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止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失联,欢迎大家加我的个人微信好友,成为猫哥铁粉,与我一起成长。

语音技术来自讯飞有声
16428字32图,阅读大约需要18分钟
上周,继中美商务部成立联络工作小组之后,中美又成立了经济工作小组与金融工作小组,现在来看,中美之间激烈的博弈目前大概率进入到中场休息的阶段。
为啥中美能进入中场休息阶段?
这是中美博弈反复拉锯相持不下的必然结果。
对于中美博弈,普通人能想到的是双边贸易战、科技战甚至金融战。实际上在广阔的国际舞台,中美的攻防斗法同样激烈。
今天,猫哥就讲一讲中美在全球外交领域的攻防博弈。
1  战场1:中东
中东,欧亚大陆的交汇点,本来地缘政治地位就极其重要,后来发现了石油之后,因为石油产业对全球经济的意义,中东战略地位就更加提升。
所以地缘政治学说里有一种说法,谁得到了中东,谁就拥有了逐鹿世界岛的权利。
所以,作为“世界老大”的美国,从很早就开始了对中东的布局。
过去美国的中东战略基本上是三条路线,敲钉,斩首,收走狗。
敲钉,说的是以色列。
中东国家虽然民族不同,但是有一个统一的意识形态——伊斯兰教。
对美国来说,一个统一意识形态的中东很可能形成一个地区强权,并不符合美国利益,所以必须敲一颗钉子进去,令其无法统一。
以色列,就是那颗钉子。
1947年,美国施压英国,将原来由英国管理的巴勒斯坦交给联合国托管。
当时的巴勒斯坦问题有两个解决方案,一是巴勒斯坦地区成立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民选国家。
二是巴勒斯坦地区按照民族分开建立犹太国和巴勒斯坦国。
然后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分割方案》,随后以色列二话不说就宣布成立,仅仅16分钟后,美国就宣布承认以色列建国。
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通过三场中东战争彻底站稳了脚跟,也成了美国制衡中东的关键棋子。
很多美国不方便做的事情,都可以通过以色列出手,一直到现在仍是如此。
斩首就简单了,谁不听美国的话,就想办法干掉。
几十年来,美国先后干掉了萨达姆、IS、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把不听话的叙利亚也打得只剩半条命,如果不是因为其它的大国制衡,恐怕伊朗也难逃美国毒手。
收走狗,就是拉拢中东国家,扶持亲美政府,为美国所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沙特。
70年代,美国发现,自己的美元脱离了黄金挂钩之后,不足以支撑美国的“霸权野心”,想要继续称霸,就必须有一个锚定物。
美国选择了石油,而沙特是中东最大的产油国。
于是美国拉拢沙特签订了“不可动摇协议”,“石油-美元”体系诞生了。
此后数十年,沙特一方面向美国供应廉价石油,另一方面号召OPEC其他国家跟随自己采用美元进行石油贸易结算,由此形成了美元在全球的霸权地位。
当然,因为美沙这种“特殊”关系是建立在国家利益之上,而不是共同的意识形态、政治或社会制度之上,美国对沙特并不完全放心。
所以除了沙特之外,美国还在中东收了很多小弟,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曼、约旦等国家,都有美国驻军,用来牵制和监督沙特。
如果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敲钉,斩首,收走狗其实都只是手段。
美国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制造中东地区的宗教矛盾,通过分而治之保证美国对中东的控制,保证“石油-美元”体系稳定运行,保证美国一直可以使用美元收割世界,这才是美国的核心利益。
但是近些年,美国人发现,随着中国在中东的布局,自己似乎要失去中东了。
中国在中东的布局也很简单,发展、安全、大和解。
先看发展。
我们都知道中东国家土豪很多,光卖油的钱都花不完,还发展个啥?
但是沙特王储小萨勒曼却看得很长远,石油给沙特带来了巨大利益,但沙特不能永远只靠石油活着。
所以,小萨勒曼希望沙特可以在未来通过发展旅游业,发展低碳经济,金融投资和互联网,以使有一天石油资源枯竭后,沙特的子孙后代能够生存。
这一思路,被他汇总为“2030愿景计划”。
但是,小萨勒曼也清楚,沙特观念保守,对外来投资约束多,社会氛围不友好,这和一个现代国家是背道而驰的。
所以,小萨勒曼提出建设一个新城“THE LINE”,秉持环保,高科技和开放的特点,欢迎全世界的人才前往工作和居住。
相当于另起炉灶,在沙特搞一个“特区”,通过特区的发展,慢慢影响整个国家的人文观念和投资环境。
那么谁能帮沙特实现这个愿望呢?
看来看去,只有中国。
中国承包商不仅中标了“THE LINE”的建设,而且沙特希望投资于数字化基础设施,助力石油产业的转型发展的思路,恰恰和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所以在小萨勒曼访华后,沙特迅速与中国达成了一揽子合作备忘录,合作范围覆盖氢能、石油石化项目投资、石油和炼化工程服务、物资供应、装备制造、碳捕集等领域。
这对于想要进一步实现经济多元化的沙特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再看安全。
在过去,沙美石油换安全的框架之下,虽然以色列曾经暴打国阿拉伯联军,但沙特的安全还是有保证的。
但近些年,沙特越来越觉得没有安全感了。
这种不安全感一方面来自伊朗,一方面来自胡塞武装。
伊朗信奉什叶派,天生和信奉逊尼派的沙特不对付,更是看配合美国的沙特不顺眼,所以几十年来,一直坚定执行反美路线,而且还孜孜不倦发展核计划。
从目前来看,伊朗的核计划还比较落后(不如朝鲜),可是虽然威胁不到美国,威胁到沙特是完全没问题,就算造不出原子弹,搞点脏弹还是可以。
本来伊核协议能让局势缓和一点,但特朗普撕毁伊核协议后,伊朗距离自己的核武器已经越来越近了。
作为争夺阿拉伯世界老大的两个国家,一个有核武器,一个没核武器,你说沙特安心不?
