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背后:疫情之初,mRNA疫苗的位置

把解螺旋 设为星标 ⭐,才能准时收到推送哦~
解螺旋公众号·陪伴你科研的第3433天
拿诺贝尔奖的技术原来也曾不被看重
昨天下午5点45分,202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开奖。Katalin Karikó 和 Drew Weissman因为他们研发的mRNA技术,推动COVID-19 的 mRNA 疫苗发展而获奖。
他们的发现促使两种基于 mRNA 的 COVID-19 疫苗于 2020 年底获得批准。这些疫苗在最近100年间人类面临的最艰巨的流行病挑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流行中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并预防了更多人的严重疾病。
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初,疫苗与特效药是公认的唯二能够真正终止大流行的存在。然而特效药的研发周期之长,令科学界对它不报多少希望。故,如何制定一个安全有效的疫苗策略则成为了科学界探寻的重点。2020年9月4日,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免疫学研究中心的Mangalakumari Jeyanathan及其团队在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IF=100.3)上发表了题为《Immunological considerations for COVID-19 vaccine strategies(新冠疫苗研发策略的免疫学思考)》,研究了当时新冠候选疫苗的优势和潜在不足,并讨论了在开发成功的疫苗过程中会面临的科学和实际挑战,以及新冠疫苗战略在未来几年可能的演变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这篇文章一窥,在新冠大流行之初,mRNA技术在新冠疫苗研发中的位置。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大流行由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引起,是一个世纪以来人类所面临过的最严峻挑战。人们普遍认为,只有研发出安全有效的疫苗,并成功实施全球疫苗接种计划,社会才能回到疫情前的正常状态。本文将讨论研制新冠疫苗时需要考虑的免疫学原理,再根据这些原理探索当前新冠候选疫苗的优势和潜在不足,并推断其成功的可能性。最后,作者还讨论了研制有效疫苗过程中会面临的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挑战,以及新冠疫苗研发策略在未来几年内可能的方向。
简介
2019年末,中国武汉首次报告了新冠疫情。在作者撰写本文时,此轮疫情已传播到216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就此陷入停滞。新冠在全球范围内已至少感染了2010万人,造成了73.7万多人死亡,并仍在持续传播。尽管在当前大流行期间,大多数国家通过物理隔离和其他阻断传播的一些措施保护了大多数公民免受感染,但矛盾的是,这些措施会使民众对SARS-CoV-2没有免疫力,导致其更容易受到感染的影响。特别是医务人员、老年人和有潜在健康风险的人,他们被感染的可能性更大。人们普遍认为,只有研发出安全有效的疫苗,并成功实施全球疫苗接种计划,社会才能回到疫情前的正常状态。
由于新冠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新病毒,人们对其导致的保护性免疫反应的性质知之甚少,目前尚不清楚哪种疫苗研发策略是最有效的。因此,我们必须同步对各种疫苗类型和疫苗策略开展研究。自疫情爆发以来,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一直在竞相研发新冠疫苗,目前至少有166种候选疫苗正在进行临床前或临床实验(图1)。为了满足疫苗的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大流行疫苗开发模式被提出,以便将疫苗研发的时间表从10-15年缩短到1-2年。然而很多问题仍然有待解决,比如什么可能构成安全和有效免疫的新冠疫苗策略,如何定义疫苗的效能,以及未来几年全球疫苗工作是什么方向。本文概述了设计新冠疫苗研发策略的免疫学指导原则并分析了当前新冠疫苗的前景和面临的挑战。
