新闻、上游新闻、看看新闻
朗诵:王茜
责编:王子墨
编辑:孙岱 孙小婷 朱晓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