至于胡塞武装,基本就是伊朗的马甲。
里面有不少伊朗教官,虽然沙特联合了阿拉伯半岛各国,甚至于埃及、苏丹、摩洛哥等国共同攻击胡塞武装,但经常是损兵折将。
按道理说,作为沙特的保护国,美国应该出手打击胡塞武装吧?
然而并没有,美国和胡塞武装的关系还非常暧昧,拜登上台一个月,美国居然把胡塞武装从恐怖组织名单中摘出去了。
这意味着胡塞武装从国际上获得资金、购买武器将不再受到限制。
当美国无法保证沙特安全的时候,来自东方大国的安全感就非常重要了。
所以我们发现,近些年沙特和中国的安全合作非常密切,沙特购买了大量中国武器,比如PLZ-45型自行火炮、彩虹系列无人机、A300远程火箭炮等等。
甚至连没自己都没装备的车载激光防空拦截系统,沙特都花了7.2个亿买走了,显然是拿去对付胡塞武装的无人机了。
当然,买武器只能解决胡塞武装,那伊朗咋办?
别急,中国还搞了一个“中东大和解”。
2023年3月10日晚上,中国不声不响,突然放了个大招出来。
中国、伊朗和沙特三国,突然在北京发表了联合声明:沙伊双方同意恢复外交关系,重新互相开放大使馆.
伊朗承诺不会再用核能力威胁沙特,沙特最大的心病也就没了。
要知道,中东各国的矛盾,相当部分都源于沙特和伊朗的矛盾。
沙特和伊朗的矛盾解决了,逊尼派和什叶派的两位大哥握手言和了,那么小弟们也会安分一些,中东就和平了一半。
那美国在中东“拉一打一”的战略也就破产了。
中东和解后,阿拉伯世界将重新在伊斯兰大旗下团结起来,推动政治和军力一体化。
目前中东国家正在搞海军联盟,下一步没准就是联合舰队,牢牢控制中东战略要地和石油出产地,最终形成一个谁都不敢轻视的强大势力。
再加上伊朗的核基础和巴基斯坦的核技术,没准能成为一个拥核的地区强权。
到时候,本来是棋子的中东国家,很可能会作为一个棋手站上牌桌,和世界大国同场竞技。
这种情况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但中国愿意看到。
对中国来说,从没想着像美国那样控制全球,也不求这些地区控制权,只要他们不被美国控制就行。
中国和这些国家一直保持着不错的友谊,大家一起推动人民币结算石油,一起拿结算的人民币搞一带一路,一起搞基建,就能推动中东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未来。
中东大和解之后,以色列这个钉子就尴尬了。
以色列国土狭小,基本没有战略纵深,群狼环伺,自己虽然军力不弱,但毕竟势单力孤。
以前有美国在,能压住中东国家,但现在美国力量正在中东地区收缩,还能不能给以色列提供足够的安全保证?
更让以色列担心的是,中国在中阿峰会的表态中,明确说明了中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立场:
巴勒斯坦人民遭遇的历史不公不能无限期延续!合法民族权利不能交易!独立建国诉求不容否决!
中国这个表态,显然是站在公平公允立场上,指责以色列了。
拉阿反以还有一种“围魏救赵”的作用。
犹太财团在美国根基很深,当以色列处境危险的时候,美国为了保以色列就不得不继续在中东投入足够的战略资源,从而分散了美国的力量,这就叫攻其必救。
所以,中国使用“发展、安全,大和解”三招,对美国制造矛盾,分而治之的中东战略构成了极大冲击。
如果美国不做应对的话,没准过几年,美国的影响力就要被中国从中东排挤出去了。
当然,美国在中东毕竟根基深厚,不会这么轻易认输,面对中国的出招,美国也做了一系列反击。
第一个反击就是拉拢伊朗。
美国深知,沙特的心病是伊朗,而伊朗的心病是美国,伊朗投中,不是因为想投中,而是伊朗想与美国和解而不得之后无奈的手段。
所以,只要拉拢伊朗,那么伊朗和中国的合作就不会那么顺畅,中国主导下的中东大和解也好、中东大基建也好、中东联合舰队也好,就会遭到很多掣肘。
这样一来,不仅中国的中东布局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还能降低以色列的外部压力。
那伊核协议已经陷入僵局了,怎么拉拢伊朗呢?
