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糯米香,蜜枣甜;绣香囊,划龙船;端午节,一年年。端午节,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参与民俗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被先人伟大的家国情怀深深感染。
甜粽子与咸粽子
一七一中学初一(14)班 许一琳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端午节。因为一到端午节,就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粽子啦!
作为北方人,我从小到大最常吃的是蜜枣粽子。这蜜枣粽子还没出锅就香气四溢,从锅里端出来时,小水滴像坐滑梯一样顺着青绿色的粽叶往下流。解开麻绳,剥开粽叶,里面是软糯香甜的白糯米。糯米团里包着一个个金黄色蜜枣,枣皮像水晶一样闪闪发亮。咬上一口,糯米迅速在嘴里化开,蜜枣的甜则充满口腔——怎能不叫人喜爱?
这就是我对粽子的一贯印象——甜、糯、香。直到那次跟爸爸回老家,我才知道粽子不只有甜的。
我的老家湖北是端午节的发源地。那是我第一次回老家,正巧碰上端午节,到了中午,一大盘粽子被端上了桌。大伯对我说:“这里面的馅儿是猪肉,用卤汁炒过,你蘸着花生酱吃更美味!”我从没吃过肉粽子,看外表它跟甜粽子也没什么两样。大伯把粽子剥开,糯米是淡黄色的,里面裹着卤肉,一掰开,肉黏着米。在大伯的极力推荐下,我咬了一大口,咸香的味道瞬间溢满了口腔。不过,对于我来说,这咸粽子简直像加多了盐的卤肉饭一样难吃,我不敢细嚼,直接咽了下去。大伯问我:“怎么样,好吃吗?”我故作镇静地点了点头,勉强吃下一个。“是吧,这多好吃啊!再吃一个吧。”“谢谢大伯,不了不了……”
多年以后的端午节,老家的表姐来北京玩儿,我向她极力推荐蜜枣粽子:“姐姐,你尝一个吧,可好吃了。”表姐尝了一口对我说:“还不错……”我让她再吃一个,她却敷衍过去了。我问她:“你为什么不吃呀?”她只是笑了笑没说话。这时,妈妈端来一盘特意准备的咸粽子,我立刻看见了表姐眼里的喜悦。
我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风俗和习惯。人们对不同粽子口味的偏好,体现了南北方的差异,我们应该尊重、理解这种差异。又到端午,当我的注意力从回忆中转移到桌上的那盘粽子时,我意识到,这已经不是一盘普通的粽子了……
指导教师 孟璟
精彩的龙舟赛
北京市宣武回民小学六(8)班 徐昕阳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在我的老家山西,端午节最热闹的活动就是赛龙舟了,我有幸看过一次。赛场内外,参赛者和观众的内心都燃起热情的火焰,我们小孩子的激动之情更是势不可挡。
看吧,碧波万顷的湖面上,几艇颜色各异的龙舟在观众排山倒海般的呐喊助威声和响彻九霄的敲锣打鼓声中,争先恐后地向前冲去。赛程尚未过半,观众席中一个红衣小孩忽然手舞足蹈地大喊:“红色的快要赢了!”这稚嫩的声音让观众席立刻沸腾起来。在震耳欲聋的加油声中,那艇红色龙舟越划越快,与别的龙舟的距离越来越远,简直如入无人之境!
红色龙舟上,一个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涨红了脸。“咚咚咚,咚咚咚”!鼓手因为激动越打越快,直到听不出间隔。可大汗淋漓的桨手们却完全跟不上节奏,一时间竟乱了阵脚!只见红色龙舟左摇右晃,水花乱溅,却寸步不移。
“快!调整!”指挥大喊一声。鼓手随之放慢了节奏,桨手们也逐渐放慢划水速度。就在此时,一艇蓝色龙舟像飞鱼般急驰而来。“不好!”指挥大惊,“快划!”红色龙舟的桨手们应声而动,两艇龙舟并驾齐驱。
80米、60米、40米!临近终点时,蓝色龙舟突然加速,超过了红色龙舟!“蓝色龙舟要赢了!”观众席上又传来一阵惊呼。20米、10米、5米!蓝色龙舟仍节拍平稳,遥遥领先。红色龙舟的桨手们见大局已定,无奈地叹气。那蓝色龙舟好似真龙显灵,威武霸气,急驰而过终点线,水波四起。
“让我们恭喜他们成为本次比赛的冠军!”随着主持人激动地宣布结果,观众席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获胜的人们高举短桨,大声欢呼,纵使嗓子喊哑了,手臂挥酸了,似乎也无法表达他们此刻的喜悦与激动。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据说,赛龙舟的起源是楚国人舍不得屈原投江死去,便争先恐后地划船赶去救他。又到端午,让我们用赛龙舟的形式为这位千古名士献上一份敬意与缅怀吧!
