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参加高考,13岁读硕士,16岁读博,当时“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生”、“中国最年轻的博士”,后又因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买房而受到舆论批评。
他就是被大家称为“神童”的张炘炀。
神童、炒作、虚荣……曾经围绕在张炘炀身上的标签和话题很多,近日他的言论再次引发热议。
九派新闻发布一则#16岁读博士神童张炘炀现状#的视频,封面上“神童归来”的四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无业一身轻,我一辈子不工作都可以。不只可以靠父母,还有父母的父母,父母的父母的父母。”
“他们还欠着我一套北京的房子,到现在也该值一千多万了。”
“他们愿意给吗?不愿意又怎样?不愿意也得愿意。”
这几句令人不适、“毁三观”的言论,让一个啃老、高分低能的巨婴形象跃然而出。
但看过完整视频的人,心中无不五味杂陈。回溯张炘炀成为神童的成长经历,仅用“神童陨落”四个字来概括,显得过于简单。
比起唏嘘、叹息,避免更多类似“悲剧”的发生,也许更有意义。
01
主动“摆烂”张炘炀
2019年,张炘炀花了8年时间终于读完博士。
博士毕业后,他在宁夏师范学院当外聘教师,2021年8月辞职。目前与朋友合伙接项目赚钱,没有固定工资,完成一个项目结一个项目的钱,现在这个项目到手能拿5万左右。
当教师期间差不多攒下5万块,但现在基本已快花完,卡里只剩下几千块钱,父母差不多每两三个月会主动给他打一万块。
当记者问道,为什么不找个更好点的工作,每月拿个一两万块钱,不比现在生活好很多时,张炘炀回答,“给别人打工了你还想财富自由?开什么玩笑呢,我现在至少不用看别人脸色。”
视频飘过“活得明白”的弹幕,但张炘炀“通透”言论还不止于此。
张炘炀不认为自己是神童,并提到当时身边的小朋友有很多智力都不逊于他。
就算不跳级按正常节奏上学,他也认为自己考上清华北大的可能性不大,大概率就是一个985高校。
张炘炀对于成功的定义:
12年前:有房有车,最好还有北京户口;
12年后:完全没有买房的想法,无业无房无贷一身轻,四海为家,在哪都挺好。
网友评价他的想法和生活“通透洒脱”,但在世俗意义上,这算是一种“摆烂躺平”,父母并不十分赞同。“整个2022年我都在跟他们激烈冲突,就是关于我职业发展的事情,他们明明什么都不懂还要指点江山。”
双方在职业发展上的分歧,其实贯穿张炘炀28年的人生。只不过现在是事业,以前是学业。
正如一句评论所言:
事件悲剧的源头在于:父母相信他是个神童,但又不相信他比自己聪明。
虽然父母会给他打钱、收拾房间,但不可否认,现在张炘炀的“悲剧”跟父母脱不了关系。
02
错过的三次机会
在张炘炀重要的人生岔路口选择上,父母至少错过了三次机会。
01
“抢跑”上大学
1995年,张炘炀出生于辽宁盘锦一个普通工薪家庭,从小他就显现出了神童的天分。
三岁读报纸,五岁上小学,七岁上初中。
初一、初二张炘炀成绩一般,甚至还是倒数。初三半年时间,他不仅学完了初三内容,还自学了高中三年课程。张炘炀直接跳级读了高三。
2005年,10岁的张炘炀走进高考考场,成了“中国高考史上年龄最小的考生”。媒体争相报道,张炘炀开始生活在“聚光灯”下。
张爸预想的是孩子考上一所985,不过当时张炘炀的成绩只有505分,过了本科线,离985还很远。
有校长劝孩子继续读高中,但张爸一心想要“抢跑”,坚持让10岁的张炘炀直接上大学。
最终10岁的张炘炀,考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大学生。
这个决定显然是不明智的。
一是因为,以张炘炀的智商,再好好读一年高中,考上985的几率很大。
二是因为,张炘炀的心理状态并不成熟,走入大学和一群年龄相差8岁左右的人生活学习,这对张炘炀来说挑战太大。
虽然对张炘炀来说,晚一年上大学可能并不会有太大改善,但高调的“抢跑”,“全国最小大学生”的头衔,势必会受到媒体的疯狂追捧。聚光灯下的生活,可能对他的成长更为不利。
02
错过的德国留学
关于张炘炀是不是神童,他的大学老师张跃辉给出了相对客观的回答。
张跃辉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曾在张炘炀本科期间教了他三门课。“成绩非常好,一般都是第一名,到了大三就考上了研究生,要提前毕业。”
考虑到当时德国学校对天才的培养比我们更好一点,另一位教授已经为张炘炀联系好德国的学校去读研。但张炘炀当时13岁,未达到德国学校规定14岁独自上学的要求。
学校劝张爸再等一年,父母不愿等,坚持让张炘炀毕业读研。
有人说:非得留学才能有前途吗?