这次美国选择的是“换囚”。
在伊朗和美国交恶的这些年里,无论是伊朗还是美国,手头都有以“危害国家安全”为名逮捕的对方公民,没有比这个更好的工具了。
于是,在卡塔尔的牵线之下,美国和伊朗进行了秘密谈判,最后达成了“换囚”协议。
9月18日,5名被关押在美国监狱中的伊朗公民获释,5名被关押在伊朗的美国囚犯也被释放。
按道理来说,5换5,很公平。
但美国还送了一个“添头”,也就是解冻伊朗在韩国两家银行被冻结的60亿美元,并转入伊朗在友好国家(卡特尔)的账户。
这笔钱伊朗可以用于购买药品、粮食等民生产品 。
又放人又送钱,美国的目的显然不会那么单纯,目的就是想实现对伊朗的“有限和解”。
虽然美伊在伊朗核设施核查、伊斯兰革命卫队摘帽(恐怖主义组织名单除名)问题上仍然分歧巨大,但是美国伊朗实现有限和解还是一定程度缓和了双方尖锐的矛盾,至少让伊朗看到了与美国和解的希望。
所以,伊朗外交部长阿卜杜拉希扬(就是在北京和沙特和解那哥们)在换囚同时发布了个声明,伊朗将其核浓缩度降低到60%以下,并稀释了高等级库存。
这是伊朗想借这个机会表现出主动让步的姿态,目的就是重新恢复伊核协议谈判。
如果美伊能达成核协议,伊朗弃核,不但能极大减轻以色列的外部压力,同时也让中东国家感知美国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第二个反击就是美国在G20提出,要建设印欧经济走廊。
拜登表示,这一经济走廊将建立一个封闭的循环贸易通道,只对内部成员国开放,排除中国等其他国家的影响。
该走廊将利用现有和新建的交通设施,如铁路、公路、港口、隧道等,以及光缆等信息技术,实现成员国之间的高效互联互通,促进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发展,增强他们在欧亚大陆上的影响力。
虽然吹得很厉害,但我们仔细看一下地图,就会发现这个计划的玄机。
这条路线,是从印度经海运到阿联酋,然后再到沙特,经过约旦,最终到以色列,然后通过地中海直接到意大利。
无论是意大利、以色列的海运,还是印度的海运,其实都已经很很成熟。
真正需要建设的,其实就是中东,也就是说,这个走廊计划建设重心是中东。
不得不说,这对中东国家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因为根据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亚欧陆上通道是经俄罗斯(中亚)到欧洲,不经过中东。
海上丝绸之路虽然也要经过到中东,但海运是不涉及基建的。
美国的方案是印度—中东—欧洲,中东不但是枢纽而且是建设重心,同时契合了中东国家希望寻找新的增长点替代传统能源加工的诉求。
毕竟,如果中东地区成为亚欧货物的贸易枢纽,未来即使不靠石油也能躺着收取过路费。
所以,这个方案明显是针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来的,目的就是拉拢中东国家,给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添乱。
更为关键的是,这个方案还直接针对中国“拔钉子”计划。
巴以冲突这么多年,之所以一直没结果,就是因为双方立场差距太大,要想达成一致,除非一方做出重大让步。
从中国外交部“强烈谴责违反联合国有关决议的言行;始终支持中东国家战略自主,把国家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表态来看,中国是站在中立公允的立场上来调停巴以和谈的,也希望以色列能够让步,突出非法侵占的巴勒斯坦土地。
但要让以色列将吃进肚子里的土地吐出来谈何容易。
中国的策略就是推动中东大和解,然后让阿拉伯国家联合起来,集体向以色列施压,实现中东地区的终极和平。
现在美国搞出一个印欧经济走廊计划,如同一块大肥肉对于中东国家形成巨大的诱惑。
但是中东国家要吃到这块肥肉,要将中东打造成印欧通道的枢纽,那么中东就必须实现和平。
在美国力挺以色列的情况下,中东要实现和平,就只能去压迫巴勒斯坦让步。
毕竟巴勒斯坦的财政全靠中东国家援助,只要中东国家以切断财政援助为威胁,巴勒斯坦就只能接受屈辱的和平条件——
承认以色列对其侵占土地的合法来换取和平。
所以,目前中美在中东的攻防博弈焦点是两个。
一个是美国提出的印欧走廊建设能否替代中国的陆上丝绸之路
一个就是巴以和解究竟是中国方案还是美国方案。
从目前来看,美国画出的饼很大,相对一带一路倡议理论上对中东国家的诱惑力也更大。
但问题在于,美国有落地的能力么?
拜登上任以来,搞了一堆PPT,哪个成了?
2021年,拜登提出“重建美好世界”的计划,该倡议以“满足中低收入国家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巨大需求”为目标,承诺在2035年前提供40万亿美元,以“满足中低收入国家对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
结果呢?
不了了之。
2022年,拜登可能觉得40万亿太荒谬,又搞了一个“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计划在未来五年筹集6000亿美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基础设施的资金。
结果呢?
又不了了之。
那谁知道这次的“印欧经济走廊”会不会重蹈前两个计划的覆辙呢?
我们先不说“印欧经济走廊”的资金能不能筹到,就算筹得到,谁能具备中国的基建能力?
沙漠里搞基建可不一样,不仅气温高,风大,缺乏水源,施工过程中要克服风沙不利条件,而且还要做好防风固沙,防止沙丘移动把好不容易建成的基础设施埋了,还有高温烈日下铁轨的变形等等问题,这都是美国没搞过的。
美国连自己国内的铁路都搞得一塌糊涂,纽约地铁都烂成那样了都没去修缮一下,还想着去沙漠里修铁路?
