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兰登·莫里斯(Brandon Q. Morris),1966年8月26日生于德国卢肯瓦尔德。物理学家、太空专家、德国畅销科幻作家,美国科幻和奇幻作家协会、火星协会的成员。

他著有二十多部太空背景的硬科幻小说,版权销售美英法等多国,欧美市场销售量超百万册。
理工科背景出身的莫里斯擅长写作技术理论缜密的硬科幻作品。他自称“想要成为宇航员却不得不留在地球上”,希望通过小说来弥补自己未能上天的遗憾。其作品中对宇航员的太空生活细节的捕捉和描写非常细腻逼真,极有现实感。作品中涉及到的许多技术,像太阳透镜、量子传输等,正如作者自己在后记中介绍所说,都是有现实的技术支撑并且在不远的将来有可能实现的。
“想要成为宇航员却不得不留在地球上”的布兰登·莫里斯
最近,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他最畅销的代表作《牧羊人1号》。
牧羊人1号是一艘人类有史以来建造最快、效率最高的宇宙飞船。2079年,在NASA、α - Ω公司与以色列国防部的三方合作下,四位宇航员乘坐着它从地球出发,在太空中航行了二十年,想要飞出太阳系,透过太阳透镜看向宇宙深处,从而见证宇宙的起源。
在这趟探索之旅中,飞船上的指挥官,天文学家克里斯蒂娜第一个接近了这一终极命题的答案,却意外死亡。其余三位宇航员在广阔无垠的太空中一边努力继续执行着航行任务,一边试图破解同伴遇害的谜团,却逐渐陷入了更大的漩涡之中。
随着谜题一点点被揭晓开来,最终一切的真相,远超每个人的想象。
本文作者:顾叶
不难看出,本书是一部非常典型的硬科幻小说。
关于硬科幻,相信国内读者已经不陌生,自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现象级小说《三体》三部曲及其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流浪地球》系列先后在国内爆火以来,科幻,尤其是硬科幻这一类型,在国内的文学与影视领域都颇有热度。刘慈欣、江波等国内知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艾萨克·阿西莫夫等英美科幻名家们的作品都在持续出版,甚至被搬上了大银幕。
然而,对于德国科幻,国内读者们却少有接触。此次布兰登·莫里斯的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窗口,这位德国科幻鬼才至今已经创作了20多部硬科幻小说,全都是太空背景,在欧美市场畅销超过百万册。
对“硬科幻”的专属期待
上世纪50年代,“硬科幻”这一概念在美国科幻作家的提倡下诞生,后在80年代与“软科幻”的概念一起作为一种相对简要的二元分类方式被引进了国内。
关于“硬科幻”的定义,艾萨克·阿西莫夫曾如是说道:“所谓‘硬科幻’,我指的是那些科学的细节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故事,并且作者对于这些细节能够准确把握,同时不辞辛劳地把它们解释清楚。”1
参照这位美国科幻黄金时代三巨头之一所下的定义来看,《牧羊人1号》毫无疑问是一部典型的硬科幻作品,这个太空题材故事中的技术理论极其缜密,作者布兰登·莫里斯本人是一位物理学家、太空专家,一直自称“想要成为宇航员却不得不留在地球上”,因此希望通过小说来弥补自己未能上天的遗憾。
在本书的后记中,他这样写道:
书中涉及到的太阳透镜、量子传输等技术都是有现实的技术支撑并且在不远的将来有可能实现的。
他甚至在书末专门写了一章非常硬核的量子物理学讲义,想让读者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技术背景。
令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细节描写得非常逼真,极有现实感与代入感。书中主角团们在太空中一次次遭遇危机后,有条不紊的种种应对看起来如教科书一般专业,画面感十足。
阅读这一部分时,会让我联想到阿方索·卡隆执导的那部经典的太空自救题材电影《地心引力》。正如刘慈欣曾经说过的那句话:
任何好看的科幻,看上去都和真实无异。
