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琦是一个好“老师”,他的那一句灵魂之问,让我们在抖机灵和骂街之后,还必须要认真正视这个问题:没涨工资,原因是什么?
当然不是因为打工人“不努力”,这个我也写过好几篇文章反驳过了。但是反驳了“你穷是因为你不努力”的错误答案,还需要给出“为什么工资不涨”的正确答案,否则李佳琦老师的问题就白问了。
事实上,“不涨工资”的问题绝非个例,而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尤其是新自由主义四十年以来,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特征。
根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从2003至2011年,德国实质薪资收入没有超过1995年,同时日本在1996年后十年间,薪资也仅增加1%。而《金融时报》援引国际劳工组织近年来数据则显示,近二、三十年来,大多数发达国家工资事实上已陷入停滞。
举一个近点的例子,我在香港读书的时候,正赶上李嘉诚的黄埔码头工人抗议示威,打出的口号是“十年未涨工资”。要知道,这十年,正是对大陆开放自由行,房价大爆炸,香港资本家们赚得盆满钵满的十年。
近年来香港为什么那么排外,也要考虑经济基础的问题——十年间巨大的收益都被四大家族瓜分,底层人民没有感到生活任何提升,工资一毛钱没涨,反而看到的都是内地游客大量涌入带来的种种不便。绝大多数人都看不了那么远,看不到背后的吸血体系,只好把因果用简单的逻辑联系起来,在最表面的问题上发泄不满。
今年央视网出了一个纪录片火了,因为其中一个镜头是出卖苦力的父亲跟飞驰而过的保时捷同框,并很巧的下面台词是“社会运转的本原逻辑”。而这期纪录片预告的视频题目则是《靠力气赚钱心里才踏实,无数平凡人的生活信仰》。
而视频的文案更加炸裂:“一份工作干了30年,拿起棒棒的冉光辉眼睛发光,相信“下力”也可以“爬坡上坎”,这是无数平凡人守护幸福最直接的答案。”
纪录片的主人公是“棒棒”工人冉光辉,因为这一张照片而广为人知——“嘴上叼的是自己,肩上扛的是家庭,手上牵的是未来” 。央视网为了追踪照片主人公当今的现状,才有了上面这一段视频。
不难猜测,纪录片的拍摄无非是想达到宣传“努力工作创造幸福生活”之类的效果,然而却因为一辆疾驰而过的保时捷,意外翻车事与愿违。
这样一个正面宣传的典型,努力工作了三十年,却还是从事低附加值的体力劳动产业,工资涨幅恐怕未必能跑得过通货膨胀,还有一个保时捷、一辆卡宴不失时机地“提醒”观众,这还不值得我们深思么?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社会运转的本原逻辑”?
没错,本文就是要详细剖析这个“本原逻辑”究竟是什么,以此来回答李佳琦的“世纪之问”。
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展开分析这个问题,前四部分分别讲解关于“为什么工资没涨”的经济学理论知识,第五部分要破除如李佳琦“有没有努力工作”这种来自精英阶层的PUA行为:
一、剩余价值理论
二、资本边际收益递增理论
三、经济增长周期论
四、剪刀差价和新自由主义债务周期理论
五、精英传教士的意识形态霸权
(一)剩余价值理论
1、相关概念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无产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
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对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劳动力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的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包括三部分。第一,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和休息的场所、时间;第二,学习培训劳动技能的必要花费;第三,再造、延续劳动力的价格,就是养育子女。
每一个资本,最初都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资本流通的根本特点,是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变化,实现了价值增值。而正是这种价值增值,使货币称之为了“资本”。从另一方面来看,资本就是为了增值或“自我增殖”,这是由其定义和根本属性来决定的。那么价值增量从哪里来呢?剩余价值。
简而言之,资本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随着劳动力成为商品,便形成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
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以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就实现了资本增值的使命。所以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
不变资本是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是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也可以表现为: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2、增加剩余价值的途径
资本增加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两种。第一,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第二,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增对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包括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增加劳动强度(绩效考核、计件工资),最大限度压缩工人再生产成本(集体宿舍大通铺多加床位,把食堂变成更廉价的预制菜料理包)等等。