自然免疫和疫苗诱导的免疫
虽然对于SARS-CoV-2的免疫反应还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并且由于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疫苗诱导的保护性免疫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同于自然免疫。但加深对自然免疫的理解将有助于开发有效的疫苗和治疗策略。了解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患者、重症患者在感染早期和晚期的免疫反应差异,以及老年人较年轻人更易感新冠的原因,对我们的研究尤为重要。通过有效数据统计,40-75%的感染者可能是轻微或无症状的,无症状感染者较有症状感染者来说,病毒排出时间长得多。此外,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可能存在低水平的抗体介导免疫,这对探索群体性免疫具有重要意义。
SARS-CoV-2的初始感染部位是呼吸道,其入侵时通过棘突蛋白受体结合域(RBD)与支气管和肺泡上皮细胞上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受体相互作用,该蛋白受体结合域随后由跨膜丝氨酸蛋白酶2(TMPRSS2)激活,从而使SARS-CoV-2进入细胞。通过单细胞RNA测序对编码ACE2和TMPRSS2的转录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转录本在各种细胞类型中共同表达。通过对感染者尸检发现,在包括肺、咽、心、肝、脑和肾等多个器官中均能检测到SARS-CoV-2的存在。
图1:全球新冠疫苗的发展情况
1
先天免疫反应
最新证据表明,SARS-CoV-2的免疫反应在某些方面与SARS病毒或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的免疫反应相似。上述两种冠状病毒分别导致了2002-2004流行源于中国的SARS疫情,和2012年源于沙特阿拉伯的MERS疫情。与SARS-CoV和MERS-CoV一样,SARS-CoV-2不仅抑制了包括树突状细胞在内的固有免疫系统的激活,还抑制了抗病毒I型和III型干扰素反应。与普通流感1-4天的潜伏期相比,新冠的潜伏期或症状前期延长至2-12天,这可能是由于SARS-CoV-2具有破坏先天免疫反应的能力。先天免疫抑制导致感染早期SARS-CoV-2不受控制地进行复制,这可能就是新冠患者炎症反应失调的基础。这个过程在重症患者中尤其明显。重症患者的特征是血液中炎性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气道中CD14+ 、CD16+单核细胞衍生的巨噬细胞增加,以及体内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整体增加。如果早期未能及时控制呼吸道内SARS-CoV-2的入侵,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患者体内病毒高负荷,并且诱导失调且潜在致命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发生(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出于这个原因,老年人和相关合并症患者的免疫衰老和过度炎症反应将导致他们更易感染新冠。除了后文将会讨论的疫苗诱导适应性免疫外,在新冠疫苗设计中纳入最近出现的训练免疫的概念(方框1)或将进一步加强免疫保护,尤其是在感染的早期阶段。
2
抗体反应
大多数感染者在症状出现后1-2周内可检测到SARS-CoV-2的IgM和IgG抗体。尽管中和抗体和抗原特异性T细胞与疾病严重程度和临床结果之间的关系仍有待了解,但在康复者体内可观察到与T细胞免疫应答相关的高滴度的中和抗体,尤其是CD4+ T细胞的应答,这在某种程度上为研究恢复期血浆治疗提供了助力。最新研究表明,中和抗体反应的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因此,尽管大多数感染SARS-CoV-2的人在感染后数周内抗体应答减弱(这也是其他“普通感冒”冠状病毒的抗体应答的特征),无症状感染者的中和抗体反应的程度比有症状感染者小且下降得更快。
