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不是住的海景房,香港的小伙伴今天(9月8日)都“看海”了吧?→《世纪暴雨香港山塌路陷,连猪都被冲走了!》《多图|黑雨下香港多区严重水浸!车辆被淹,人被冲走,地铁站楼梯变瀑布……
住在沙田城门河附近的市民,可能还看到了“黄河”、“瀑布”、“钱塘江”

(点击观看视频↑)
城门河涨水。
这次的世纪暴雨到底有多猛?
港府下午2时半在政府总部举行联合记者会,交代政府全面应对情况。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宣布,极端情况至少维持至今晚午夜12时。署理香港天文台台长李立信指,天文台总部过去24小时录逾600毫米雨量,等同全年雨量约四分之一
好家伙!平时3个月的雨都攒在这1天给下了,难怪香港处处水浸,险象环生……
截至下午5时15分,黑雨期间共有132人受伤入院,当中4人严重。
港府各部门积极应对
香港凭什么能硬刚世纪暴雨?首先离不开香港各界守望相助,政府统筹安排,积极应对——
水浸最严重的黄大仙地铁站,工作人员奋力抢修↓

(点击观看视频↑)
暴雨期间,警务处接获718宗求助,消防处接获343宗求助。消防处已处理至少20名伤者,疏散110位市民,处理341宗水浸报告、10宗山泥倾泻报告、58宗升降机困人报告,及18宗塌树报告。
像这个小姐姐被帅气消防员救出时,嘴角止不住疯狂上扬↓
(点击观看视频↑)
而暴雨之中还有不少市民苦中作乐,网友看了也是会心一笑↓

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今天下午5点左右,在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陪同下,到慈云山庇护中心探望受影响的市民,逗留约40分钟离开,之后李家超在房屋局长何永贤陪同,到筲箕湾耀东村,视察山泥倾泻影响路面情况。
李家超其后会见传媒,他说,今次黑色暴雨带来的影响,是百年一遇,24小时落了全年的四分一雨量,政府会总结今次经验,纵然天文台在发放暴雨预警方面,面对科技能力的限制,但承认在发放信息、更好做好预警方面的工作需要检视,应该多重提高安全系数,让市民在应对灾害时掌握更多信息,希望将来遇到同类情况,尽可能让市民有更多支援。
李家超指出,目前政府最重要是做好善后工作,尤其是出现山泥倾泻及水浸的地方。港府已经宣布极端情况警示会至少延长至今晚午夜12时,目的是利用这段时间检查道路安全及路面结构确保市民安全,他指会动员公务员及关爱队,尽快令路面交通情况恢复正常,以确保市民安全。
排水系统立功
橙子君有信心,香港的水浸问题很快可以解决,其实今天不少地方的排水一直很顺畅。
而香港能“硬刚”世纪暴雨,其次就是因为香港的排水系统——

地下排水系统。
香港在城市排水工程建设上,曾耗资百亿建设雨水排放隧道和蓄洪池,当暴雨来临时,部分雨水从一开始就被截流了,经过主隧道排进大海;市区内的雨水则通过市区排水系统排出,而蓄洪池的作用就是防止在排水压力过大时,造成地面水浸。
大坑东蓄洪池。
旺角于1997年和1998年间曾发生多次严重水浸,政府因此开展大坑东蓄洪计划,隐藏于大坑东游乐场的榄球场和足球场的地底,这也是香港最早启用的蓄洪池。
旺角于1997年和1998年间曾发生多次严重水浸。

大坑东蓄水池于2001年12月动工,2004年9月竣工,整体面积长136米、阔130米和深9.5米,总容量为10万立方米,相等于40个标准泳池。
当暴雨时,入水口暗渠引入的雨水就会流入蓄洪池;当雨水减退,便会把蓄洪池内的雨水抽进排水系统,再流出大海。该蓄洪池的设计可抵御50年一遇的暴雨,即每小时超过100毫米的降雨量,较香港天文台界定为“黑色暴雨”的每小时70毫米更高。
上环过去是水浸黑点,在俗称“海味街”的上环永乐街一带更是重灾区,每次水浸都令店主损失惨重。
上环水浸的情况大有改善全因于2009年启用的上环雨水泵房。整个项目包括一个9,000立方米的地下蓄洪池,容量约等于4个标准游泳池,还有泵房、装有水闸的导流室和相关连接排水管道等等,可阻止海水倒灌至上游的低洼地区,潜水泵更可将在地下蓄洪池的雨水泵出至维多利亚港。
上环雨水泵房。

跑马地蓄洪池是总容量为6万立方米,相等于约24个标准游泳池。蓄洪池位于跑马地游乐场地下,工程共耗资共10. 7亿元,工程由2011年9月展开,至2017年3月全面启用,以纾缓湾仔、跑马地和铜锣湾一带的水浸问题。
湾仔、跑马地和铜锣湾一带过去常有水浸。
跑马地蓄洪池采用自动化监察系统,池底也设智能水闸,实时监控海面水位和上游暗渠情况,并能适时收集和排放雨水,减少雨天时下游压力。而且收集到的雨水还能再用,每年可提供22万立方米重用水。
跑马地蓄洪池。
现时荃湾和葵涌市区的雨水排放系统已建成逾30多年﹐由于城市不断发展﹐径流增加﹐超出其设计的排洪能力﹐以致该区在暴雨期间﹐经常出现水浸。例如在1997年﹐连场暴雨引致荃湾和葵涌市区多处发生水浸。
有鉴于此﹐渠务署在1999年7月对荃湾、葵涌及青衣的雨水排放系统完成了整体计划研究。结果显示荃湾及葵涌的雨水排放系统未能符合现时的防洪标准。研究报告建议兴建荃湾雨水排放隧道﹐作为改善荃湾及葵涌地区雨水排放整体策略的主要部份。
荃湾及葵涌这两个地区,不但交通繁忙,而且地下藏有大量的公用设施。渠务署为了减少对市民的不便,最终决定于远离荃湾及葵涌市区的半山上,兴建雨水排放隧道。
荃湾雨水排放隧道包括下列的工程:1.一条全长约5.1公里,内直径为6.5米的主隧道;2.三个分别位于和宜合、老围及曹公潭的进水口;3.一个位于油柑头的排水口;4.相关的绿化及土木工程。
荃湾雨水排放隧道建成后,能提升荃湾及葵涌的防洪水平,至能够抵御五十年一遇的暴雨。
渠务署曾表示,香港要利用好已有的绿化资源,将香港打造成“海绵城市”。相信这次暴雨也能给港府提个醒,未来更好应对突发情况。
而现在暴雨虽然停了,但小伙伴们切勿掉以轻心,注意安全啊~
(本文图片来自橙新闻、渠署、HOY及网络
往期精选 点击阅读↓↓↓
更多香港新鲜资讯,尽在橙新闻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吧~
橙子君拍了拍你
邀你点击阅读原文来b站一起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