指导教师 谭伟 
小香囊大学问
十八中初一(7)班 高钟秀
端午前夕,社区组织了一场制作端午香囊的公益活动,参与者大多是小学生。我作为知识分享人参与了此次活动,负责在大家制作香囊前讲解中药小知识。
活动前,身为中药剂师的爸爸帮着我一起做准备。他云淡风轻地向我解释道:“香囊里的药材不多,有艾叶、冰片、金银花、陈皮、丁香、藿香、紫苏叶和薄荷。”“这还不多?我要怎样向小学生们讲解这么多药材呢?”爸爸看我犯了难,把这八种药材都拿了过来,让我又摸又闻——艾叶的苦味,冰片的清凉,陈皮的淡淡橘香……每种药材都有不同的特点。“它们组合起来功效可不小,可驱蚊除虫、化湿解暑、醒脾开胃。”爸爸接着说,“中药与西药不同,中药的每一味药材都有自己的作用,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像是一个团队在共同与疾病对抗。”一听到“团队”,我突然有了灵感,笔尖飞速在纸上划动,很快写出了讲稿。
活动当天,我怀着忐忑的心情上台做知识分享。“香囊又叫香包,古称‘艾虎’。”我从端午香囊的来历开始说起,“宋代《岁时广记》中就有对香囊的记载……”看到台下小听众们专注的眼神,我备受鼓舞,紧张的情绪很快就烟消云散了。
我讲得越来越从容。“中药治病很少单打独斗,大都以组合的形式出现。艾叶是队长,有驱蚊除虫的作用;副队长冰片像一颗颗小冰晶,有开窍醒神、清热解毒的作用;金银花、陈皮和丁香如同三位小战士,在香囊战队中冲锋陷阵,有清热行气、化湿解暑的功效;藿香、紫苏叶、薄荷则是三位擅长远程攻击的法师,因为它们的武器是香气,只要闻闻它们的气味就能达到祛湿醒脾、健胃消食的效果。”我滔滔不绝地讲了十分钟,台下响起一阵阵掌声。
接着,我邀请小朋友们走上台来。我拧开瓶子,捏了些药材放在他们手里,让大家近距离观察中药。他们仔仔细细地把这些药材闻了个遍,围着我七嘴八舌地说起来。“这些药材都是晒干的!”“冰片真像碎掉的冰块一样!”“这个藿香是藿香正气水里的药材吗?”突然,一位小朋友问:“香囊香囊,为什么我只闻到了苦味,一点香气都没有?”我想了想后回答他:“多了解中医药吧,中药的香气跟香水的香气是不同的。”
此次公益活动让我充满了成就感,这一切离不开爸爸的细致指导,更得益于那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财富,我会继续向爸爸学习中医药知识,向更多的小朋友们传播中医药文化。
指导教师 张北雁  
扎根楚国的橘树
育英学校航天校区初二(6)班 康子墨
我,每天望着层层殿宇楼阁,期盼着两个男孩的到来。他们在我的树荫中嬉戏,攀上我的枝头,拨开枝叶摘下我的果实——沉甸甸、黄澄澄的橘子。一天,其中一个气宇轩昂的小男孩边吃橘子边对另一个男孩说:“屈原,我父王说他要收复商於之地,到时候我要父王把商於之地封给我,我要把那里全都种上橘树!” 那个被称作屈原的孩子点点头:“对,都种上我们楚国的橘树。”     
多年之后,两个男孩长大了,一个成为了楚怀王,另一个成为了三闾大夫。楚怀王非常敬重屈原,经常和他一起走在我的树荫下,畅谈国家大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楚怀王身边多了一些大腹便便的陌生身影。他们经常在怀王身边窃窃私语,怀王也渐渐疏远了屈原。一天,秦国使臣来到楚国,承诺给楚国商於之地,但条件是楚国要和齐国断绝关系。听闻此言,屈原赶忙起身,道:“大王,您千万不要相信他的一派胡言。他们分明是想要离间我们和齐国,再各个击破!”怀王身边的另一个大臣说:“屈原,你不会是不想让楚国收回失地吧?你这样做是何用意?”屈原转过身,对秦国使臣怒目而视:“你们这么做分明是想吞并楚国!”“哼,你楚国如此没有诚意,我秦国将不与楚国合作,不给楚国商於之地!”说着,秦国使臣假意拂袖往门外走去,怀王赶快让人拦住秦国使臣,答应与齐国解除盟约。
过了几年,怀王应秦王之邀去赴约,这一去,再也没有回来。怀王客死秦国,继位的楚顷襄王听信谗言,将屈原流放,自此楚国屡战屡败。后来,我听着来往的宫人的只言片语,得知屈原投于汨罗江自尽。
于是,每年在屈原自尽的日子里,我前面的那条河中就有很多龙舟在比赛,人们纷纷将粽子投到河里,一边投还一边吟唱屈原的《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思端午
人大附中初一(1)班 柳沛然
碧树挥动繁盛的枝丫,迎接着风的热情。仲夏的气息愈发浓烈,正奔向那个愈发临近的日子——端午节。
屈原投江的故事自幼便一直在我耳边萦绕,老师在台上慷慨激昂地讲,长辈在家中孜孜不倦地讲。我问父亲,人们为何如此敬仰屈原?父亲笑曰:“其凛然大义胜过对死亡之畏惧,怎能不敬?”