冠状病毒中和抗体的主要靶点是S蛋白,它由S1和S2结构域组成。S1在远侧膜,含有与细胞受体ACE2结合的RBD,S2在近侧膜,在膜融合中发挥作用。SARS-CoV和SARS-CoV-2的S蛋白具有88%的同源性,均以高亲和力与ACE2结合。某些针对SARS-CoV S蛋白的单克隆和多克隆抗体可以交叉中和SARS-CoV-2。与S1 RBD结合的抗体阻断其与ACE2的相互作用,而与S1和S2的其他区域结合的抗体可以分别抑制S蛋白的构象变化并阻断膜融合。
在对SARS-CoV-2的自然免疫反应期间,也会产生针对核蛋白(N)的高滴度抗体,而核蛋白是最丰富的病毒蛋白。尽管抗N抗体不太可能中和病毒,但有报道发现它们可以预防小鼠肝炎病毒(一种小鼠冠状病毒)。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抗体是IgG2a,这表明它们可能是通过Fc介导的效应功能发挥保护作用,而不是通过直接的病毒中和。另外几项研究报告表明,比起IgM,IgA对S蛋白的反应更早达到峰值且更明显,这使得IgA成为基于抗体诊断分析的一个热门研究靶点。目前对于早期诱导S-特异性IgA的机制基础尚不清楚。
我们对SARS-CoV-2的抗体反应的持久性有待研究。此前对SARS感染者的纵向研究发现,在感染后1-2年内其中和抗体滴度显著下降。这与经典研究中展示的季节性冠状病毒229E抗体快速下降的现象相一致。目前尚未发现对SARS-CoV-2或其他人类冠状病毒具有保护作用的免疫相关性,因此,何种滴度的中和抗体能够提供抗感染保护也尚不清楚。建立这种相关性对于指导开发有效的新冠疫苗至关重要。
3
T细胞介导的免疫
有效的人类抗病毒疫苗(如流感和麻疹疫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抗体反应的诱导,但新的证据表明,抵御SARS-CoV-2有赖于抗体介导和T细胞介导免疫的共同作用。众所周知,CD4+ T细胞的协助对于优化抗体反应和在宿主防御中激活CD8+ T细胞非常重要。此外,中和抗体保护的漏洞有赖于细胞毒性CD8+ T细胞对病毒的清除。研究发现,在100%的新冠康复者血液中存在S蛋白特异性CD4+ T细胞,70%的康复者血液中存在S蛋白特异性CD8+ T细胞,另有临床前研究发现T细胞在宿主防御SARS-CoV中具有保护作用。
就像SARS和MERS一样,SARS-CoV-2感染后2-12天的潜伏期或症状前期不仅与病毒介导的先天免疫抑制有关,而且与T细胞(特别是CD8+ T细胞)延迟激活也有关系。新冠康复者可能具有高水平的中和抗体和T细胞,并且轻症患者较重症患者在呼吸道中有更多的记忆性CD8+ T细胞。有证据表明,肺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的诱导将取决于疫苗接种的途径。鼻喷疫苗接种可诱导强烈的肺TRM细胞反应,而静脉疫苗接种则不能做到这点。实验证明鼻喷疫苗诱导的气道TRM细胞对阻止SARS-CoV感染提供了强有力的保护。
疫苗诱导的辅助性T细胞表型也与其介导的保护作用有关。加速诱导TH1细胞反应与SARS轻症患者有关,而TH2细胞反应与接种灭活SARS疫苗的宿主后肺部疾病的加重有关。因此,新冠疫苗诱导的TRM细胞应具有TH1细胞表型。
上述这些证据,再加上疫苗保护相关性数据表明在老年人中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比起抗体滴度检测更可靠,大大加强了应该将T细胞反应纳入新冠疫苗设计的论点。
4
先存在的交叉反应性
最新的证据表明,未暴露于SARS-CoV-2的健康个体中,35%个体的CD4+ T细胞识别SARS-CoV-2 病毒S蛋白,40-60%个体的CD4+ T细胞对除S蛋白以外的SARS-CoV-2蛋白反应。这表明SARS-CoV-2特异性CD4+ T细胞与人类常见感冒冠状病毒、SARS-CoV和动物β-冠状病毒特异性CD4+ T细胞之间存在交叉反应。四种人类冠状病毒(229E、NL63、OC43和HKU1)约占人类常见感冒的15%。成年人可能平均每2-3年感染一次四种病毒之一,因此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对SARS-CoV-2抗原预先存有交叉反应性免疫,这可能解释了SARS-CoV-2感染易感性的差异。除了了解这种预先存在的人类冠状病毒免疫与宿主防御SARS-CoV-2感染之间的关系外,还必须考虑新冠疫苗增强的交叉反应免疫反应对疫苗诱导的保护性免疫的贡献。
重要的是,来自新冠患者的CD4+ T细胞同时识别SARS-CoV-2的S1和S2亚单位,而来自未暴露个体的交叉反应性CD4+ T细胞识别S2亚单位。新冠患者的CD4+ T细胞与人冠状病毒OC43和229E的S2亚单位发生强烈交叉反应。健康的成年受试者中超过90%的个体具有针对四种人类常见感冒冠状病毒的IgG抗体。无论如何,与SARS-CoV和SARS-CoV-2的抗体反应类似,人类冠状病毒的抗体反应在感染后数月内迅速减弱。因此,控制人类冠状病毒再感染似乎主要依赖的是T细胞而不是抗体。