当然不是。但如果有机会选择对神童培养更成熟的体系,为什么不选呢?
张爸让张炘炀留在国内读研,联想到“抢跑”上大学的经历,很难不让人怀疑这里有多少为了得到“全国最小硕士生”头衔的虚荣。
另外,如果选择去德国留学,张炘炀很可能会在脱离父母“掌控”的情况下独立生活。然而,他选择留在北京工业大学攻读硕士,住在学校特意为他安排的两人间宿舍,父母仍然在“照顾”他。
03
全款在北京买房
进入研究生阶段,张炘炀步入叛逆的青春期,他与父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后,张爸妥协搬出张炘炀的宿舍。
自此,张炘炀开始放飞自我,沉迷游戏。
差点研究生毕不了业的他最终在导师和父母的劝说下,还是如期完成了毕业论文。
但在毕业论文答辩前,张炘炀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买房,否则就不考博士。这在当时引起极大争议。
张炘炀认为:“本来最希望我留在北京的就是你们,你们应该为此努力。”
10岁来到天津和北京,早慧的他强烈感受到自己跟当地学生的差距。所以他曾觉得,如果连套北京的房子都没有,那到最后博士毕业又有什么用?
以当时他的家庭条件,2011年2月之前还是可以在北京买套房子的。
但父母在北京租了套房,骗张炘炀说是买的。
张炘炀兑现承诺,2011年考上了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博士,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博士”。
2012年张炘炀从公众视野消失,此后便是天才跌落神坛。当时北航规定两篇SCI才可以毕业,2017年他发出第一篇SCI,2019年发出第二篇后终于读完博士。
回看张炘炀错过的三次机会,很难不马后炮感叹一句,“如果不是他爹妈那么拎不清,现在他家就会有一个11岁考上985,14岁赴德国留学读博的儿子,以及一套当时几百万但现在一两千万的北京房产。”
03
“神童陨落原因
“神童陨落”,张炘炀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45年前,中科大少年班人皆神话。
《三联新闻周刊》的一项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科大少年班一共培养了3167人,只有18%-20%左右留在了学术界。
第一神童“宁铂”,最后出家又还俗,在江西的一座禅学院讲学。
和宁铂同班的神童谢彦波和干政,最终也泯然于众人,按部就班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神童陨落”故事充满戏剧性的同时,又饱含悲剧性。
从“神童天才”到“泯然众人”,悲剧的原因师兄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01
 唯成绩至上
张炘炀的大学老师张跃辉教授揭示了“神童陨落”的某种关键,“啥事情都是他父亲包办的。你每天三顿饭都吃不到嘴里去,你还研究什么呀。”
无独有偶,神童魏永康的母亲也代劳他生活上的一切,除了学习,家里任何事情都不让魏永康插手。她给儿子洗衣、端饭、洗澡、洗脸,甚至连牙膏都要挤好。为了让魏永康在吃饭时不耽误看书,直至读高中时,母亲还给他喂饭。
总结来说,他们学习能力很强,但独立生活能力很差。
人的发展并不是只有学业一个方面,唯成绩论让孩子丧失了他在社会生存所需要的各种基本技能。
02
“抢跑”的教育理念
教育家卢梭曾说过:
"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一个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
10岁的孩子,本该读小学五年级,和同伴一起做游戏,一起享受童年的种种乐趣。但10岁的张炘炀却进入大学学习,接受着成人本位的教育。
脱离自然环境长大的他们,很难形成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神童的暂时成功是以孩子生理、智力和心理的发展不和谐为代价的,张炘炀的传奇,是超前抢跑的结果。但人生不会因“抢跑”一路精彩,揠苗助长的“债”终究要还。
03
 父母的期望强加给孩子
把孩子当作神童来全心全意地培养,生活完全围绕着孩子转,是父母把期望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的典型表现。
期望的强加会滋生两个问题:孩子承受不该有的压力和父母的超强控制欲。
28岁的张炘炀在提到跟父母的关系时说,“他们对我的控制欲超出了一个我认为合理的范围。”
前面师兄提到张炘炀错过的三次机会,如果父母没有那么强的控制欲,没有只为打破记录的虚荣抢跑,张炘炀本该有另一种人生。
在父母的期待下唯成绩论抢跑“催熟”,是天才陨落的普遍原因。
04
让孩子自由发展
“神童天才”不止陨落一种结果:
13岁上浙大的“天才少女”陈舒音,从小就是遵从自己的兴趣学习;
“数学神童”叶丰硕坦言学习奥数是为了兴趣爱好,“玩不玩竞赛没关系,最重要的是学得尽兴,玩得尽兴”;
……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自由发展或许才是“神童”,也是所有孩子的成长之道。
昔日神童“黯然陨落”,惋惜之余,如何教育孩子、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是父母和社会都该思考的问题。
愿天下所有父母都能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承载其期待与功利的“投资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