所以美国之所以搞出印欧经济走廊计划,更大可能就是画大饼让沿线各国心意摇摆、不能全心投入“一带一路”,让沿线各国自抬身价增加“一带一路”建设成本。
至于真的怎么建设、往哪建设、钱从哪来,反而不重要了。
目前,中东国家虽然对美国的印欧经济走廊很感兴趣,但在看到美国方案有落地执行力之前,中东国家一定不会像韩国那样一边倒,而是会观望摇摆,两头下注,最后再做决定,这种博弈拉锯会持续很长时间。
对中国来说,其实观望也是不坏的选择。
中国人喜欢用事实说话,相信中国承建的ZHE LINE、沙特麦麦高铁、阿联酋的伊提哈德铁路网、以色列的特拉维夫轻轨系统的建设成就,会让中东国家认清现实,做出正确的选择。
2  战场2:盟友
在国际舞台上,盟友数量一直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全球事务中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原因很简单,在遇到事情时,一群人嚷嚷,总比一个人嚷嚷制造的影响要大。
所以在中美博弈的今天,双方都在拼命找小伙伴助拳。
在这方面,美国的优势得天独厚,美国在全球大约有65个盟友,其中在欧洲,以北约为主要框架,有30多个盟友。
在亚太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加拿大、新加坡,是美国的盟友,其中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还是以美国为首的“五眼联盟”中的成员。
在美国在南美洲和非洲地区,还有洪都拉斯、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帕劳、瑙鲁、利比里亚等盟友。
相比来说,中国这方面就弱很多了。
中国长期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所以除了有共同防卫义务的朝鲜之外,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盟友,哪怕我们称呼的巴铁,其实严格意义上也不算中国的盟友。
现在,中国为了应对美国的压力,一直在拼命扩大自己的“朋友圈”。
中国交友的战略,基本可以归纳为经济和安全这两个抓手。
经济层面,中国选择的是一带一路、RCEP和金砖国家三条路线。
先看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虽然一开始中国表态这是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但中国同时也强调,“一带一路”具有开放性,“一带一路”以古丝绸之路为基础,但又不限于古丝绸之路。
也就是说,只要需要,“一带一路”可以通过中亚延伸到欧洲,也可以通过海上航道延伸到北美乃至南美。
这就厉害了,因为这意味着“一带一路”是向全世界开放,只要有需求的,都可以找中国!
对中国来说,“一带一路”本质上来说是中国国内强势的基建、商品产能向国外的输出。
因为我们不能永远依托美元体系对外输出产品与产能,我们必须摆脱美元体系,建立中国自己的商品与产能输出体系。
与此同时,参与“一带一路”的国家也实实在在得了实惠“一带一路”
有电了,有路了,有5G网了,各种加工业也有条件引进来了,对国家发展很有好处,而自己付出的,也不过是一点点利息而已。
美国当年是咋交好欧洲那么多国家的?
不是因为美国打赢了二战,而是通过马歇尔计划,靠贷款实现的。
中国现在的一带一路虽然初衷不同,但本质上是差不多的,都是想通过“一带一路”来把更多的国家发展为“合作伙伴”,这样一来不论遇到啥事,起码有个能站台的。
再看RCEP。
RCEP可以理解为一个东亚版的WTO,拥有全球近半(45%)人口,全球40%贸易额,三分之一世界经济产量,规模超过欧盟和北美自贸区!
在这个自贸区里,大家的关税非常低甚至免税,这样一来,商品与资源就能在这个体系中无阻力流动。
比如中国免税进口了澳新的羊毛,然后纺织成布料,再免税出口给越南,越南拿到了便宜免税布料,成衣价格就大大下降,再免税出口到韩国、日本、中国等其他RCEP国家。
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参与者都是受益者。
中国产品拥有了更大的0关税市场(相当于国内市场放大),必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对于越南等东盟国家来说,由于人力成本低,有利于承接中日韩低端产业转移。
对于澳新这样的资源出口国,也能多卖羊毛多赚钱。
所以,RCEP相当于把这些国家的贸易和生产活动牢牢捆绑在了一起,而中国以最大的体量和强大的制造能力,理所当然地处于主导地位,成为带动这些国家发展的发动机。
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日韩和澳新怎么跟着美国走,只要经济上通过RCEP和中国捆绑,就很难成为美国围殴中国的铁杆狗腿子。
毕竟,参与围殴中国自己经济就要受到重大损失。
比如澳大利亚就看得很清楚,那么多铁矿石不卖给中国,难道能卖给美国么?
这样一来,就能一定程度上破解美国的战略围堵。
第三看金砖国家。
中国这些年开始更为重视金砖国家,出台了很多战略性决策。
特别是今年的南非峰会,在中国的支持下,金砖扩容,增加了六名新成员,三个是中东国家,两个是非洲国家,一个是南美洲国家。
新增这六个国家,基本都算是“新兴经济体”,那么扩容后的金砖国家,在定位上将更加向“发展中国家联盟”的角色倾斜。
预计下次扩容,也会从发展中国家来挑选,毕竟加入一个多边组织,能够抵消它们在特定问题上选边站队的压力,让它们保有一定的政策自主。
虽然金砖国家一开始是一个单纯的新兴经济体的论坛式的平台,但是扩容之后,就成为了一个发展中国家代言人,必将吸引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贴金”。
作为金砖主导者的中俄,也一定会把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一些概念、理念和措施,逐步塞到金砖集团之中,使金砖成为牵制美国的平台。
我们看到,美国治理世界的工具之一就是G7,不过那是富国俱乐部,天生和穷国不对付。
但金砖扩容之后,GDP占全世界的29.1%,是G7的五分之四左右,人口占世界46.4%,是G7的4倍。
中国显然希望把它打造为中国主导的发展中国家集团,以对抗由美国领导的G7集团。
安全层面,中国主要依靠上合。
上海合作组织的定位一开始就立足于安全,政治和军事的味道非常浓,简单来说,它本身就是以安全为需求建立的。
这主要是因为1996年塔利班在阿富汗掌权后,极端思想开始不断向外泛滥,首当其冲就是中亚地区。
中亚的情况非常复杂,突厥人、蒙古人、阿拉伯人、俄国人都统治过这里,各自都留下了很多雷。
比如宗教问题、领土争端、民族矛盾甚至苏联残存核力量等等,再加上美军借反恐战争的介入,更是让中亚地区乱成了一锅粥。
在各国都有安全需求的背景下,上合才成立。
上合成立20年来,从合作打击“三股势力”、共同遏制毒品传播,到举行联合反恐军演、确立各级别会晤机制,再到发挥“上海合作组织—阿富汗联络组”、阿富汗邻国协调合作机制等平台作用推动解决阿富汗问题,上合组织的安全管控能力不断提升,也开始成为中亚国家安全的重要依靠。
对中国来说,上合连接着中国的东北、北部、西北、西南地区,在中国地缘战略安全的体系中,占据着“大后方”的重要地位。
这个大后方首先在安全上不能成为中国的威胁,在能源上要保证中国能源补给线,在外交上,也不能随着美国的指挥棒起舞,起码也应该是保持中立态度。
目前来看,这个大后方基本是稳的,中亚国家对中国也基本上是中立和友好的,这就是中国扩大“朋友圈”,专心应对东南的坚实基础。
去年上合峰会签署了关于伊朗加入上海合作组织义务的备忘录,启动了接收白俄罗斯为成员国的程序,批准埃及、沙特、卡塔尔、同意巴林、马尔代夫、阿联酋、科威特、缅甸为新的对话伙伴。
这意味着上合的成员国和观察员,以及对华伙伴国家,一下子扩充到了将近20个。
这与上合刚刚成立时的6个国家相比,可以说是实力翻倍的提升。
不要小看这次扩容,如果说伊朗加入、吸收白俄罗斯还属于既定方案的话,那么沙特、卡塔尔、阿联酋、科威特的申请加入是完全出乎意料的。
因为这些国家原本是美国的盟友啊!
