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福路 52 号,是一幢让人经过时忍不住向内张望的建筑。
这里始建于 1930 年代,由当时在上海颇有影响力的哈沙德洋行设计,是一个精致、简洁的西班牙风格花园洋房,后来成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文学创作部。
它平时并不对游客开放,只有在举办活动时,才有机会走进建筑内部,见到优雅的拱门连廊,和那条让人想起欧洲电影的转角楼梯。
当为期三天的 SEE YOU IN Fabrique 品牌日活动在这里举办,更多的参与者,当然也包括我们,发现这是又一个新的、中国互联网公司重塑产业的故事——关于渐渐被时尚行业注意到的“破局之人”
如果你是第一次听说 Fabrique,你或许会认为它是一个设计师品牌,但更准确的理解是“多风格的全球设计师限量服装”:它不局限于单一设计师风格,表达的是设计师的群像。
Fabrique 最大的特点是“由设计师驱动”:这意味着品牌的每件单品,实际上都是“设计师联名款”
从两届“时尚界奥斯卡”英国时尚大奖获得者 Hussein Chalayan,到牛仔之父 Adriano Goldschmied,再到打造了无数好莱坞女性战袍的 Reem Acra 和获奖无数的 Roksanda Ilincic……每个热爱时尚的人,或许都在不知道设计师名字的情况下,早已穿过他们的作品。
Fabrique 所做的努力,则是把这些原本隐藏在品牌背后的名字带到幕前
在这次 SEE YOU IN Fabrique 品牌日活动上,与 Fabrique 合作的三位设计师也来到了现场:CHANEL 旗下 Maison Lemarie 百年高级定制工坊艺术总监 Christelle Kocher、Ann Demeulemeester 前创意总监 Sébastien Meunier,以及 Cacharel 前设计总监孙大为。
他们都并非首次到访中国,但却可能是第一次密集地与这么多穿着自己设计的用户亲密互动
在品牌日的特别论坛上,除了三位设计师和 Fabrique 创始人,还见到了依然顶着爆炸头的歌手张蔷和 BAI Capital 创始及合伙管理人龙宇。
整个论坛中,被反复提及的三个关键词,实际上也是 Fabrique 创立至今一直坚持的三种价值:独立的自我表达,拥抱多元之美,以及设计的力量
张蔷说,从 80 年代起,她就找到了穿衣的五字真言:“薄露瘦紧透”,但对她来说,服装只是自我的一个外化表现,当她感到自由时,就会把这样的心情映射在当天的着装上。
她不喜欢现在红毯上常常出现的巨大的礼服裙——因为“看上去不自由”。事实上,张蔷近期最喜欢的一次红毯造型,就是穿着 Fabrique 的灰色马甲和粉色半裙,让她觉得自己“利落又甜美”
而龙宇作为下单过 113 次的“忠实粉丝”,对 Fabrique 的最高赞美是:“它是我一直会装进行李箱的衣服”。这意味着它能够适应各种场合、各种需求,同时保证穿着舒适。
对她来说,穿衣自由并不意味着“违背自己的天性去凹造型”,而是在自由和自洽之间,为自己创造一点小小的“drama”时刻。
龙宇说,在穿衣自由依然是热议话题的当下,我们每次的着装,实际上都是一次小小的创造:即使并非时尚业内人士,也要保有一点“责任感”,去通过服装进行文化与个性的表达。
Sébastien 则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关于“穿衣自由”的场景:他的父母是律师,因此度过了一个“充满了制服”的童年。一天,他突然决定穿裙子去上学,走进教室时,所有同学都热情地向他鼓掌——即使没人认出来那条裙子其实是 Jean Paul Gaultier 的作品。
这似乎也是 Fabrique 所倡导的一种故事:每个人都能在时装中,找到一个微小而难忘的“自由时刻”
从 0 开始
认识一个不一样的时尚品牌
活动现场,像是“买手店”和“时装秀”的融合:每隔几步,就能见到正在留影的用户和博主们;而走进建筑内部,每个房间都陈列着 Fabrique 的当季和往季系列服装——这或许是为数不多撞衫也不会尴尬的场合,因为没有人是“随便套上”一件 Fabrique 的外套就到来的。
几乎每个展示架前,都有人正在仔细感受服装的质感:作为一个线上时尚平台,这也是 Fabrique 少有能与用户直接见面的机会。
