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 电影 // 放映 // 课程
导语
围绕“新时代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建构”主题,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组织召开系列学术研讨会,并形成一批重量级研究成果。为更好推进“中国文明观”相关研究工作,文化中心特别策划推出【对话文明观】专栏,为大家带来“中国文明观”研究学者的真知灼见。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纪录片导演周兵的精彩分享。
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在过去和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中国政府、媒体以及影视纪录片导演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如何达到这个目标,成功地让中国的历史、文化、艺术转化为纪录片或其他艺术形式,在西方主流媒体和社会中进行有效传播,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第一是要“知己知彼”。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我认为了解海外平台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有主动向外传播的需求,但是国际社会是否有接受我们的传播内容的需要?这是我们在海外传播推广时需要细化分析的。
讲好中国文化文明的故事,首先要关注不同国家的语言背景,以及其对文化产品的诉求和偏好等。比如同为英语国家,北美地区的美国、加拿大,欧洲的英国,以及澳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国家各自的文化需求是不同的,需要逐个进行分析了解。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语区,也是同理。如果面向不同国家和地区,通通选择一个主题或者一种节目形态传播,项目推广可能会不理想。
除了语言、文化背景不同而导致的需求差异之外,每个平台的需求也各不相同,甚至同一个平台,不同年份的选题规划、内容方向、创意趋势等也都有变化。有的平台偏重于艺术、历史等内容的传播,有的平台注重公共资讯和知识性内容的传播,有的平台例如英国广播公司的一些频道主要关注现实性话题,而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则主要关注自然地理方面的内容。新出现的奈飞(Netflix)更多偏重于娱乐化内容的传播,比如,导演陈晓卿的《舌尖上的中国》就成功登陆奈飞平台,但该平台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内容的需求就比较少。所以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海外平台的需求,并找到与我们的契合点。
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是,当我们了解到美国历史频道(The History Channel)有对亚洲历史故事题材的需求后,便就纪录片《下南洋》的创意制作,与该频道的制作团队进行了深入沟通,并开展了联合制作。最终,这部纪录片同时完成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版本,以及在美国历史频道播出的国际版本。国际版本时长约4个小时。这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的一次成功尝试。
第二是要寻求“共同价值”。中国的文化、艺术创作者在与海外平台接触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每个国家基于不同的语言、文化、地理等因素,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在和不同国家、不同语言背景下的媒体机构打交道时,我们发现他们的观念认知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创作之初,首先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认知偏好。比如此前,在共同创作关于故宫文物修复的纪录片时,我和英国的创作团队就发生过激烈的观点冲突。这就需要换位思考、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努力寻找共同价值,从而实现共同目标。
第三是要适应国际传播趋势和规律。目前国际传播成功率比较高的纪录片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历史文化题材,但是仅限于特定平台,例如美国的历史频道、探索频道、国家地理频道等。并且,许多海外受众对他国历史兴趣不高。我从美国历史频道的一位监制处了解到,美国本土受众对中国或亚洲的历史不是非常感兴趣,中国历史文化题材的纪录片在亚洲频道播放的效果更好。
第二类是自然地理题材。例如中国熊猫、中国秦岭的野生动物等。我们正在和探索频道联合制作一部关于海南热带雨林的纪录片。山川、地理、野生动物等不以人类社会为焦点的纪录片,相对易于进行国际化的传播。
第三类是年轻化、时尚化、娱乐化的内容。我相信国际观众除了愿意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灿烂的民间艺术之外,对于当下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或者当下中国年轻人中正在发生的事也存在较高的兴趣。最近,美国探索频道刚刚播出了一个关于中国大湾区时尚、前沿的一批年轻人创业的故事。这类纪录片可能会引起很多国际年轻观众的关注。
与此同时,新兴渠道的开拓也是纪录片海外传播的重点议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端的普及,迪士尼、亚马逊、奈飞等流媒体平台不断兴起,成为纪录片“出海”的重要平台。要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就应该重点考虑如何与新兴流媒体平台合作。
此外,我们还要持续不断地产生新的创意。一位美国制片人曾跟我说,“中国的题材无非就是长城、故宫,还有秦始皇陵,你们还有什么?”所以在向外传播中国文化,我们要选择有中国特色的新鲜题材,进行国际传播。目前我们对外传播面临挑战之一就是创意缺失。一位英国制片人曾建议,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要有“out box”的意识,即跳出传统思维,找出一个真正吸引人、真正有卖点并满足各方需求的点子和故事。
最后,我想说的是,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面临着非常多的挑战,在具体执行和传播效果等方面还不尽如人意,许多内容没能有效地传播到国外最主流的平台和最主流的人群中。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业界的共同努力。除了资金的支持、制度的保障,还需要集合一批国际化的人才来群策群力。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