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前一晚,在家收拾行李。正好我助理也在,她看着我把黄豆,花生,几袋大米依次放入行李箱,瞪大眼睛说:老师,你这不像是去发达国家啊……
这就说来话长,小陈给我带货清单时,我也疑惑,难道新加坡没有黄豆?没有花生?值得这么千里迢迢带过去?按他的说法,这里虽然有花生,却没有他需要的红皮花生,他认为一道莲藕排骨汤里没有红皮花生,那就没有了这道汤的灵魂和精髓所在。大米是他在新加坡超市里碰壁多次后,暮然回首,还是东北大米好,热带的米,好像缺乏一种饱满的热情。
有海南人告诉我,海南大米一年熟三季,也不好吃。我小时候吃家里种的松江大米,一年总有那么些日子,觉得米饭真是难吃,寡淡无味,谈不上任何口感。每次划拉掉小半碗不肯再吃,我母亲总说,等新米下来就好了。秋冬之交,新米来了,果然,那米饭煮的时候已经香味阵阵,一碗米饭盛出来,颗颗饱满,散发出一层莹润光泽。这种米饭很有弹性,又有点点韧性,香气四溢,随便拌点什么都好吃。
本来大米这个东西没什么稀奇,后来家里不种大米,但还是可以经常买到好吃的大米。来了热带,发现这事好像没那么简单,大米是需要花点脑筋,才能买到自己适合的口味。平常在外面吃饭,小陈会点评,这家是泰国香米,还可以,但还是不如东北大米。
划拉着那一小碗2新币的白米饭,心想,以前我妈说饭不吃干净会天打雷劈,现在我有点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除了黄豆花生大米,箱子里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小玩意,迷你小电风扇,订书机,妹妹的发圈发绳,计时器,海绵擦……这些东西当然都能买到,但绝不会像在国内这么便宜。
我第一次发现新加坡惊人的物价,是有次去母婴店,看到一条妹妹肯定喜欢的粉色裙子。标签上写着折后价,29块9。本来已经放到购物车,花一百五给小孩买条裙子不是很正常吗?后来不知怎的,打开淘宝,有了惊掉下巴的发现,上面同一厂家出产的裙子,只要人民币19块9。
可恶,即便算上转运价格,还能买它七八条。
发现这些小玩意都是至少五倍物价后,回程的行李箱里就装满了整箱义乌小商品。虽然有时想想,这并不是一个好的融入方式。可是你控制不住,而且特别理解亚运会那些卡塔尔,哈萨克斯坦运动员,提着行李箱去批发市场进货的心情。
如此价廉物美,如此走过路过不可错过。
因为东西实在太便宜了,当那个装在推车上的风扇经常掉下来时,我们都不觉得后悔。哎呀,好歹它可以吹,好歹它能持续一会儿。
很多出国前不屑一顾的东西,在外面待了一阵,竟然有种回家到处都是宝的感觉。
新加坡其实并非大众想象中炙热无比的地方。很多时候在家,甚至可以不用开空调。室温28,29度,你会觉得相当舒服。但只要动起来,干点家务,做点什么事,立马身体燥热无比。关于这一点,真的很神奇,这种热带的气候特征,好像就是让你无穷尽地懒散下去。直到空调开起来,冷风一吹,才又幡然醒悟,不行,我要振作起来。
有时我在家吹久了空调,赶到丝丝发冷,赶紧站起来关了。这时一身汗的小陈从厨房出来,一定发出一阵惨叫:你怎么把空调关了?你想热死我是不是?