如果说他们加入金砖国家,属于经济组织,那问题不大,可是上合是个政治军事气氛很浓的国际组织啊。
充分说明这些中东国家已经开始远离美国美国,把维持中东的安全和秩序,寄托在了中国身上。
简单来说,无论是经济手段,还是安全手段,中国这些操作的目的都是扩大朋友圈,让更多国家在经济与安全领域与中国深度捆绑,换取这些国家的站队,甚至不站队也可以,只要保持中立就行。
对此,美国看在眼里,也自然有反击之道,那就是拔钉+断联+拉小圈子。
先看拔钉。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中国的盟友战略,就会发现,一带一路和上合主要针对中亚和非洲,RCEP主要针对东亚和东南亚,金砖国家则在世界上多点布局。
这种布局是点线面结合,好处是稳妥可控,不做超出能力的事情。
但坏处就是这些合作的国家自身本来就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容易让美国趁虚而入,通过推动政权更迭,使中国的努力毁于一旦。
毕竟,破坏比建设要容易多了。
所以我们看看美国目前的战略,就是通过种种手段拔掉一个个亲中国家,来达到破坏中国盟友战略的目的。
比如,2021年2月,缅甸发生政变,军政府逮捕了民选总统。
这本来是缅甸的内政,但西方很快通过NGO造谣,说中国支持缅甸军方发动政变,引发缅甸发生反华情绪,发生打砸中资工厂事件。
比如,中澳关系恶化后,澳大利亚总是拿铁矿石要挟中国,中国就找了几内亚拿下西芒杜铁矿作为替补。
可是莫名其妙地,2021年9月几内亚发生了政变,总统被“逮捕”。
2022年3月11日,几内亚军政府宣布,以“保护几内亚利益”为由,停止西芒杜铁矿的所有相关活动。
接下来是哈萨克斯坦的各路NGO搞出来的“非典型颜色革命”,如果不是集安组织出兵快,没准哈萨克斯坦也会变天,中国也会失去重要战略邻国。
还有,中国和尼泊尔正在规划中尼铁路,想在南亚次大陆心腹之地拥有一个立足的战略支点,这将极大改变中印地缘政治环境。
可是2022年2月27日,尼泊尔突然通过了与美国的MCC协议,这将进一步导致尼泊尔倒向西方,不仅中尼铁路可能流产,西藏安全形势也可能恶化。
再就是2022年3月的韩国大选了。
本来文在寅是个走中间路线的总统,力主朝鲜半岛和平,对北边和中国还算友善,但在韩国大选中,亲美派候选人尹锡悦当选,中韩关系肉眼可见地恶化,类似情况还有菲律宾,也是大选后变了天。
此外,美国的加息还引发美元回流,中国“一带一路”上很多国家都遭遇了外汇危机(比如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这就让中国陷入两难。
救吧?
救不过来。
不救吧,这些国家一旦破产,世界银行和IMF介入重组,一定会提政治条件,要求退出“一带一路”。
所以,美国的战略是通过种种手段,不论是政治拉拢,还是制造经济危机,或是推动反对派闹事,最终目的都是推动这些国家政权更迭或政策转向,不能让他们痛痛快快和中国合作。
到时候中国不仅会损失前期巨额投资,整个外交布局也会遭遇重大打击,导致中国势单力孤,最终让美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再看断联,断的是中国与外国的经贸联系。
美国深知,中国如今的地位,来源于中国在国际供应链上的不可或缺。
那么想打压中国,只要把中国从供应链上剥离出来不就得了?
所以无论是脱钩、还是去风险化,或是小院高墙,都是出于这一点。
可是中国围绕RCEP的经贸联系太紧密了,断不了咋办?
那就搞一个新的经贸圈子,排除中国,也就是拜登提出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
IPEF包括四大框架:
1公平和有韧性的贸易;2供应链弹性;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和脱碳;3税收;4反腐败。
虽然IPEF堆砌了很多花里胡哨的文字,但其核心就是一条,不带中国玩。
这一点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就说得很明白,IPEF是“独立于中国的安排”。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IPEF其实就是一个经贸版北约,对象是RCEP国家(主要是东盟)。
把美国需要的东西目录摆在东盟面前,只要你加入IPEF,那么你就可以在这个目录里面选择看想发展什么产业,然后我给你技术转让,你生产出来的产品我优先购买。
这样慢慢地就把供应链向东盟国家转移,最终脱离对中国经贸的依赖。
一旦IPEF真正建成,给中国造成的可不简简单单地商品卖不出去、关税高的问题了,而是会被印度、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取代主流产业链。
这些国家再也不用依赖中国,那还有啥必要和中国保持良好关系?