在为品牌日制作的短片中,“牛仔教父”Adriano Goldschmied 这样形容 Fabrique 的特别之处:“用户能够直接基于自己的眼之所见挑选想穿的衣服,而非设计师背后的品牌。”
这也是我们眼中 Fabrique 最重要的特点:强大的设计师资源,以及把设计师与用户直接连接的能力。它汇聚了全球 200 多位优秀设计师,他们曾经或现在供职的品牌包括 Chanel、Burberry、Bottega Veneta、Maison Margiela……几乎构成了整个当代时尚图景。
这也意味着,不论是职业女性、时尚博主还是明星艺人,几乎都可以从 Fabrique 的服装系列中选出适合“闪耀”和“日常”时刻的决定性单品们。
在 Fabrique 每件单品的领标上,都能见到设计师的名字出现于其上,这既拥有“联名”的意义,也在另一种层面上说明,每件出现在用户眼前的衣服,都是设计师们
遵循本心、骄傲呈现
的作品,也是 Fabrique 看重“设计的力量”的体现。

另一个能说明 Fabrique 对设计师重视的细节是,在 App 的搜索功能中,“设计师”排在第一名,置于“上衣”、“裙装”这些具体的服装品类之上。
设计师 Christlle Kocher 为 Fabrique 设计的女装系列
在与 Sébastien Meunier 的对谈中,他同样提到并认可了这一点:领标上的名字代表他能够保持自己设计的本心,但同时,每个在挑选衣服的女孩,也能找到最符合自己个性的那一件。
● 设计师 Sébastien Meunier
在他看来,与 Fabrique 的合作和他此前的工作最大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前三年都只能通过网络会议见面”,但除此之外,品牌给了他最大程度的创作自由,他也得以把自己设计中最本真的一面呈现出来。
Sébastien 与 Fabrique 合作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它不是一个单一风格的品牌,没有条条框框,可以让设计师天马行空地发挥创想;但更重要的是,Fabrique 最终给出的成衣完全是“他想要的东西”:从质地到设计,都完全忠实地还原了他的构想。
Fabrique 还为每位合作设计师都制作了三至五分钟的个人短片,谈论他们的设计、风格和对女性时尚的观点,在 App 上与“商城”排列在平行的位置。短短几分钟的影像并不能囊括一位设计师的全部灵感来源,却能让观看的用户迅速地找到“打动自己的点”。
此外,Fabrique 的 App 和小程序上,都能看到商品描述之外,更深度的时装内容:不论是对当下流行趋势的介绍,还是对面料、颜色和设计的分析,它的目的是:让你真正了解自己所穿的衣服。
这并非我们熟悉的时尚品牌的运作方式,甚至也并非“效率最高”的做法——但这样的品牌思路背后,实际上是对自己用户的精确了解
在 SEE YOU IN Fabrique 品牌日的活动现场,我们见到了这些努力的成果:一个对美和风格有独特理解的女性社群
到场的许多博主都穿着 Fabrique 的服装,但即使是相同的单品,在不同人的身上并不会呈现出千篇一律之感:同一件花呢外套,在一个人身上呈现出优雅,但在另一个人身上或许又成了俏皮。

博主们在与设计师一对一交流时,除了提出“你能为我今天的穿搭打分吗”这样调侃的问题外,同样会谈到设计对生活的影响力,以及关于女性共同面对的难题——在某种意义上,时装建造了一个小小的共同体,让面对着复杂问题的女性能够以一种独特而隐秘的方式找到支持。
来自法国的设计师 Christelle Kocher 是 CHANEL 旗下久负盛名的 Maison Lemarie 百年高级定制工坊艺术总监,也创立了自己的品牌 KOCHE:她会把蕾丝和羽毛与运动、街头元素结合,营造出一种叛逆而多元的女性气质。
采访时,听到一位博主告诉 Christelle 自己同样是时装领域的创业者,希望通过设计“新的”运动服装来改变更多女孩对自己身体的看法, Christelle 则微笑着握了握她的手,告诉她一切努力最终都会有成效。
● 设计师 Christelle Kocher
/
让“买设计师品牌”这件事
拥有改变日常的力量
在大多数人对时尚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快时尚和奢侈品牌之间的二元划分时,Fabrique 的出现似乎给出了一种新的“解题方法”:用设计本身,而非品牌的“附加价值”,去更真诚地打动自己的用户。
