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范天培
随着“8A级景区”的持续走红,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涌向天津狮子林桥两岸打卡。一些年轻人甚至不远千里前来,只为与偶像们“同桥竞技”。在感叹大爷们“后继有人”的同时,跳水现场的安全与秩序问题也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据媒体报道,9月3日,天津狮子林桥上,一位游客在模仿大爷跳水的时候,因技术问题,于入水时被水“拍晕”。所幸在众人的及时救援下,这名游客被成功送到医院,最终并无大碍。
据悉,常年活跃在狮子林桥上的游泳爱好者,有五六十人。这些中老年游泳爱好者,大多都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户外游泳经验,对海河的水况和自身的水性,都较为熟悉。因而得以在户外河道游刃有余,避免意外发生。据狮子林桥上常年从事跳水活动的“老镰刀”表示,事件发生后,为了避免再次出现意外,几名跳水队员已经暂停桥头跳水活动,开始从事两岸的安全引导和秩序维持工作。
狮子林桥桥头循环播放劝阻大家不要跳水的喇叭
对于每日两点一线、生活轨迹高度程式化的现代人而言,在网络上看到天津大爷们真挚而略显呆萌的“土味幽默”,无疑是很有吸引力的调剂品。在互联网传播的助推下,人们对跳水大爷的追捧也逐渐上升为公共话题,让原本彼此陌生的网友跳出线性生活的轨迹,找到了沟通的交集,进而逐渐演化成为线下的追捧,最终衍生出了狮子林桥两岸热闹的人群。
但需要注意的是,网络上的娱乐消费和线下亲身体验,还有着天壤之别。跳水大爷们与游客之间不断互动的欢声笑语,让一些网友忽视了跳水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运动,进而跃跃欲试。与此同时,随着流量的不断攀升,建议天津市文旅局紧跟“淄博烧烤”与“贵州村超”的脚步,将“跳水大爷”打造成对外名片的呼声也与日俱增。如何在保证游客人身安全的前提下,保持狮子林桥两岸的热闹景况,也值得有关部门认真思考。
狮子林桥两岸围观大爷跳水的人群。郑世豪 摄 图源:中国新闻周刊
据当地人介绍,在跳水大爷们通过网络走红以前,天津市民在海河流域的户外游泳活动,就已经存续了几十年。“礼缘俗而作”,法规对于社会行为的约束,最根本的目的还是在于建立一个让大家都能感到舒畅的秩序,同时尽最大可能地维护个人的利益,照顾到多数人的感受与习惯
桥头跳水这种新出现的城市现象,获得了大众的欢迎,证明它的出现,满足了一些市民和网友的需求,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人流增加,加重了城市管理的负担,理应及时跟进管理措施。但面对众多网友的喜爱,若简单粗暴地加以封禁,不仅显得有些不近人情,也未必会对城市管理起到太多的正面帮助。
另一方面,随着狮子林桥上跳水活动的持续增温与游客的加入,也确实增加了安全隐患。为此,狮子林桥附近地区,已经配备有专业的救援人员,以备不时之需。而公安机关、街道等工作人员,也在尽力维护现场秩序的同时,加大对人群的劝导力度。此外,除去加强河流两岸现场的监管以外,也应注意在网络上的引导和规劝,防止网友盲目跟风,在线下他处的不当模仿。
即将跳水的大爷。郑世豪 摄 图源:中国新闻周刊
事实上,“能跳水”还会“说相声”的大爷们,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为一个窗口,让人们得以借机认识天津这个自带幽默基因的曲艺之乡。许多人在来到狮子林桥打卡后,也会顺路走向天津的古文化街,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通过现场录制的短视频,也让一些网友了解了天津的评书、相声等曲艺形式。
是否需要将狮子林桥开发为旅游景点,或许仍可留待后观。但相关部门不妨以狮子林桥作为开门的钥匙,让更多人了解天津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为此,切实保障好狮子林桥两岸的安全与秩序,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任务。
热点视频推荐
↓↓↓

更多内容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

文字:范天培
图片:红星新闻、中国新闻周刊
朗诵:王茜
责编:王远方
编辑:吴亚琦 孙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