这么一来,中国还怎么整合东南亚?
拉小圈子就更简单了,说白了就是找一群小伙伴一起玩,不带你玩,把你排除出世界体系。
一开始,美国是准备以价值观为纽带,捆绑更多国家构建新的经贸体系,排斥中国。
但美国很快就发现效果不咋样,因为美国已经不是原来的美国了。
在过去,虽然美国也搞小圈子,但当老大是要让小弟吃肉的,而当年的美国是世界第一有钱,不论对哪个小弟,都十分慷慨。
只要你不加入苏联阵营,就有好处拿。
比如泰国,前前后后从美国手中拿到了20亿美元,韩国就更多了,靠着替美国人打仗挣了150亿美元,这才凑够了工业化的启动资金。
可是现在,美国自己都债台高筑了,又缺乏工业化能力,经济层面很难给小弟更多肉吃了。
去年5月,美国举办了一个美国—东盟峰会,邀请了东盟国家首脑到美国参加会晤,然后宣布对东盟进行1.5亿美元的援助,想拉拢东盟对抗中国。
可1.5亿美元均摊到每个国家头上也就1500万美元,说实话,连贿赂这些国家的总统人家都看不上,还想换取东盟转向对付中国?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不重视了,而是彻彻底底的羞辱啊!难怪东盟国家很多媒体都表示对美国“极度失望”。
其实不是美国不想给,是实在给不了了啊!
美国自己33万亿美元的债务还不知道咋样呢,债务延期一次又一次了,不知道这个雷啥时候会爆,哪来的钱对外搞援助?
哪怕对乌克兰的援助,大部分是以美国订单的方式左手倒右手了,但国会仍然不满意,共和党人天天嚷嚷着取消援助。
既然给好处的路线行不通了,美国就换了一套打法——
在联合国政治层面给核心小弟权力,也就是推动联合国改革,推动日本、印度、德国入常。
要知道,这几个国家想入常,已经折腾了好多年,但都没有成功。
入常基本上就相当于其最大梦想和至高目标,一旦美国拿出这个筹码,这些国家很难不动心。
那么一旦美国支持他们入常,作为交换,他们就必须和中国划清界限,不论经贸还是政治,都必须跟着美国的步调走。
因为这三个国家分别是世界GDP排名三、四、五位的国家,只要团结在老大的身边,中国这个老二就会面临极大的压力。
但是,美国这套打法难度也很大。
日本德国不用说,是二战的战败国,历史上存在污点,而联合国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战胜利的遗产。
你现在让战败国混进常任理事国,那联合国不是白成立了么?
特别是日本,一会否认历史,一会参拜甲级战犯,一会排放核污水,毫无信誉和责任可言,这样的国家怎么能入常?有常任理事国的样子吗?
韩国媒体就讽刺说,日本想入常,先得清洗过去的污点,否则当“普通”国家而不可得,何况常任?
而且,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要承担一定的安全义务,所以五常要拥有核武器,日本和德国有么?
如果你让日本入常,那是不是默认战败国可以拥有核武器?
再看看印度,印度这个国家虽然经济体量大,也拥有核武器(虽然是威慑程度比较低的核武器),但其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会的理由并不充分。
人口最多?经济实力?地区地位?
似乎都不能支撑印度加入联合国。
如果开了印度这个头,那其他地区强国可能也要动心思了,土耳其要不要入?巴西要不要入?南非要不要入?印度是地区大国,难道他们不是么?
所以,日本、印度、德国入常阻力不仅仅来源于五常其它成员,更大的阻力来源于其它地区大国。
我们假设一下,到时候大家都往常任理事国里面挤,就会将造成区域政治力量的失衡,反而增加地区动荡的可能性。
所以,美国所谓“支持入常”,更像一个画饼,这些国家不见到兔子是不会撒鹰的,这套打法很难奏效。
3  战场3:欧洲
欧洲,是中美博弈的焦点。
一方面,欧洲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另一方面,欧洲是美国最大的助力(北约)。
这也就赋予了欧洲在中美博弈中的特殊地位,可以说,得欧洲者得天下。
对于中国来说,甚至哪怕不用“得欧洲”,只要让欧洲保持中立,就能得天下。
我们看看最近中国的对欧工作,都是本着让欧洲“中立”去的,这一点从7月份王毅访问欧洲的一系列表态就能看出来。
王毅说,“中欧之间没有根本利害冲突,我们都主张多边主义,都支持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都支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
我们支持欧盟坚持战略自主,作出独立判断。
欧方应进一步明确双方战略伙伴关系定位,推动中欧关系在现有基础上向前走,不能摇摆不定,更不能鼓励开倒车的言行。”
看到没?这就是中国立场。
简单来说,只要你不跟着美国的指挥棒转,咱们就是好朋友。
而且我们研究一下过去的中国对欧策略会发现,中国对欧洲大都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谈,但现在欧盟被美国渗透太严重,很难达成一致。
所以中国调整了策略,不和欧盟整体谈,和具体欧洲国家一个一个谈。
其中的重点,就是欧盟的双核心:德国和法国。
德国不必说,朔尔茨访华,带了一飞机的高管,还和中国达成了一票投资协议,显然是要把其命根子化工业往中国搬迁的节奏。
法国呢?收益更大,中法51条的联合声明,关于经济合作的就占了9条,而联合声明之外的合同更是吸引人眼球。
比如中国花200亿美元买空客160多架飞机,还有苏伊士集团与中国的海水淡化合作项目,阿尔斯通为成都地铁提供电气设备项目等等。
所以马克龙在中国说了不少好话,“法方坚持独立自主外交,主张欧洲战略自主,反对搞对立分裂,反对搞阵营对抗”“法国不会选边站队,而是主张团结合作,大国关系保持稳定”“法方愿同中方保持坦诚深入沟通,增进互信,求同存异,开放合作”……
结束了访华之行之后,马克龙不等回到法国,又在返程的飞机上强调:法国将会领导欧洲,寻求一条战略自主的道路。
到了6月份,在北约向亚太扩张这个问题上,法国又明着跳出来和美日“唱反调”,强调北约的防卫中心应该放在大西洋,不应该向太平洋转移。
对于中国的这些拉欧洲“阳谋”,美国自然也看在眼里。
对此,美国的打法是,意识形态挂帅,不断拱火俄乌战争,渲染俄罗斯对欧洲威胁。
那么不愿制裁俄罗斯,与俄罗斯保持正常经贸关系事实上也填补了西方企业撤出俄罗斯市场空白的中国——自然也成了欧洲的敌人。
为什么美国这半年,一直在炒作中国军援俄罗斯?
