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该贴秋膘了,多吃高蛋白牛排,娃的抵抗力会更好,11号给大家组了非常划算的好肉专场,眼肉,菲力,牛肉饼都是好价,还有0元送冰柜和免单哦
预约起来,开场福利不错过👇
前些天,有个大V分享了一件事,让我直观感受到「信息茧房」。
他和女朋友在某短视频平台看同一个情侣吵架的视频时,发现不同账号看到的评论区是不一样的。
男生看到的排名靠前的评论,都是站在男人的立场。而女友看到的排名靠前的评论都是站在女方的立场上。
原来评论区早已不是按点赞数来排序,而是按性别。
很多人惊呼:原来男女对立真的可以靠人为制造
其实我们再认真想想,小到用苹果手机还是用华为手机,大到父母和孩子之间,我们每个人可能被算法推送的内容和观点都不一样。
女人在抱怨男人,男人在提防女人;
孩子在抱怨原生家庭,父母在诉说孩子不孝。
现在的互联网真的太可怕了,它会根据不同性别、身份、喜好等,给我们推送不同的内容,再根据我们更个性化的差异,继续给我们推送不同的评论和观点。
而我们的孩子,一出生就赶上互联网时代爆炸性发展,有太多太多的隐患值得我们这一代父母思考。
恕我直言:玩不过算法的孩子,未来只能被算法玩

首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会越来越极端
回想起我们这一代人的信息输入都属于比较被动的。

我们小时候看的电视、报刊杂志栏目都很丰富,不管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接触得到。
但我们的下一代从出生就是在“传媒已死”,被算法量身打造的世界里。
之前有个老师发了一个帖子讨论现在孩子的心理问题,里面提到了一个“SB共振理论”让我印象深刻:
这个老师说道:
“以前可能方圆十公里就一个SB,但是现在北京的SB,上海的SB,广州的SB就可以在一起高山流水遇知音,共振出信息茧房,然后创造出更大的SB。”
当我们和周遭一百个人的意见不一样时,我们左看看右看看没人跟我们观点一致,可能就会发觉:哦~可能是我错了。
可当周遭这个数字扩大到一万个时,我们就有可能碰到一百个跟我们想法恰好一致的人,大家抱团取暖后认为:哦~看来不是我的错,是这个世界错了。
不管你此刻的想法多么极端,总是能在互联网找到自己的舒适圈,在这个圈子里你认同我、我认同你,永远接触不到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让人丧失这种自我纠偏的能力。
在这样的环境里久而久之,人就会觉得自己正确无比,变得越来越封闭狭隘。
更可怕的是,这种封闭和狭隘还容易让人进入到攻击的状态
我们总觉得现在的互联网特别是低龄化的社区戾气重,就是这么来的。
作为父母,谁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这样的人?
在信息爆炸时代,没有思辨能力,很容易被人洗脑、PUA,被诈骗,被忽悠。
如何对抗手机给孩子带来的这些负面影响?
这就不得不提到包爸谈过的学校没教,但对社会特别有用的能力——信息获取能力
不想看文字版的可以直接看看包爸的视频分享:

纳总结一下,就是以下三点:
1、要教孩子学会使用获取信息的工具
像搜索引擎啊,百度呀夸克呀,包括现在大家都在讨论的ChatGPT都可以从现在就开始让孩子用起来。
之前看周轶君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时看到印度篇时特别有感触,他们把互联网看成一种资源,从小培养孩子如何通过搜索引擎主动获取信息和知识,从而完成自我学习。
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很自然地就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完成对信息对错的筛查能力,这和每天刷视频被动接受信息差别可太大了。
2、要拓宽自己的交友渠道
包爸经常说一句话:
如果你听到的话都差不多,说明你得拓宽自己的圈子了。
人的观念的最终形成更多是通过身边的人内化而成的。
俗话说得好,人以群分,同一个圈子里的人观点很可能大差不差都是一致的,只有跨过不同的圈子我们的信息才会更丰富和立体。
我们要鼓励自己的孩子多和自己班里的同学交朋友,还可以跨班、跨年级交朋友,甚至可以鼓励他们跟老师交朋友。
让孩子拓宽自己的交友渠道,多认识认识不同圈层的人,孩子从小就能养成从不同人群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要有花钱购买信息的意识
这个点可能孩子小的时候用不上,但父母可以一点点渗透这个观念。
现实生活中,读书受教育、加入一些社群组织、加入游学项目等都可能要花一笔大钱,但是这种是必要投资,千万不要抠抠搜搜的。
别看这一时花费高,但相比你在这个过程中获取的信息和开拓的眼界和格局,这点钱性价比太高了。
今天就分享到这了。
我觉得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孩子有不断更新、不断进化的能力。

同意我的观点的话,留言说说你在这方面为孩子做了哪些努力?
对了,再安利一波包爸的视频号。
姐妹们有什么想交流的,关于教育孩子的,可以在视频评论区给包爸留言,包爸会经常和大家分享这些学校学不来的干货知识,和经验分享
跟着我,咱们陪着孩子一起打开,一起成长,一起面对新世界吧。
关注我,跟包妈一起轻松育儿
点亮“在看”
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自己人生的掌舵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