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 电影 // 放映 // 课程
它可不是一般的农耕纪实,
它讲述着一个关乎生活与热血的故事。
从黎明的第一道曙光,到夕阳的余晖,
他们为了每一株庄稼倾尽全力!
《种地吧》作为国内一档主打劳作耕种的纪实性慢综艺,通过选拔10位年轻人组成“种地小队”,真实记录他们在142.8亩土地上,在190天时间里,播种、灌溉、施肥、收获,真实运营农场,直播带货、自负盈亏创立农夫集市等全过程。
原先这档没有流量明星加持,拍摄条件艰苦的综艺,被调侃成新形式的《变形计》,并没有获得太多关注。然而后期,该档节目凭借着另类的综艺模式、精品化的节目制作以及具有悬念和戏剧性的叙事策略,成功出圈,打破了国产慢综艺的创作瓶颈,成为无数年轻人闲暇之余的新晋“电子榨菜”。
其相关微博超话有近14亿的阅读量,豆瓣评分9.0,热度值排到爱奇艺第二名,农民日报专门发文点评,“节目在最大程度上与真实的乡村生活保持一致,把劳作的全过程原汁原味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仿佛跟着少年们一起忙碌在田间,感受农业生产劳动的酸甜苦辣”。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了100多天,农作物在成长,土地在成长,人也在成长,对农业几乎一窍不通的十位年轻人,已经从“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彻底成长为自力更生的“新农人”。在等待小麦成熟的过程中,他们还养鸡养羊、种植蔬菜大棚,注册农业公司……
真实记录 192 天田间生活,在国内外都是真人秀节目首次尝试。这档综艺节目是对当下已经形成模式化的综艺常态的一种自我回归,回到社会形成的起源——土地,从而再次探索文化产品可以达到真正边界。
“前几年很多年轻人都在说,我希望能有一个舞台,我要去唱歌,我要去跳舞,我要通过舞台来展示自己的青春,展示自己的魅力。后来我们导演组就想,你想要个舞台,那我们就给你一个更大的舞台,我们直接给你个百亩农田,让你去创造一个自己的生活。这个节目的创意就这样产生了。因为这个节目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类型,所以最开始也是一直摸索着在做。”
与以往拍摄节目相比,《种地吧》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在拍摄中真正做到信马由缰,放飞啦!
节目中种的这款麦子的品种叫‘浙华一号’,它差不多是180多天成熟,就可以收割。拍摄190多天是考虑到他们还要有收割水稻的时间。把任务交给十个年轻人,后面的一切都是由他们自己来做。每天做什么、怎么做,他们自主决定。遇到问题自己去解决,让年轻人自己去想办法,他们每天开会讨论决定下一步怎么走,导演组完全不插手,不做任何干涉。在节目当中可以看到十个年轻人每天都一身泥,导演组就在旁边做旁观者。
“我们不作假,我们相信真实就是最伟大的证据,只要真实去做的话,一定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除了通过远离乡土的年轻人视角再现“种地”场景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也通过少年们遇到的问题记录“种地的酸甜苦辣”,还原农村生活的原汁原味,让许多嘉宾和观众沉浸式地与土地产生了情感,了解一粒种子如何发芽、生长、抽穗、灌浆,经风霜兩雪后转化成餐桌上的一碗米饭。
这个节目还有更大的创新和改变,《种地吧》采用“长视频+短视频+直播”的组合方式。39期正片单周单更、双周双更,26期“少年篇”与13期“生活特辑”相辅相成,共同呈现半年的冬耕过程及其中的重要事件和节点。这种长短视频相结合的方式也突出了节目的真实感,给予观众沉浸式体验和伴随感。
“我们每天在早晨 9 点多就开始开直播,各地观众一起‘云监工’看他们干活,这既是陪伴 也是对我们工作的监督。很多观众已经把这个节目当成自己家的事了,完全投入进来。”
每个年轻人在来节目组之前,都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小帅哥,如今,每个人干农活都 特别熟练,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也都不一样了。他们现在完全不会去空想,每天都是脚踏实地。
记者:当你们经历了这一段实践后,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最想与同龄人以及青少年分享的话是什么?
鹭卓: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学会了木工、电焊、气钉枪等平时不会接触的技能。生活技能有很大的提升。很多事情自己能够解决,就不想去麻烦别人了。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古老的农业和高科技结合在一起,今天的农业和想象中是不一样的。 
陈少熙:我今年大四面临毕业,我在来这个节目之前,精神内耗很严重,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现在完全没有精神内耗了。我想跟大家分享的话是,一定要珍惜好当下,然后再去展望未来。 
李耕耘:我最大的收获是对于父母的理解和感恩,通过这次实践,我感同身受去实践了父母以前在农田里或工地上所做的工作,实践以后才知是多么辛苦。我觉得很多年轻人都缺少一种勇气,我要跟大家分享的话是年轻人要勇敢一点,要敢于尝试。
我们常说,乡村是中国人精神家园的投射。《种地吧》以白描的方式为年轻人打开这幅精神家园美好的图景,不粉饰、不悲情、真实甚至平淡,但观众不自觉地被吸引,正说明了乡村的魅力,传统的魅力!
长按扫码观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