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知书先生
“你我生在这个时代,牺牲是我们一定要付出的代价。
你不付,儿子付,孙子付,我们这辈人,一身血两脚泥,还是我们付吧。”
没有想到,两天过去了,还是迟迟忘不掉彭德怀司令的这段话。
它出自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
这档堪称宝藏的国庆档电影,看的过程中,一大半的时间都有种情不自禁的热泪盈眶。
因为扑面而来的不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是让人慨叹现今这般平凡生活的珍贵。
“牺牲”这个词,乍一看好像离我们很远,然而时间拨回到73年前,才发现这个词甚至不足以概括那些年轻战士鲜活的生命结局。
1950年,当时的新中国才刚刚一岁,正是百废待兴之时,却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朝鲜内战爆发之后,美军屡屡在中朝边境挑衅,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奔赴,守卫家国。
整部电影里,几乎全是大场面。
夜渡大同江时,面前是可能冻死人的冰冷刺骨的江水,为了尽量降低失温的风险,师长江潮果断下令脱下棉裤渡江,到了对岸,志愿军甚至还没来得及整理好着装就忙着和敌人厮杀。
德川之战刚刚告捷,为了阻击南逃的美军,志愿军又转身奔向三所里,用血肉之躯对抗装甲坦克。
145华里的路程,他们一路狂奔14个小时不停歇,甚至有不少人在途中累到吐血倒地。
只因为早到达一分钟,就多一分成功阻击敌人的可能。
还有最为惨烈的松骨峰血战,志愿军誓死不退,百余人的兵力,硬生生阻挡下美军在重火力加持下的一轮轮进攻。
硝烟滚滚的战场上,遍地焦黑,三连连长一遍遍呐喊:“还有活着的没有?活着的举手!”
在他旁边屹立不倒的,只剩下那棵挺拔如初的松树,就像是战士们的铮铮铁骨,永不弯折。
这些壮烈震撼的画面,本身就足够深入人心,然而这背后最打动我的,却是人,是情感。
我们第一次知道抗美援朝,大概是在历史书上,里面记录着每一场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和最终的胜负结果。
然而历史书太小,压根装不下他们的伟大。我们随手翻过的记录,却是他们拿命拼搏的一生。
我们只知道刘秘书是彭司令身边的机要秘书和翻译,知道他争当“志愿军的第一个兵”,28岁时在朝鲜壮烈牺牲。
却不知道,他的内心有着火一般的炙热,立志要报效国家的赤胆忠心,不知道他是如何要求自己,努力做一个像父亲一样的人,希望自己也能在28岁时干一件大事。
在电影里,看到身边的小战士杨三弟因为目睹战友牺牲而陷入崩溃,他一边鼓励他坚强勇敢,一边又悄悄地坐在他的身旁,希望自己的片刻陪伴能够为他带去些许安慰。
这一刻,他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烈士,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战士。
老兵李默尹,一直冲锋在前线,时刻不离身的那把家门钥匙,就是他最大的惦念,就连片刻停歇的时候,他也只想着给女儿写信。
另一边,他的女儿在联合国会议上,一边听着伍修权将军掷地有声的控诉,一边思念着不知境况如何的父亲,她的手里,是把一样的钥匙。
这一刻,他们不仅是为国出征的斗士,也是万千平凡的渴望团圆的家庭缩影。
所谓家国,永不离分,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国情怀从来不是个虚无的名词,那代表了无数中国人的理想与奔赴。
38军军长梁兴初,因为没有及时率部抵达熙川,贻误了战机。
众人都以为他是贪生怕死,可听了他的理由却无不为之动容:
“我想尽量减少伤亡,我们牺牲的人太多了,战士们仗都已经打到看见新中国了,看见好日子了……”
虎将身上也有柔情,他珍惜每一个年轻战士的生命,所以才会迟疑和犹豫,因为每一条生命的代价都是那么沉重。
松骨峰上,孙醒、戴如义、杨少成点燃了最后一支烟,他们约定:“只要有一人活着,就要把三连剩下的战士带回去。”
他们每个人从战斗的那时起就抱着不畏牺牲的决心,却仍然在心底盼望,对方能有一线生机。
与此同时,远在联合国参与会议的代表团成员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祖国的尊严。
伍修权将军叮嘱唐笙要检查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拼写,她第一时间就站在前方进行了准确无误的确认。
作为同声传译员,她专业、冷静,逐字逐句地翻译着伍修权将军掷地有声的发言,可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外表下,却暗藏着心里的澎拜与激动。
那情到浓时的一滴泪,就是她拳拳爱国心最真切的表达。
可以说,这以上所有,每个名字的背后,都是扎根在历史当中的人。
无数的细节刻画出了一个个生动的人,而有了他们,时代巨轮下的人物才不再模糊,让电影能够击中人心。
他们就像一颗颗星星,在历史的长河上闪耀着自己的光芒,拼在一起又组成了这幅广袤无垠的画卷。
小时候,我们都学过一篇课文叫作《谁是最可爱的人》,它记载的就是电影里那场惨烈的松骨峰战斗,但那时并没有什么太过深刻的认知,还读不懂文字背后的惨烈。
直到今天,那颗多年前射出的子弹终于击中了我:
课本里冷冰冰的插画成为了现实,在电影里,我看到了什么叫作“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
看到志愿军的部队誓死战斗到最后,顽强地抵抗住了敌人一波又一波的攻击,被汽油弹烧着了火,就“把枪一摔,向敌人扑去”,“让身上的火,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
他们用自己烧红了半边天的身躯,换来了我们今日的万家灯火。
尤记得,电影中有这样一幕,两个新兵战士斩钉截铁地要留下战斗:“三连在哪儿,我就在哪儿。”
放在今天,他们的年纪也不过是个稚嫩的学生,应该在学校里肆意地享受着青春。
而在当时,意气风发的他们却毅然决然地奔赴战场,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守护着未来代代的青春,最终埋骨他乡。
前两天看到一位老兵后代在看过电影后的发言,直戳人心,甚至把导演陈凯歌讲到当场崩溃:
“当我看到我的祖父辈,曾经非常鲜活的(形象),我曾经以为他们是淹没在烟尘里的一群人。”
而这部电影,却真真实实地拍出了那些没有被我们熟知名字的英雄,从此让他们被更多的人认识和铭记。
就像三连说的那样,他们会被中国人永远记住。
是他们的付出才成就了今天的我们,是先辈们的鲜血铸就了今天的“我”。
透过银幕,我仿佛看见了73年前,看到了他们曾经的鲜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抛头颅撒热血的坚定,他们守护家园视死如归的勇气。
这样一部诚意之作,值得更多人看到,那段历史,应被更多人熟悉。
看到结尾的彩蛋,我拉满了期待,相信未来的两部电影也会书写出更波澜壮阔的故事,让我们愈加了解那些不该被淹没在烟尘中的最可爱的人。
最后,希望每个走进电影院的你,都能看到那段被时间掩藏的历史;
也希望走出电影院的你,能够看到街上的飘飘红旗,听到万家团圆的喜乐安宁。
唯愿,目之所及皆是国泰民安,脚下山河永远光辉灿烂。
- END -
* 作者:知书先生,有品,有趣,有料,有态度。本文系知书先生原创,转载请标明来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