由于冠状病毒交叉反应性T细胞对结构和非结构病毒蛋白都具有特异性,目前仅基于S蛋白的大多数蛋白亚基和重组病毒载体的新冠疫苗诱导的疫苗增强交叉反应性T细胞反应的程度,将不同于多价新冠疫苗(例如基于灭活SARS-CoV-2病毒的疫苗)。但接种SARS-CoV-2减毒活疫苗可能有所不同,因为预先存在的交叉反应免疫可能会限制此类疫苗的效力。由于一些个体存在显著交叉免疫,所以需要根据接种新冠候选疫苗的临床受试者先前存在的冠状病毒免疫状态进行分层。
5
疾病的抗体依赖性增强
中和抗体滴度不足可能会诱导疾病的抗体依赖性增强(ADE),这是开发安全有效的新冠疫苗的一个潜在障碍(方框2)。ADE最典型例子是登革热病毒,其中针对一种病毒血清型的亚中和滴度水平的抗体的交叉反应会增强携带Fcγ受体的细胞(包括巨噬细胞)被另一血清型感染的几率。引起ADE的病毒有一个共同特性,就是它们能够在巨噬细胞中复制和/或导致其异常反应。虽然巨噬细胞似乎不是SARS-CoV-2感染的主要靶点,并且ACE2在不同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群体上的表达高度可变,但先前关于SARS-CoV的数据表明,FcγRs可以协助病毒进入巨噬细胞和B细胞。SARS-CoV-2患者的细胞因子前体类似于巨噬细胞激活综合征患者的细胞因子前体,其特征是高水平的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另有报道称,有症状的新冠患者产生岩藻糖基化水平降低的IgG抗体,这反向促进了他们与激活的FcγRIIIa的相互作用。
SARS感染背景下ADE的研究证据是视情况而定的。已有报道称,抗体滴度与感染严重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但尚不清楚高抗体滴度是否会导致疾病,或严重感染是否会引起更高的抗体滴度。此外,用SARS患者血清在体外处理巨噬细胞后,巨噬细胞会具有放大的炎性细胞因子谱。
在一些接种SARS疫苗的临床前实验动物模型中发现了ADE。用表达全长S蛋白的改良安卡拉痘苗病毒(MVA)疫苗对雪貂进行接种后,后续的感染率和肝炎发病率增加。通过组织学检查发现,S蛋白抗体可诱导实验感染猕猴的急性肺损伤。相比之下,虽然SARS重组全长S蛋白抗体能够通过FcγRII协助SARS冠状病毒进入B细胞,但是接种该疫苗的仓鼠得到免疫保护。
SARS-CoV-2感染的情况下是否会发生ADE尚不清楚,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抗体是否会加重疾病严重程度,如果是,还需要描述这些抗体的特性。似乎很清楚的是,高滴度的中和抗体可以介导保护作用。未来尽量避免ADE发生,需要确定具有保护作用的中和抗体的滴度,确保新冠疫苗能够达到这些滴度,并通过重复给量避免抗体减弱到亚中和水平。合理设计的新冠疫苗,将降低ADE的发生率,并通过添加非中和/或弱中和的表位,有利于已知的介导保护性反应的表位发挥作用,从而最小化疾病发生的可能性。最后,来自登革热病毒感染小鼠模型的证据表明,抗病毒T细胞有助于抑制ADE发生。因此,旨在诱导中和抗体和强大的T细胞介导免疫的疫苗策略可能有助于降低ADE的风险。
疫苗设计
疫苗设计涉及抗原的选择、疫苗类型、疫苗接种途径和方案。疫苗类型的选择决定了疫苗病毒抗原的免疫原性强度、是否需要免疫佐剂以及保护性免疫的性质。这些属性还决定了疫苗对特定接种途径的适用性,以及是否需要一种主要的增强免疫方案来提高疫苗介导的保护性免疫及其持久性。此外,选择减毒活病毒疫苗或鼻喷疫苗接种途径将需要更严格的安全测试(方框2)。
1
SARS-CoV-2抗原的选择
感染性病毒粒子中存在的结构蛋白包括S蛋白、N蛋白、基质(M)蛋白和包膜(E)蛋白。N蛋白包裹着大的正链RNA基因组,该基因组包裹在来自宿主细胞膜的脂质包膜中,其他三种蛋白质(S、M和E)插入其中。就SARS冠状病毒而言,已经证明,只有针对S蛋白的抗体才能中和病毒并预防感染。因此,所有正在开发的新冠疫苗都至少包含一部分S蛋白,而这部分S蛋白可能仅限于S1结构域或RBD结构域。
针对S蛋白和其他暴露蛋白(E和M)的非中和抗体的产生,由于这些非中和抗体以及弱中和抗体与ADE的发生相关,所以将其他结构蛋白和/或非结构蛋白作为疫苗抗原可能有助于产生包括体液和T细胞介导的免疫在内更平衡的免疫反应。疫苗设计中可以考虑高表达蛋白的利用(如N蛋白或在病毒生命周期中起关键作用的高度保守功能蛋白),比如加入病毒酶(如RNA依赖性RNA聚合酶),因为这些蛋白质的高度保守性,可以确保其对所有新出现的变异株有效,甚至在未来可能威胁人类的其他蝙蝠衍生冠状病毒中依然有效。