如果你是一名典型的硬科幻爱好者,想要在阅读中获得专属硬科幻的审美快感——无论是故事中宏大震撼的宇宙图景,酣畅淋漓的科学理论,还是基于现实技术设定所做的精彩推演,相信这本书都可以满足。
电影《地心引力》海报
影片讲述了两位宇航员出舱执行任务时遭遇太空碎片袭击,被迫在太空中竭尽全力自救的故事。
悬疑与硬科幻的类型融合
关于“硬科幻”,一直以来都有着重“科学”、轻“人文”的质疑之声。科幻作家韩松曾直接指出过:“很多打着硬科幻标签的作品在‘硬科幻’的护甲下,在某种程度上比较轻文学性和思想性,透着一种一眼便能看透的浅薄”。2
可以放心的是,即使穿插着大量硬核的量子物理学知识,本书也依然有着出彩的故事走向与人物塑造。这是一个成功融合了悬疑与科幻两种类型的精彩故事。作为一位德国作家,布兰登·莫里斯严谨缜密的风格与专业的理论知识背景使得他在这两种类型文学的创作上都有着天然优势。
故事开篇不久,核心人物之一便被发现意外死亡,随着时间线的不断推进,作者巧妙地让故事在太空中与地球上来回穿插:飞船上的人有的离奇去世,有的记忆出现混乱;地球上的人既应付着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麻烦,又在接近真相的过程中遇到更大的麻烦。
两条故事线交织前行,多个叙述视角来回切换,谜团被一个接一个解开,量子力学王国的迷人风景也在读者眼前拉开神秘的一角。
正如另一位三巨头阿瑟·克拉克所说的那样:“要探索可能性的极限,唯一方法就是越界进入不可能的领域。”
一直以来,好的跨类型融合题材作品总会吸引到更多读者群,成功者可以获得更大创作空间,吸引更多读者群体,甚至赢得销量与口碑的双丰收,如古龙的武侠加推理题材的《陆小凤传奇》系列,倪匡的科幻加推理题材的《卫斯理》系列等。
当然,也不乏大量两种类型都未能做好的失败案例。幸运的是,《牧羊人1号》属于前者。
电影《陆小凤传奇之陆小凤前传》剧照
立体生动的角色群像塑造
长期以来,不少硬科幻作品都存在着重科技奇观描写而轻人物塑造的弊病,但不得不说,《牧羊人1号》中出现的多个角色都可以说得上生动立体。
书中几位女性角色都十分出彩:贯穿全书的两位女性角色,一位是在牧羊人1号飞船上担任指挥官的天文学家克里斯蒂娜,一位是在地球上担任太空舱指挥官的NASA工作人员瑞吉儿。
前者放弃成立家庭成为宇航员,只为知晓终极命题的答案,她的抉择成为整个故事的引子,可以算得上整个飞船里最果决的角色;后者和自己的母亲一起抚养着一个年幼的女儿,作为单亲妈妈的她,对待工作认真负责,面对强权压迫不改初心,对待女儿和母亲心怀爱意与愧疚,却始终遵循自己的原则与坚守。在得知真相后,她成为了决定故事最终走向的推手。
故事的开篇,这二人并无任何交集与交情,然而瑞吉儿在工作时刚看到克里斯蒂娜的数据,便马上对她产生了亲近感:
克里斯蒂娜是飞船上仅有的一位女性,也是仅有的一位科学家。很奇怪,瑞吉儿马上对克里斯蒂娜产生了亲近感。单单看照片,瑞吉儿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姐妹,尽管她从未拥有过。瑞吉儿仿佛在看自己的个人简历:父亲,唯有自己取得优异成绩的时候,才会表示认可;母亲,则只会向女儿倾诉自己的苦恼——瑞吉儿几乎有这样一种感觉,仿佛克里斯蒂娜是自己的复制品。可这当然是胡思乱想。
这里作者只是寥寥几笔心理描写,瑞吉儿的背景与性格便跃然纸上。另一位女科学家拉施米教授作者对她虽着墨不多,但写出了一个既博学睿智又人情通达的角色,她对瑞吉儿(乃至整个地球)帮助最大。这三位背景相近的女性虽性格特质各不相同,又都闪耀着智慧与勇气的光芒。
一些戏份不多的配角人物也有着立体丰富的人物弧光,如瑞吉儿的工作伙伴查尔斯,作为α - Ω公司的一名员工,他外形矮胖,性格油腻,胆小怕事,又总是缠在瑞吉儿身边,瑞吉儿每次与他接触都感到不适,但即使这样一个着实算不上讨喜的小角色也并未被简单地脸谱化写作反派,而是写出了其人性的复杂立体。
互为镜像的人与仿生人
另一个值得一聊的则是书中提到的仿生人角色。关于这一话题,布兰登·莫里斯在后记中这么写道:
我们是否会拥有类人机器,将取决于未来的人类伦理。首先存在以下问题:是否可以移植人类思维,而我们又是否应该追求移植人类的思维。在展开本书情节的宇宙中,已就此作出决定。
