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预制菜一下子又火了起来,印象中上次这个词出现在舆论视野,好像还是去年趣店创始人高调进军预制菜的时候。
而这次的导火索是进校园。
江西有家长发现,学校在末与家长沟通的情况下,私下引入供应商为学生提供预制菜餐。
学生回家后抱怨,学校的饭菜不新鲜,味道、质量都很差,甚至导致部分学生身体不适,家长无奈之下将其曝光于网络,揭开了预制菜进校园的序幕。
让孩子吃预制菜,我不知道相关部门有没有做相关的调研,有没有制定严格的准入制度,能不能保证食品的健康和安全。
我个人对预制菜这个东西很抵触,但又无可避免。
前两天我和老笨去逛超市,中午不愿意回家做饭,在商场里随便吃了点,选了一家煲仔饭,人流量特别大,几乎是座无虚席。饭倒是还好,菜一上来,立马就发现这不是现做的,烧茄子都快成泥了,明显是那种加热的预制菜,味同嚼蜡。
老笨还不死心,特意去透明玻璃内的后厨瞄了一眼。
员工正在把一袋袋的预制菜从煮着开水的锅里捞出来,熟练的倒入盘中。我虽然对那画面早有心理准备,但还是一阵阵的不适从胃里传来。
人均七八十,吃了一顿飞机餐,那感觉并不怎么美好。
忽然发现,如今去饭店吃一顿现场做的小炒竟然已经成了很奢侈的一件事。
预制菜走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并不是这两年才出现的,严格来讲,凡是加工好的食物都算是预制菜,比如开袋即食的豆干,泡热水的方便面、自热饭,大家买它图的是个方便。
前些年还有一阵流行过快手菜,把原材料都切好,配料备好,到家里一炒就可以,这也是预制菜的一种。现在更省事儿了,冷冻好的料理包,开水一煮就出锅。
但是正规餐厅里把原来的炒菜直接换成料理包,这就有点不太尊重顾客的嘴和胃了。
我花钱是为了吃厨师的手艺,你给我尝工厂的狠活,反正是都能买到的料理包,我为啥不自己在家里拿开水热一下,非得花高价去店里让你给我热呢?难道你的微波炉比我家里的香么?
某宝上一份预制菜只需要5块多钱,你放餐厅里卖三四十,这不是割韭菜是什么?
整个餐饮行业内预制菜大行其道,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各种成本都在上涨,预制菜的出现一下子就满足了缩减成本的需求。
挂着现炒菜的羊头,卖预制菜的狗肉,这是赤裸裸的欺骗。
要卖预制菜可以,但你得提前做好标识,明明白白的告诉大伙,我卖的是料理包,别有什么期待,管饱就行。
从餐厅的角度来讲,这样做确实是很节约成本,一个厨师的工资,能雇好几个加热料理包的人工。但是对顾客来说,这样做的副作用就是让人失去了去餐厅堂食的欲望,最后选择用脚投票。
可以预见的是:
以后厨师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因为大家不需要那么细致的煎炒烹炸了,只需要一个会操作微波炉、电磁炉的小时工就够用了。
各大饭馆之间也没有那么明显的区分,都是工厂精准配比,不同的招牌,同样的味道,你想个性化的减辣加辣,对不起,没有这个选项。
吃饭的需求不是品尝美食,而是能够续命,满足基本的能量摄入需求,没人会在乎你的营养健康,想要烟火气,要么自己做,要么去贵十几倍的大餐厅。
饭店这么玩,看似省钱,其实是在自掘坟墓。当年滴滴也是靠做出租车叫车业务起家的,而网约车业务做大做强后,出租车就成了一颗弃子。
预制菜也是同理,如果去饭店是花高价吃成本价几块钱的预制菜,那我为什么不自己买料包回来加热呢?

吃惯了预制菜,一旦没有期待,就没有伤害。
可是成年人自己吃和给校园里的孩子吃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范畴。
猪饲料保质期才一百天,给人吃的预制菜保质期能长达300天,这玩意掺了多少防腐剂用脚指头想想都知道。
正在发育中的孩子,每天吃保质期一年的料理包,怎么能保证营养和健康,那不是一顿两顿,而是孩子每天摄入的口粮。
餐厅的预制菜是为了节约成本,校园的餐饮本身就有国家补贴,节约下来的成本去哪了呢?这里面有多少寻租空间,大家都心知肚明。
在家长心里,我们的校园食品安全本身就已经是惊弓之鸟,现在还要再拿预制菜来考验,这不是在使劲戳家长的软肋么?
不论预制菜如何轻易的攻陷餐馆,唯独在校园里它应该是禁区。
能保证孩子吃上一顿健康安全的饭,这应该是全社会的底线。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