2
疫苗类型
一般来说,疫苗类型分为六类:减毒活疫苗、经生物工程在体内表达目标病原体抗原的重组病毒载体疫苗、灭活疫苗、蛋白亚单位疫苗、病毒样颗粒(VLP)和核酸(DNA或mRNA)的疫苗。从广义上讲,疫苗需要两个组成部分:第一是直接提供给受种者或由受种者产生的来自目标病原体的抗原,第二是用于警告和激活宿主免疫系统的感染信号(例如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或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减毒活疫苗可以天然地提供这两种成分,而非病毒疫苗类型可以提供抗原,但通常需要人工提供信号来激活免疫系统,即佐剂。
通常,这些非病毒疫苗类型需要多次接种以诱导保护性免疫,而基于活病毒的疫苗能够“一针”免疫。与非病毒类型类似,灭活病毒疫苗有时需要加入佐剂并重复给药才能完全有效。如下文所述,每种类型都有各自的优缺点(表1)。
3
疫苗接种途径和方案
除谨慎选择疫苗抗原和类型外,疫苗接种途径也是疫苗策略的一个整体考虑。这对于粘膜病原体(如SARS-CoV-2),以及其它既需要中和抗体又需要先天性和适应性细胞免疫才能达到最佳防护的病原体,尤为重要。控制和清除SARS-CoV-2的最佳窗口期是新冠的无症状期或症状前期(2-12天),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在病毒入侵前使呼吸道粘膜内聚集所有相关的免疫保护分子。疫苗接种途径在此发挥关键的作用。静脉接种疫苗诱导的保护性IgG抗体极易聚集在呼吸道粘膜上,这是肌肉注射麻疹或流感疫苗为人类提供保护的主要机制。然而,这样的疫苗接种途径无法有效诱导肺粘膜IgA抗体或TRM细胞。相比之下,鼻喷接种可以诱导肺粘膜IgA抗体或TRM细胞,以及巨噬细胞介导的训练免疫(方框1)。由于灭活病毒、蛋白亚基和核酸疫苗需要重复接种以及需要潜在不安全的免疫佐剂协助(表1),它们不能通过鼻喷接种途径接种。相比之下,重组病毒载体疫苗,特别是使用人类血清型5腺病毒(Ad5)或黑猩猩源性腺病毒(ChAd)的疫苗,通过鼻喷接种是安全高效的。
一般来说,基于灭活病毒、蛋白亚基、核酸或病毒载体(如Ad26)的弱免疫原性疫苗需要重复同源接种才能有效。事实上,现有的大多数人类疫苗都需要重复注射。由于尚不知道将使用哪种新冠疫苗策略,也不知道疫苗诱导的保护持续时间,因此即使是一些强有力的疫苗类型(如ChAd),我们仍然可能需要同源或异源的加强免疫策略来维持其保护作用。重复接种疫苗可以采用相同或不同的途径。
表1:新冠主要候选疫苗类型的免疫学特性
新冠主要候选疫苗
截至2020年7月31日,临床评估中有27种新冠候选疫苗,临床前开发中有139种疫苗(图1)。在接受临床评估的27种疫苗中(表2),三种主要候选疫苗是病毒载体和基于mRNA的疫苗,于2020年3月中旬分别在中国、英国和美国进入临床试验。其余24种候选疫苗的临床试验目前正在招募志愿者,另外还有几种候选疫苗也即将进入临床试验(表2)。候选疫苗的临床前评估需要使用新冠的相关动物模型(方框3)。传统实验中,在开始临床试验之前,首先在动物模型中严格评估和建立实验疫苗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和保护效力。然而,在大流行疫苗开发的背景下,疫苗临床前和临床阶段的研发进程被压缩并同时推进。
1
减毒活病毒疫苗
纵观历史上几种研发成功的人类疫苗,如麻疹疫苗和结核病疫苗卡介苗(BCG),都是基于实际病原体的减毒菌株,通过体外传代使毒力基因丢失或突变。现在可以通过毒力基因的突变或删除来合理设计减毒病毒株,这些缺失突变体通常可以在宿主细胞中进行有限复制且不致病。
将冠状病毒复制过程中数个非必要基因切除,可致其在体内衰减。敲除各种非结构蛋白和结构E蛋白已被用作一种设计人畜共患冠状病毒疫苗的策略。E蛋白的缺失导致病毒衰减并产生有效疫苗,但也有报道称衰减表型可再逆转。删除毒力因子或是衰减病毒的首选机制。例如,从SARS冠状病毒基因组中删除2′-O-甲基化酶基因可以消除病毒在宿主细胞MDA5蛋白(也称为IFIH1)和IFIT1中隐藏其RNA的能力,从而在体内中诱导强大的抗病毒反应。病毒衰减的另一种方法称为密码子去优化,即使用次优密码子编码野生型氨基酸序列以修改其核酸序列,这大大减缓了病毒蛋白质在感染期间的翻译。这种方法可以产生一种在体内高度减毒的病毒,但如果选择正确的病毒蛋白去优化,则其仍然能够在体外复制。