孟子云:“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五千年来,在家国存亡之际,泱泱华夏从不缺少舍生取义的英雄,辛弃疾、文天祥、谭嗣同,都能战胜对死亡的恐惧,与国家同命运。这种民族气节伴随屈原化作烙印,深深地刻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骨血中。
屈原可泣亦可敬:可泣于时间长河漫漫,天地广阔,生命只在须臾之间,转瞬即逝;可敬于即使转瞬即逝,即使微不足道,也要用自己的生命完成这一场可歌可泣的生死绝唱。
“汨罗无处吊英灵”,屈原浩然的爱国情怀通过端午节,跨越时空冲击着吾辈的心灵。这样的民族气节和民族文化汇聚成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吾辈将承载着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责任,肩负起强国兴邦的重任,继续前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指导教师 呼全胜
我读名著 
归隐之乐与悲
——读《归去来兮辞》有感
首师大附中高二(2)班 刘蕃赫
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晋元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不只欧阳修,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人都对此文赞赏有加,可见,五柳先生别具一格的为人风格和处事思想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作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归去来兮辞》标志着陶渊明由仕到隐的思想转变正式完成,是我们了解其思想感情的重要依据。
从序言中,我们能看出陶渊明力图洗脱仕宦生活留在身上的政治色彩,宣告了归隐志向。正文第一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以一种极坚定的口吻表明了归隐志向。“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作者迫不及待的归田之情跃然纸上。如此冲动,大概来源于对官场勾心斗角的厌倦。
然而,《归去来兮辞》仅仅抒发了归隐之乐吗?我们不妨往下读。
尽管文章第二段大半都在描绘刚到家的愉快与惊喜,但几个词语却显示出别样的味道。“自酌”“抚孤松而盘桓”,当陶渊明真正归田后冷静下来,是不是体会到了一丝孤独呢?从日理万机的官场回到乡下的茅舍,身边只有童仆、农人、亲戚,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接着,陶渊明再一次“归去来兮”。此时,他是否在劝慰自己?他提醒自己,别再驾车出去了,家里有亲人,有琴棋书画,世与我相违,还是安心待在家里吧!可翻来覆去,最后仍发出“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的感叹。这是否包含着对少年时“大志济于苍生”的执着与不舍呢?但是,毕竟“归去”了。
算了吧——“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是何等纠结,可最终仍“敛裳宵逝”地归隐了。再回顾全文,这时回荡于作者心中的,一定不仅仅是归隐之乐了。这种归隐,快乐中也伴随着痛苦,因为它意味着知音难觅的孤独与对最初志向的放弃。这种痛苦,可能需要通过想象力和十分美妙的文字来自我抚慰。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归隐初期所作,它满怀对归隐真诚的愿望,也展现了作者两难的处境。正是这种乐与悲的交织,令它在“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中,穿越了千年,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近期征文内容:
有缘再相见
又是一年毕业季,还记得与老师、同学初次相见时的情景吗?还记得那些像夏花一样绚烂的日子吗?离别虽然是遗憾的,但也意味着崭新的开始。欢迎来稿分享你的毕业心情。
截止日期:2023年7月7日
读后感栏目【我读名著】 
阅读古今中外知名作家所著经典名著的心得体会。
长期征稿
投稿须知
    一般千字以内,体裁以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为主。可根据每期主题自拟文章题目。
    来稿请以word电子文档投至[email protected],邮件标题请注明征文主题和学校,稿件中注明学校、班级、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刊发和联系。
    投稿作品应为本人原创,严禁抄袭。
    《小苗》周刊长期征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优秀习作,欢迎大家来稿。
《小苗》编辑组
2023年6月
编辑:张品秋

供图:视觉中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