事实上,从古希腊的皮格马利翁,到玛丽·雪莱创作的科幻文学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再到菲利普·迪克的赛博朋克经典之作《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电影《银翼杀手》原著),人与自己创造的仿生人之间的故事一直是科幻文学乃至整个文艺创作领域经久不衰的一大母题。
在古今中外一代代的创作者笔下,这一题材如同万花镜一般,既折射出了人类对于科技伦理的探讨,对技术崇拜的反思;又以人与仿生人之间互为映照的镜像关系组,折射出那个一以贯之的核心命题——“何以为人,何以为我?”
电影《银翼杀手》剧照
有趣的是,不同于很多作品中的仿生人角色在面对这一命题的游移与沉重,本书中的仿生人角色在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份后,集体做了一件颇为有趣的事情:他们一一测试了自己身体对极高温、极低温、缺氧等极端条件的真实承受极限。书中这段情节的描写严谨却并不沉重,甚至带着一丝幽默。这些测试的结果也验证了仿生人的想法:
人们向我们撒谎,欺骗了我们。可是,人类也许还给了我们远胜于他们的某样东西——从根本上更具效率的躯体。这就是我们的未来,确定无疑。
这抹明亮的乐观主义色彩也照到了本书的结尾。在面临着对地球有毁灭之威的大麻烦——“错乱”(德文Die Störung即本书原名)时,人类心理学家们判断仿生人在得知自己真实身份后不可能拯救地球上的人类,地球终将毁灭。
尤为讽刺的是,地球都快毁灭了,商人们却只想封锁这一信息以免影响企业的销售额与舆论。然而对于仿生人的选择,瑞吉儿的想法却与心理学家们完全不同。人与人之间,人与仿生人之间的道德与选择互为镜像,“何以为人,何以为我?”的答案在此彰显。
宇宙的零度与道德的温情
回望整个故事,其中求索命题之终极,遭遇危机之神秘,解决方案之震撼,让人不得不佩服布兰登·莫里斯既严谨科学又脑洞大开的瑰丽想象力。
另一个令我眼前一亮的地方在于:不同于一些硬科幻作品中所展示的绝对零度、道德意义消亡的宇宙观,布兰登·莫里斯笔下的这个充满量子力学与天文学的硬核科幻故事里,宇宙的零度与道德的温情却是可以和谐共存下来的。在太空中与地球上的主角们经历了重重冒险,破解了种种疑团之后,这个发生在近未来的太空冒险故事,最终走向了一个乐观温情的美好结局。
布兰登·莫里斯的那位著名老乡,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有一句被引用了无数次的经典名言:“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很高兴可以这么说:在布兰登·莫里斯笔下的这个精彩故事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样震撼人们心灵的东西可以完美并存,同时闪耀。(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引用文章:
①姜振宇:《科幻 “软硬之分”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影响和局限》,《中国文学批评》2019年第4期。
②姜振宇:《科幻 “软硬之分”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影响和局限》,《中国文学批评》2019年第4期。
- END -

《牧羊人1号》
[德]布兰登·莫里斯 著

纪永滨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宇宙的尽头,是创造的起源,还是人类对自己隐瞒的答案?
如果整个人生都是一个谎言,你还会选择相信什么?
拯救世界还是拯救自我?这是个问题。
2094年,四名宇航员乘坐牧羊人1号飞船在太空中旅行了二十年,他们的目标是见证宇宙的诞生。在太阳引力透镜的帮助下,大爆炸的瞬间将会清晰呈现于他们面前。然而在旅途中,天文学家克里斯蒂娜意外死亡,其余三名宇航员试图解开同伴遇害的谜团,却发现自己陷入巨大秘密的漩涡……
领取每月新书试读福利
👇
扫描下方二维码

添加@废墟狗为好友

发送口令“新书”领取
微信公众号推送机制更新

为了确保能第一时间看到上海译文推送

点亮文末
“🌸在看”

或进入公众号主页将上海译文设为“⭐️星标”
更多资讯,点击关注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