无论如何,作为疫苗使用的减毒菌株需要证明其在基因上无法转化为致病性(表1;方框2)。对于冠状病毒来说这尤其具有挑战性,因为已知它们在自然中会重组。理论上,减毒疫苗株可与野生冠状病毒重组重构致病株。截至目前,在临床前开发中只有三种通过密码子去优化产生的SARS-CoV-2减毒疫苗,这三种分别由土耳其的Mehmet Ali Aydinla大学,美国Codagenix公司联合印度血清研究所,印度Immunologicals有限公司联合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开发。
表2:正在进行或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候选疫苗
2
实重组病毒载体疫苗
重组病毒载体疫苗构建在复制缺陷病毒载体或减毒复制活性病毒载体上,该病毒载体经生物工程处理以表达来自目标病原体的抗原。虽然只有两种病毒载体疫苗被批准用于人类来控制病毒感染(比如埃博拉),但因为这种疫苗的遗传可塑性、安全性和无需佐剂就可诱导强大T细胞反应的能力,其已被广泛研究并在传染病和癌症研究方面特别完善。一些病毒载体,如Ad5和ChAd,通常只需注射一次即可获得保护,并且对呼吸道粘膜有着天然的向性,这意味着它们可以使用鼻喷接种途径。该技术已用于大规模临床生产和储存。
重组病毒载体是新冠疾病疫苗研发的第二大常见类型,目前候选疫苗中有4种处于临床三期(表2),38种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还有3种(ChAdOx1 nCoV-19、Ad26-S和VSV-S)被选入美国政府疫苗研发项目“曲速行动”(表2)。非复制病毒类型大多基于Ad5或MVA,这些候选疫苗大多表达SARS-CoV-2的S蛋白或RBD。具有复制能力的病毒载体主要基于其他人类病原体(如麻疹或流感病毒)或动物病原体(如水泡性口炎病毒(VSV))的疫苗株。然而,重要的是要考虑人类是否对病毒载体具有预先存在的免疫力(表1)。预先存在的抗体会削弱这种疫苗与免疫系统结合的能力。使用诸如ChAd之类的病毒载体可以协助规避这一问题,因为人类对这种病毒载体几乎没有甚至根本没有预先存在的免疫力。
3
实灭活病毒疫苗
4
实蛋白亚单位疫苗
5
病毒样颗粒(VLP)疫苗
6
核酸疫苗
结论与展望
各位小伙伴们还想看什么类型的综述,欢迎留言!
美国顶级癌症研究机构:已研发出能杀死所有实体恶性肿瘤的药物!网友:你清醒一点!
大X:只要2000美元!就能成为6+SCI论文一作!网友:欢迎来到Pubpeer!
关键词
SARS-CoV-2
冠状病毒
疫苗
中和抗体
T细胞
最新评论
推荐文章
作者最新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Copyright Disclaimer: The copyright of contents (including texts, images, videos and audios) posted above belong to the User who shared or the third-party website which the User shared from. If you found your copyright have been infringed, please send a DMCA takedown notice to [email protected]. For more detail of the source, please click on the button "Read Original Post" below. For other communications, please send to [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用户推荐收藏至CareerEngine平台,其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及知识版权均属用户或用户转发自的第三方网站,如涉嫌侵权,请通知[email protected]进行信息删除。如需查看信息来源,请点击“查看原文”。如需洽谈其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用户推荐收藏至CareerEngine平台,其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及知识版权均属用户或用户转发自的第三方网站,如涉嫌侵权,请通知[email protected]进行信息删除。如需查看信息来源,请点击“查看原文”。如需洽谈其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