设计师 Sébastien Meunier 对设计的力量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 Maison Margiela 工作了十年后,他又加入了 Ann Demeulemeester,成为了男装总监。
如今,在为 Fabrique 设计女装系列时,他希望能够通过时装做一点“叛逆的尝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男装与女装之间存在一种定势,男装必须是硬朗的套装,而女装必须柔软、贴身。
Sébastien 说,他希望做的事情,是“把两者往相反的方向推动”:在男装设计中运用蕾丝和飘逸的纱带,而让女孩们也能穿上有力量、强势的服装。
左:Sébastien Meunier 为 Ann Demeulemeester 设计的男装系列
右:Sébastien Meunier 为 Fabrique 设计的女装系列
“在当下,时装几乎是我们最重要表达自己的方式,而且妙处在于,它并非一成不变的:你可以通过衣橱来‘制造’自己的个性,并且今天的你和明天的你可以完全不同。”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 Fabrique 所希望达成的目标:对于一个“由超过 200 个设计师参与的品牌”能否建立一个忠诚的客户群,人们似乎总是抱有疑问:一个在设计语言上如此多元的品牌,如何用一个从一而终的故事来吸引用户?
答案就写在这个有点后现代的解答里:因为不论你的背景故事如何,你总能在某一位设计师的作品中找到自己。
这也是设计师孙大为和 Fabrique 合作时最大的感触之一:作为首个在法国时装屋担任创意总监的中国人,他发现在十几年前,几乎遇不到“在乎这件衣服设计师是谁”的客户,但到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对设计师的作品和理念如数家珍——这在他看来是一个重要的进步,因为人们开始真正理解自己所穿的衣服
● 设计师孙大为
Fabrique 为设计师和用户做的事情,实际上是搭起了一个桥梁:在让用户精准找到自己需求的同时,也让设计师直接见到欣赏自己设计的人,这样的逻辑能够让时装中的“人”越来越清晰
即使这个年轻的品牌现在还没有一个关于“传承”和“厚重历史”的品牌故事,但在某种意义上,它所讲述的故事正是关于一个个独特的人,如何在特定的设计中,强化自我的故事。
除了优质的设计以外,Fabrique 同时也在用优质的视频和文字内容,缓慢而有力地改变女性的日常:在镜头中,穿着 Fabrique 女孩们,很少出现在“不接地气”的秀场或典礼中——她们就在日复一日经过的咖啡馆、餐厅和街道上,自信而独立地美丽着。
伊丽莎白·威尔逊在《梦想的装扮:时尚与现代性》一书中,曾把时尚当做“后现代话语”中的一员:它抛弃了一切高层理论与深度模型,代之以实践乃至游戏的可能性。人们通过服装表达自己,也通过沟通更加理解时尚与设计的意义。
这样的后现代话语不再寻求一个“传统的连贯故事”,而是在碎片化的每日实践中——在衣橱前挑选服装——表达每时每刻独一无二的心情。在这种意义上,时装本身,拥有了改变日常的力量
这呼应了 SEE YOU IN Fabrique 品牌日上常常出现的那句 slogan“Live Unique”:当所有人都在谈论如何变成独一无二的自己,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个珍贵的场景。
监制:Lili
摄影、版式:Andy
部分图片来自 Fabrique
出版业正在发生的10个趋势,来自 2023 北京图书市集
如果大家不回办公室上班,银行可能会破产

埃莱娜·费兰特的讲座:创作宗旨、灵感源头和叙事技巧
公众号:确诊为传统媒体
常看常新的旅行、媒体观察和日常随笔。前往京东、当当等网站搜索“乌云装扮者”,就能找到这两本书。
Jetlag Books 创办于北京三里屯,是以“分享世界资讯、美和创意”为宗旨的独立书店,亦是创造美和趣味的文化创意机构。
Open Coffice(开放编集室)是一个播客节目,可以在小宇宙 APP 搜索收听,它的内容很简单:为我们的选题会和评刊会录音,然后进行剪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