有没有空调,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朋友经常说:你去的食阁太贵了,我们这里其实都去没空调的食阁,便宜还好吃。
这次独自回国一周,带着大包小包行李再返坡国,小陈宣布一个重大发现。他发现离我们不远有个没空调的食阁,经济实惠量又足。他推荐我一定要去尝尝,里面可能花几块钱就能满足我四菜一汤的梦想。
我欣然应允,必须要去尝尝。好吃不好吃在其次,重点是找出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找到那么几家干净实惠的档口,就像找到了一种心灵寄托。
这跟东北大米一样,你不一定天天在家煮饭,但只要想到家里有几袋饱满弹牙的大米,就觉得生活有了托底的地方,是一种令人安心的存在。
去食阁那天天空阴沉,因为是周末,正值饭点,我在食阁里转了一圈,压根没有四个人的空座。每当这种时候,我总是特别羡慕那些用纸巾和水杯占座的新加坡人,他们这种轻飘飘又大无畏精神,真是令我感动却又无法模仿。
我跟小陈说,吃不了了,没有空座。他在电话那头气定神闲地回答:等等呗,你看看有谁要吃完了,站在他们旁边。
这时我就开始流汗了,做不到,做不到开口问那些食客,啊,这个,是要吃完了吗?我可以在这里等吗?
这时候你的大脑会开始飞速运转起来,统观全局,运筹帷幄,论如何在食阁精明而不失体面地弄到四个位置?
大圆桌几个阿公阿伯好像打算要走了,我可以过去吗?我是不是唯一的竞争者?如果碰到有人跟我抢怎么办?我是据理力争还是一笑而过……好紧张,要不再等等别的?
表面上,你看到一名中年妇女傻不愣登站在热闹的食阁里,呆呆往前方看着。其实我汗流浃背每个细胞都在挣扎,终于勇敢跨出一步,看到一个中年男子已经上去站着了。
定睛一看,是小陈。
太好了。我坐下来的时候,忍不住抱怨起来:哎呀,在食阁吃顿饭,每次都像打仗一样。
他用一种难以置信的眼神看着我,好像在说,怎么打仗了?不就找一下位置吗?这有什么关系?出来吃饭不就是这样吗?
最终,小陈给我们四个人,分别买了粉面粥饭,土豆粉,牛肉面,瘦肉粥,杂菜饭。
这几份餐在座位上传来传去,先把好吃的给小孩,差点的给大人。吃到最后,小陈说出一句至理名言:果然不排队的饭都不好吃。
我总结了我跟食阁的一些主要矛盾,有空调的食阁嫌贵,没空调的食阁嫌热,不排队的不好吃,排队的吃到嘴里又觉得对不起自己花的时间。
如果说生小孩是对我人性的全方位大改造,把身体里残余的文艺女青年细胞全挑出去。在新加坡的旅居生活,就像是另一种劳动改造,这回不仅文艺女青年没有了,连残存的一些矫情都要一扫而光。
耳畔响起一名新加坡女司机说:我们新加坡人,很实在的,平常也不喜欢看书啊听音乐啊,就喜欢做点事,喜欢劳动啦。
你得竭尽所能奔波忙碌起来,才能更接近新加坡这个地方的特性。不然那么多空调,真是白给你吹了。
不过话说回来,我微博上关注了一名跟我一样,新近搬到新加坡的博主。
她虽然也天天吃食阁,但每天都带着感恩的心,直呼新加坡食阁是价廉物美的代名词。原因很简单,因为她在美国生活了好几年,吃一份中餐随随便便几十美刀,看到几块新币的海南鸡饭,简直像中了彩票一般。
我不行,我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想着:凭什么,凭什么18新币一个三明治,抢钱吗?喂,10新币的鱼汤里面都没有10片鱼片,搞什么?
有网友讲,哪天你不继续换算了,就算基本融入了。
或许哪天我两手空空从国内过来时,基本算是完美过渡了。
作者|毛利  分享生活,解答情感、家庭困惑,和有趣的人们对话,有机会一起午餐吧。
关注👇
《卵子的呐喊》
毛利全新长篇小说上线
关于两个女孩生育的思考和选择
点击阅读↓

新浪微博 |@毛利 

小红书|和毛利午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