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欲与神性

文 |莫一奥
在 17 世纪的艺术家里,没人比彼得 · 保罗 · 鲁本斯( Peter Paul Rubens )更懂丰腴肉体的美好。
在他的画笔下,宗教的神性在减弱,拉斐尔的圆润与提香的优雅也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神话传说外表下更加世俗化的粉红起伏的身体,它们便是鲁本斯眼中的性感和美。
鲁本斯:《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1617年)
1617 年,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藏
比起卡拉瓦乔的疯狂和伦勃朗的跌宕,鲁本斯的一生显得有些平淡,富足的平淡。
他是精明的外交官,常作为贵宾带着政治使命从一个宫廷去到另一个宫廷,在英国和西班牙之间进行调停。他也是真正的艺术家,那些令人眩目的 2000 多幅画作,不断地从他安特卫普的画室中倾泻出来。
在巴洛克艺术流行的年代,鲁本斯的作品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欢迎,他登上了独一无二的高位,天主教统治者、法国国王路易十三、西班牙国王菲力普三世、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和美第奇家族的末代掌管者,都是其画作的订购人。
卡拉瓦乔:《召唤圣马太》(1600 年)
意大利圣王路易堂藏
1600 年,23 岁的鲁本斯初到罗马。
也是在这一年,29 岁的卡拉瓦乔完成《召唤圣马太》,轰动了整个罗马城,他增强明暗的对照画法使主题极富戏剧性,同时,绘画中的情感也被提高到了新的水平。鲁本斯深知卡拉瓦乔的才华,当后者的作品《圣母之死》 被教堂拒收后,他曾建议曼图亚公爵买下,后来转到了查理一世手中,颇受喜爱。
但他此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吸收最新的绘画技法,而是向拉斐尔等前辈学习,所以在绘画上,他没有完全接受卡拉瓦乔的影响,而是细心临摹了许多古典大师的作品,模仿他们的画作风格,并从中逐渐学习到了一种革新的倾向——他抛弃了古典美的“理想”形式,将现实中的男男女女搬上了画布。
鲁本斯:《披着毛皮外衣的维纳斯》(1638年)
而出现在鲁本斯的画布上最多的,就是他那美艳动人的两位妻子。
第一次结婚时,他 32 岁,伊莎贝拉 18 岁,不幸的是,她在 35 岁时染上瘟疫去世,鲁本斯十分伤心,在之后的两年间没有动过画笔。
第二次结婚时,他 53 岁,海伦·芙尔曼 16 岁。此时的鲁本斯,绘画技法炉火纯青,青春年龄的海伦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他众多作品中的主角。《披着毛皮外衣的维纳斯》中的主角,即是年轻的海伦。
以海伦为原型的作品
鲁本斯从来不吝惜在绘画中对妻子身体的展示,海伦不仅出现在他生活题材的画作中,神话作品也满是其身影。
《帕里斯的裁判》是常见的神话题材,画中的三位女神正在接受帕里斯的评判,最终被定为最美女神的是左侧的维纳斯,而这位面向观者的人物原型就是海伦。
鲁本斯:《帕里斯的裁判》(1635年)
伦敦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除了那些美好的身体,鲁本斯还有其他作品吗?
当然有,那件最著名的《小孩头像》可以代表他的深厚功力。画中的小姑娘可能是鲁本斯的女儿,这虽然只是一个孩子的简单肖像,却似乎让画外人感受到了呼吸和心跳的存在,这就是鲁本斯塑造的生命力。
鲁本斯:《小孩头像》(1618年)
《小孩头像》局部
在那个你争我夺的“工作室接单”年代,极富教养又为人和蔼的鲁本斯并不害怕提携后辈。
正是由他的建议下,委拉斯贵支才去到了意大利,他在精研文艺复兴时期历代大师的杰作后,拥有了一种隐于画内的摄人力量,高度的写实功力与对色彩的巧妙把握使他的肖像作品充满了神奇的魅力。
委拉斯贵支:《英诺森十世》(1650年)
在艺术史的链条上,伦勃朗在卡拉瓦乔的影响下打开了“光影”世界。而委拉斯贵支、凡·代克则在鲁本斯的光环下走向了更为深入的现实生活世界。
鲁本斯的素描作品
在整个17 世纪的艺术潮流中,鲁本斯独树一帜。
他不喜欢高高在上的“神”,他更愿意将“神性”蕴含在现实的肉体中。他对生命和生活无比热爱,崇尚强健身体和裸体的美好,这就是鲁本斯的纯粹。

作者:莫一奥,文字工作者,长期从事中西艺术史和人文历史等泛文化内容写作,目前所有文章均发布在微信公众号 LCA,如需阅读更多精彩文章,可搜索关注。
如果您喜欢艺术,想要收藏或者是购买原创艺术品,欢迎加入"蓝袜子艺术赏析群"。
在"赏析群"里,喜欢艺术的朋友们一起欣赏画作,分享日常,还有无底价0元拍卖活动。如果您喜欢艺术,添加下方蓝袜子微信,并回复“入群”,一起过有艺术的生活。
添加蓝袜子微信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