一会说中国向俄罗斯提供“军事物资”(其实就是防弹衣和背包等民用市场产品),一会说中国向俄罗斯提供炮弹(其实是60年代援助阿尔巴尼亚和80年代卖给伊朗的产品),一会说中国无人机成为俄罗斯的战争利器(其实乌克兰也买了不少)。
总之,美国的就是想把中国贴上一个“俄罗斯支持者”的标签,激发欧洲人的俄罗斯PTSD,让欧洲反俄的同时也反中,破坏中欧合作
早在今年3月,欧盟多个官员就多次喊话中国,希望中国在劝和俄乌战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是啥意思?
因为俄乌战争让欧洲持续失血,不但推高了通胀,而且经济持续下滑,欧洲迫切希望俄乌战争尽早停火。
但是怎么停火?
现在俄乌双方摆上台面的条件差距十万八千里,这种情况下,必须首先要有一方做出让步。
站在欧洲的立场,战争是俄罗斯率先挑起的,俄罗斯必须率先做出让步,所以欧洲的诉求就是中国必须施压让俄罗斯做出让步。
具体怎么让步俄乌可以坐下来谈,比如乌东地区归属,至少名义上主权归属应该是乌克兰,具体归属或者什么名义让乌东地区保持事实上独立地位,这个是可以谈的。
这是目前俄罗斯无法接受的。
毕竟,俄罗斯已经从法律意义上吞并了乌东地区,现在即使是名义上要吐出来,也是很难受的。
所以马克龙在访华的时候就提出,希望中国投入外交资源敦促俄罗斯撤军,在乌克兰实现和平,法国将顶住美国要求法国与中国脱钩的压力。
对于法国以及欧洲的诉求,过去中方虽然也有劝和俄乌的动作,但是力度并不大。
在今年6月之前,中方只有1次劝和俄乌的行动,但是6月过之后,中方劝和俄乌力度突然加大。
7月13日,中国派特使李辉劝和;
7月28日,中国通过非洲国家再次劝和俄罗斯;
8月4日,中国特使李辉参加中东俄罗斯缺席的劝和会议;
8月8日,王毅与拉夫罗夫通话劝和;
8月23日,在金砖会议上,大领导亲自喊话劝和俄乌;
9月18日,王毅亲自访问俄罗斯。
这样劝和的频次是非常罕见的,中国这么做有两个原因。
其1,瓦格纳兵变,暴露出俄罗斯军方内部存在巨大的隐患。
中方担心未来可能再次爆发类似的黑天鹅事件,如果普京下台,俄罗斯崩溃,在地缘政治上对于中方将是一场灾难。
事实上中方这个担心并不是多余,在瓦格纳兵变之后,普京没有一次离开俄罗斯,不管是金砖会议,还是G20,普京都没有出国,这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
但是如果仅仅原因只是担心俄罗斯内部不稳,中方也许会加大劝和俄乌的频次。
现在不但频次增加,而且力度也非常大,说话分量也越来越重。
其中的原因就是欧洲态度的变化。
4月,马克龙访华之后,曾明确表示,欧洲在台湾问题上不应追随美国或中国任何一方,欧洲不应卷入与自己无关的危机。
但是到了8月,法国的口风突然变了,法国总统外事顾问公开宣称,法国将支持美国立场,防止中国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
法国为啥态度突然大变?
因为法国希望中国在俄乌问题上起到作用,但几个月过去了,好像啥作用也没见到啊!
法国开始怀疑中国无法担任俄乌冲突的调停者。
法国总统外事顾问甚至公开质疑,俄罗斯之所以能越坚持这么久,是因为中国向俄罗斯提供了军事与经济援助。
正是中国的支持,才让俄罗斯有了继续战争的底气。
法国不仅有喊话,还有行动。
9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对中国电动车展开反倾销调查。
这个事很明确就是法国推动的,对于欧盟委员会这个决定,德国虽然公开表示反对,但是并没有阻止。
为何?
目前中国电动车正在气势如虹横扫欧洲市场,无它,性能好价格便宜。欧洲为了保护自己的汽车产业好像无可厚非。
但是蹊跷的是,欧洲最大的汽车产业是德国,法系车在欧洲占比很低。
为啥偏偏是利益不大的法国大力推动对中国电动车反倾销调查,而利益最大的德国公开反对却并不阻止呢?
