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金融机构决定是否放款时的分量越来越重。(取自福斯电视台画面)
因为在社交平台经常提到"缺钱",所以申请不到房贷?因为固定回诊看医生,所以新保单买不到?这些已经不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了,因为金融机构正在用AI侦探调查你在网络上能找到的所有数据。
联邦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最近通报,各个金融机构在核实申请人信用记录时,已经不只是单看信用记录,而是通过人工智能(AI)搜集申请人的"补充数据"(alternative data),包括现金流与缴款状况,以及是否经常看病都可能成为放不放行的标准。
AI侦探通过网络调查你所有的留言、活动与到访纪录,作为正式信用评等之外的补充数据,美其名为大数据(Big Data)或周边数据(Fringe Data),其实也就是申请人的可动用资金、银行帐户的提存纪录、手机帐单缴款纪录,以及申请保险理赔的次数,借由这些数据,金融业者的"资力评分"(credit worthiness)才是决定能不能放款、承保,调高额度的判断标准。
信用管理业者Better Qualified的创办人Paul Oster告诉福斯新闻(FOX News),这些"背景"调查早就行之有年,只是在AI的帮助下,搜集范围更广、数据更为完整。避免不必要麻烦的唯一方法就是限制所有平台与App所能获得与揭露的个人资讯,禁止管理方取得你的个资,至少能在遭到侵权时站稳法律立场。
这也是消费者金融保护局之所以发表网络行动指南的原因,因为每当业者因为AI判定放款风险过高而拒绝申请时,消费者都能依照公平信贷法(Equal Credit Opportunity Act)要求金融机构说明拒绝的具体原因,使申请者有机会补正缺失,进而改善放款歧视的现象。万一遭拒且未收到明确说明,除了可以依法告知金融机构外,还能直接向消费者金融保护局申诉。
来源:世界日报编译胡立宗
可直接点击以下公号名称进行关注: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分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