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大同某小学的“极端侮辱”事件,昨天终于出调查通报了。
校长管理不严,被解除职务了,没问题。

分管安全的副校长没管好,直接开除了,也没问题。
班主任和生活老师完全没尽到责任,一并开除了,大快人心。
学校管理有问题,缩减招生规模,也算正义。
处罚看起来挺严厉的,好像都没啥问题对吧。

等等。
都是对学校老师的处罚,直接作恶的人呢?
怎么就又是训诫、教育了呢?最关键的是,通报里说这两个小学生“欺凌同学”。但我们看看受害者家长举报信。

伙同同学一起鸡奸受害者。

上完厕所不擦屁股,强迫受害者给他舔干净。
往受害者嘴里撒尿。
殴打、窒息、不让上厕所。
受害者被折磨许久,最后心理出现问题,甚至想自杀。
这tm是一句“欺凌”能概括的吗?
我完全无法想象年幼的孙同学怎么熬过那段黑色时光。
实际上,一开始的新闻报道和官方说法都是“极端侮辱”,很怪异一个词。
如果受害者是一位女性,那这毫无疑问是强奸,而且绝对够得上“情节严重”这一条。可惜的是,我国现行法律暂时不认为同性之间的强迫性行为是“强奸”,所以只能叫“极端侮辱”。
但无论把这叫“强奸”也好,“极端侮辱”也罢。这都不是单纯的校园欺凌,也绝不应该因为未成年身份就对作恶者这样轻轻放下。
2
关于有严重主观恶意的未成年人犯罪,应该突破年龄限制的问题我们已经讨论过很多次了,也很多人在说,这次就不展开讲了。
我在想,在还没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作为大人,如何让自己孩子减少被侵害的风险。
查了下,这又是一家全寄宿制学校。而且是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寄宿。
看看新闻,之前轰动的校园恶性事件,也大都发生在这样的全寄宿制学校里。
9月,南宁某学校49位家长联名致信请求校领导把一名“校霸”女生驱赶走。
这个女校霸把人家额头打出肿包,打出血,更是一脚踹飞老师和宿管人员。最后她被要求暂停住校。
2021年,山西代县初中宿舍,一个女生对着另一个女生扇了几十个巴掌,被打女生不敢反抗,站着不动。
河南唐河一所全封闭寄宿制学校里,八年级的几个男孩围殴一个男孩,再用脚踩他头,后来又对他扇了30多个巴掌。
还有这样的:
2018年3月29日,云南昭通初一女生在寝室被9名同学轮番殴打,边打边问“错没得”。被打女生始终没有开口说话,也未还手,直至被打翻在地上,围攻9人依然不放手。
是不是比电影夸张多了?
这是发生在焦作的事情,女初中生在宿舍里被逼用嘴叼垃圾桶中的冰棍:
何其嚣张,完全无视受害者的生命健康。

我不是说,寄宿制天然地制造暴力,滋生霸凌,而是说寄宿制会放大这个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治理现代化课题组的报告指出,近三分之一的中小学生曾遭受欺凌。
寄宿制学校里这样的问题会更严重。
一篇论文指出,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中,住校生遭到霸凌的可能性要高于非住校生。
( [1]陆伟,宋映泉,梁净.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的校园霸凌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5-17. )
虽然寄宿制不是洪水猛兽,但寄宿制带来的儿童早年情感滋润匮乏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它让孩子体验不到爱,感受不到温暖的怀抱。
而那种野兽般的威胁伤害却无孔不入地包围着他们。

一旦在寄宿制生活环境中,是容易被激发出问题来的。
3
诺贝尔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有部作品叫《蝇王》,讲的就是一群孩子流落孤岛后形成的状态。
这一群六岁至十二岁的孩子刚开始和谐相处,努力维持秩序。
(1963年电影《蝇王》)
但随着故事的发展,野蛮和暴力逐渐在岛上滋生。倡导科学与合作的“猪崽子”被人用石头砸死,岛上的孩子也分成了几股不同的势力,自相残杀。

看完这部小说,很难不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因为太残酷了,也太现实了。
文明只是稳定秩序下的装饰,本质上我们还是牲口,在特定环境下会露出真面目。

很多人说孩子天真无邪,是没被污染的纸。
但另一个层面来看,其实孩子是最原始,最没被秩序驯化,也最崇尚弱肉强食的状态。有一句话叫“永远别和十几岁的小孩发生冲突,他们什么都不怕,下手是最没轻没重的。”
我们都从这样的学校走出来过,除了那些名校,每个学校都有那么一块老师看不到的角落,那角落里就像是原始丛林。
像这样的殴打:

在社会上怎么都算个故意伤害罪要进去坐牢了。但在学校里,如果不拍下来甚至可能都没人知道。

如果孩子每天都回家还好,至少有个家给孩子温暖,有家长为孩子作主伸张正义。
若是住校,更是连个独处的小窝都没有。欺负你的人要是室友,那每天回宿舍和回地狱有啥两样?
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没法处理和室友的关系,你让小学生怎么处理呢?
在微博知乎今日头条等平台上,很多网友追忆自己的过去,对寄宿生活口诛笔伐。
还有很多人痛斥那一个弱肉强食的拳头世界,不是你打我就是我打你,不是拉帮结派就是抹黑造谣。
许多教育学专家和教师都对寄宿生斗殴问题头疼不已。
成长本应该循序渐进的。
但孩子在特殊环境下,被强制去发展社会属性,过早成熟,只会意味着自然需求得不到满足。
拔苗助长本就是贬义词。这么一来社会属性会去反噬自然需求,于是孩子内心一片疮痍。
更可怕的就是,过早接触野性一面,孩子就会去伤害别人,而且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件坏事。
《湄公河行动》里这些经典场面,不就是有力说明吗。

千言万语一句话。
如果有条件,不要过早地把孩子送去全寄宿制的学校。
4
那种全托寄宿的学校,确实解放了家长,但不一定适合孩子。
父母从此可以为事业打拼,或者享受二人世界。但似乎也忽视了孩子需要家庭的教育,家庭的温暖。
有人会说,我们就要从小抗压,那问题来了。
不少寄宿制学校缺经费,硬件设施很差,学生等于又一次输在起跑线上。
不少寄宿制学校缺专业生活老师,都是任课老师兼顾,生活老师超负荷工作,意味着学生享受不到专业服务。
更严重的是,寄宿学校一刀切管理,有可能人为扼杀学生休息娱乐时间,没有课外生活的学生,又不接触父母,他们的心理很难健康成长。
许多欧美名人也都在吐槽寄宿制。
E.M.福斯特说,(寄宿制学生)他们“身体发育完好,头脑发育尚可,心灵发育不足”。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反对让孩子上寄宿学校,他认为孩子长时间和父母分离,会使家庭伦常和家庭幸福遭到最根本的破坏。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比曾说过“我甚至不会把一条7岁的狗送去寄宿学校,太残忍了!”。
如果你觉得把孩子和父母隔绝开来,就能提升孩子的能力,那孤儿院孩子岂不是天下最棒了。
我们都知道孤儿院孩子成长不易,可能很难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所以寄宿制学校非常有利于成长,是父母的贴心管家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当然寄宿制有便利一面,但还是容易放大孩子内心的野性。
怎么说孩子的内心都需要温热。
这方面,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之一,家庭是最好的教育平台之一。

只是我们常常无视,最后只好让孩子用一生去治愈童年痛苦。
本不该这样的。
-END-
欢迎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