德国反对的原因很简单,德系车在中国有巨大的利益,德国担心欧洲对中国电动车反倾销调查导致中方报复。
但是德国为什么不阻止呢?
因为这一次法国占据了政治正确。
这个政治正确表明上是为了保护欧洲的汽车产业,实际上就是给中方施压,让中方施压俄罗斯促进俄乌停火,这是涉及整个欧洲集体利益的事情,德国也无法去阻止。
当然,为了获取中方的谅解,德国主动宣布允许继续安装华为5G设备(今年3月宣布准备拆除的)。
德国这个举动释放了两个信号——
其1,如果中方不赶紧行动起来,施压俄罗斯,那么欧盟这个反倾销调查很大概率会演变成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巨额关税,让中国电动车失去大部分欧洲市场;
其2,德国为了获得中方谅解,顶着美国压力率先宣布允许继续安装华为5G设备,未来其它欧洲国家就可以效仿使用华为设备,而美国的压力则由德国顶着。
这就是德国通讯换汽车的打算。
因为德国这么做了,那么未来即使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巨额关税,中国也很难对等报复,因为报复板子都是打在德系车上,就是两败俱伤。
那么,中方如果通讯、汽车都想要怎么办?
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施压俄罗斯,让俄罗斯回到谈判桌前,并且率先做出让步。
因为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动手只是第一步,如果俄乌战争继续持续,今年冬天欧洲有多难受,那么就会给中国施加更大的压力——
电动车之后,可能是光伏,以及其它中国优势产品。
所以,无论是出于俄罗斯内部危机的地缘政治安全因素,还是出于让欧洲保持中立的需要,中方也必须加大劝和俄乌的力度,让欧洲看到中方劝和俄乌的诚意。
所以在王毅访问俄罗斯时会晤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是这样说的——
中方一贯坚持和谈的正确方向,将以自己的方式为政治解决危机发挥建设性作用。
这个表态分量极重。
为什么?
其1,明确表态认为“和谈”才是正确的方向,那么,现在只战争不和谈就是错误的方向;
其2,“将以自己的方式”发挥“建设性作用”。
这是啥意思?
意思就是如果俄罗斯不回到和谈这个正确的方向,那么中方“将以自己的方式”单方面采取行动。
中方不但这么说,也有具体的行动,这个行动就是商务部突然管制无人机出口。
这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俄罗斯现在的无人机供应和零配件全靠中国,中国管制出口后,在想从民用市场购买无人机就很困难了。
这一系列表态和动作分量极重,对俄罗斯施加了巨大的压力。
恰恰是因为中方这个施压俄罗斯的力度,法国立刻释放善意回应了中国的努力:
近日借着华为MATE60手机上市为契机,马克龙公开为华为MATE60手机代言。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有疑问,一个巴掌拍不响,即使中国搞定了俄罗斯,那么谁来搞定乌克兰?
答案很简单,如果俄罗斯做出让步,搞定乌克兰自然是欧洲负责。
某种意义上,如果俄罗斯做出让步,让乌克兰与西方有一个体面的结局,即使是站在拜登政府层面,也是有结束战争动力的。
因为如果俄罗斯回到谈判桌,并且率先做出让步,而拜登政府继续拱火俄乌,那么将面临两个问题:
一个是让欧洲离心离德,一个是明年大选面临特朗普的挑战(特朗普宣称只要自己当选总统将在24小时之内结束俄乌战争),这个表态对于相当一部分厌恶战争的选民吸引力很大。
所以拜登出于大选需要以及安抚欧洲盟友需要,也有很大可能在明年大选前让乌克兰回到谈判桌,实现俄乌战争的停火。
从目前来看,中国的劝和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
9月21日,普京确认将在10月出访北京参加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
很明显参加一带一路论坛只是一个幌子,因为对于俄罗斯而言,一带一路论坛远没有金砖与G20会议重要。
普京只不过是借着这个由头,亲自来北京与大领导见面会晤。
会晤谈的只能是一个主题,俄乌战争。
与此同时,9月21日新华社消息,第十次中欧经贸高层对华将于9月25日在北京举行。
这就对了。
普京来华商谈结束俄乌事宜,中欧的经贸联系就突然变得紧密起来。
所以,俄乌战争已经看到了停火的曙光。
俄乌一旦实现停火,未来中美博弈中,欧洲保持中立可能性极大。
4  未来
我们必须看到的是,近年来,不管愿不愿意,整个世界都已经深度卷入到中美两国的大国博弈当中。
如果说过去,中美的博弈还只是集中在贸易、科技、台海等领域的话,那么随着中美博弈逐步深化,矛盾斗争进入深层次。
双方在多个领域多个战场展开攻防作战,双方都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打击对方的劣势。
目前总体来看,中美还处于胶着状态,短期还难以分出胜负。
在这场斗争的天平之上,美国虽然占有优势,围绕外交战出的一些招数,一度让中国非常难受。
但是,美国的出招虽然看似厉害,但很多招都是虚招,嘴上喊得震天响,结果却很难落地。
就算一时能忽悠住别的国家,但带不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时间久了,美国的计划自然会破产。
中国呢?
中国一向比较务实,出的招都比较实际,基本都能落地。
所以,如果把中美博弈的时间宽度拉长,我认为中国达成自己的战略意图可能性更大。
在目前处于焦灼的情况下,中美博弈暂时缓一缓,双方进入中场休息阶段也是应有之义。
关于中美成立经济工作小组与金融工作小组会谈什么,可能会达成什么样的成果,这就是我在知识星球的文章《中美博弈为什么突然进入中场休息?》分析的内容,下面有部分内容截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