增加相对剩余价值更积极一些,通过改进工艺、改良技术、改善管理,让生产效率提升,这样工人们只需要更短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足够满足自己劳动力的再生产需求。在这种前提下,即便劳动时间不变,资本家也就会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生产效率提升所带来的剩余价值,叫做“超额剩余价值”。当生产效率的提升普及到每个企业时,那就带来的是整体社会效率的提升——这就是资本主义积极的因素。
基于攫取剩余价值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归类:
用心于改进技术和生产,把资本积累(也就是剩余价值)的大部分用作扩大再生产、研发新技术、开拓新模式上,赚取“相对剩余价值”;同时自己生活往往会过一个清教徒式的简单生活,把绝大多数剩余价值用作资本积累,甚至有一个实业兴国、国富民强的宏大目标,这是古典资本家/民族资本家。
不那么醉心于技术进步与科技研发,不热衷赚取“相对剩余价值”,而是喜欢奢侈的生活与高昂的消费,住别墅、开豪车、喝茅台、吃牛排,过上“人上人”的生活,这是普通资本家。
通过最大限度压榨无产者,用996、克扣绩效、降低食堂成本等手段获取“绝对剩余价值”;同时还要PUA打工人——没涨工资是因为你不努力工作、能加班是你的福报、你们不加班民族怎么崛起、我们勤劳致富你不能嫉妒,这是“王八蛋资本家”。
完全不关心生产,只一心一意通过地租、放高利贷等手段,去攫取产业资本所转移的剩余价值,这是“封建王八蛋资本家”。
市面上这些老板属于哪一类,欢迎大家对号入座。
3、资本主义压低工资的秘诀
资本家是如何通过“剩余价值-边缘失业人口”模式来把劳动者的收入压低到温饱线的。
我尽量说得通俗一点:在阶级社会中,本该属于一部分人的财富,通过剩余价值剥削的形式进入到了另一小部分人手中,但是这部分价值呢,另一小部分人又花不出来,于是就生产过剩了。
经济运行的理想情况下,“生产=消费”全社会有多少生产就有多少消费,说明资源利用充沛了、合理了、没有浪费了,这样资源的效用最大化,每一个人的效用也最大化。
但是呢,因为剥削的存在,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穷人是无法提供足够的消费的;但是对于富人来说,他们的消费也有着天花板——这个天花板是作为自然人的天花板。
简单来讲,比如马云、王健林这些顶级巨富,他们真正的生活物质水准不会比一个矿产老板、房产大佬高多少,因为你能够享受到的极限就在那里。古罗马贵族为了“享受”,吃完一顿就吃催吐剂,吐完接着吃,这无非就是自然人的极限了。所以巨额的财富就放在那里了,他们消费不完的。
这些花不出去的剩余价值,就叫做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后只有一条路可走——扩大再生产,那就意味着又需要榨取剩余价值,那还是生产过剩呗,久而久之经济危机就来了。
生产过剩造成了第二个结果:资本主义制度注定会形成一大批失业人口和一大批在事业边缘的人口,原因就是我们上面所分析的:资本家通过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使生产相同剩余价值的劳动力数量下降,必要劳动人口减少,使形成的过剩人口成为产业后备军。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值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
所以这就是我在讲解电影《寄生虫》和纪录片《美国工厂》时反复强调的现状:当今的经济体制中,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因此,有大量人口处在失业状态和失业的边缘,那么资方就可以为所欲为、就可以风骚操作。
从整个社会的宏观角度来看,因为穷人消费不起、富人消费不完,所以产生了生产剩余;既然有了生产剩余,从微观视角来看就是工厂的产品没有变成钱,那就发不起工资,那就要减薪就要裁员。那这样一来社会总消费就更少了,于是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个恶性循环的尽头就是经济危机。
从另一个维度来讲是另一重的恶性循环:因为贫富差距,许多产品无法被消费,于是就不需要那么多生产力,产生大量边缘失业人口,资本家就可以借此压低工人工资,于是贫富差距更大……
这个模型可以简化为:剩余价值剥削——贫富差距——消费不足——生产过剩——需要劳动力减少——资本家趁机压价——消费更加不足——无解,经济危机爆发。
所以不要信什么“工资是双方同意”“工资是市场决定”的这种鬼话,我们即便不用马克思的理论,我们用西方自由主义社会契约论和罗尔斯正义论的理论、用西方经济学中博弈论的理论也不难发现,资本家和无产阶级直接是一个不平等契约、不对等博弈。
因为资本家和工人的地位、实力和他们所面临的风险完全不对等,这样他们所接受的契约也必将无限有利于资本家——简而言之,工人们无非是饿死而已,而资本家们则要损失无比珍贵的资本增殖的机会啊!
(二)资本边际收益递增理论
这是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而衍生出的理论,简而言之就是:因为资本以人格化的资本(资本家)为载体,占有了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所以从货币表现来看,资本的增殖速度是远远超过劳动者劳动力价格增长速度。
用最通俗的话讲:利息涨得比工资快。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指的是“增长幅度”,而不是绝对数量。绝对数量资本的利息比工资高,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因为基数不同——大家好好回忆一下高中数学所学的导数问题,这里讲的是财富增长【速度】的【趋势】都是不同的,或者说资本的【边际收益】是【递增】的,简而言之——贫富差距是【加剧】分化的,这是一个二阶导数的问题。
研究这个问题最经典的就是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这本书在前几年可谓是风靡全球。戴锦华老师有个吐槽挺有意思,说她当年正好在国外出访,各大书店全部销售一空,一些有货的也要一大早去排队。后来她终于通过各种途径买到了,发现这本书用如此大部头的论述、如此多的数据、表格、共识,证明了一个结论——资本主义是不公平的。
戴老师吐槽说,这玩意我早就知道了啊,至于在这时候还这么震动一下么?不过这本书还是有很大意义的,因为它解释了:资本主义的不平等的【趋势】是【加剧】的——是个二阶导数的问题。
这也可以回答我们“工资为什么不涨”的问题——因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收益被资本(利息)所获得,劳动收益并不能从经济增长中分一杯羹。我们来详细地看一下《21世纪资本论》中的论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