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种子计划赋能847位种子,走出校园,踏入职场,寻找属于他们的星辰大海。
种子计划2014-2023历年活动合影
十年间,共计54家创业企业与种子计划相伴前行,为有独立思考力的大学生提供定向实习机会,助力种子们探索自己的职业边界。
在种子计划10周年聚会上,发起人Joan做了“关于10年的10分钟”演说。
以下,是她演说的视频和图文说明。
2014年发布种子计划的第一条推文,几十个阅读。
第一年的面试,几乎很难分辨是谁在面试谁,因为学生们有很多问题,大部分是为了排除“这帮人是不是骗子”的疑虑。
这是种子计划“缘起”时的启发。
在大时代里,个体微茫而渺小,仿佛被消弭在各种宏大的叙事里。
但“人”从来都应该是这个星球的目的和意义。
无论哪个历史阶段、哪种风云变幻,共识始终是——个体命运被时代裹挟,但个体也有力量重塑时代。
人是这当中最宝贵的资产。
对个体的关注,就是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种子计划由一群持此种理念的人发起并执行。TA们希望在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前,提供一个体验变革与创新的时空。在这个时空中,除了直面职场的“丛林法则”,也最大强度地赋予大学生们试错的勇气与经验。
种子计划是一次“潜力测试”,也一次“内心扩张”。
竞争使人更“强”,但竞争也必定留下“伤痕”或“暗黑记忆”,
智慧的相续,使人“完整”,使人对前路有指望、对自己有期许。
过去10年,我们经历经济的周期、地缘的变迁、疫情的侵扰,
我们的身心,在今天,被时间带到一个趋于回归的地带 – 关注成功的同时,更关注心灵道路。
回到承载我们对自身期许的小小项目 – 种子计划。把它称为从0开始的公益创业,也是可以的。
一个企业、学生、导师及运营团队“多边协同”的有机体,需要编织围绕着“种子”的实习体系、培训体系、带教体系和组织体系。
这个项目中的成年人,在无报酬的情况下,以共识、自驱,串接起了10年的心流。
在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的同时,这个项目中的每一个个体,也在经历着自我的审视与重塑。
每一年,团队都会伴随种子们,经历一次“从象牙塔步入现实扭曲力场”的过程。
这其中,团队省察的,是我们能否全然地将职场中多维、繁杂、动荡然而充满生命契机的时代感,以严谨的方式,转化成种子们的职场初体验。
在目睹一届届种子走向自我成长的同时,我们如何能让种子计划这个去中心化的自适应组织,持续迭代、生长。
即使是最微小的公益,它创造的,仍然应该是一种基于供需的价值关系。
我们最终完成的,应该是一种“精神交换”——成年人(创业者)关于在青春岁月出发的记忆不断被唤醒,并意识到自己可以以怎样的方式接续青春的创造力、调伏普遍的迷惘情绪;
大学生(种子)得以看到自己憧憬的职场样式,并近身理解月亮与六便士的一体两面。
在这条时间隧道里,通过这种穿梭与赋能,我们让各自的生命体验趋近于完整。
每年,种子们都要在申请问卷中回答一些固定的问题,我们借此有机会“连续了解”每一届学生的动态。
“影响最深的书”是一个问了10年的问题。排在第一的答案,10年来,是同一本——余华的《活着》。
而今年新增的问题:“如果不考虑生存的压力,你最希望从事的职业是什么?”
最具共性的答案是——自媒体、博主、作家、小说家、诗人、艺术从业者……
以上两个答案,印证了跨代际的“交集”。
它好像也是人类关于自身命运的共同交集——那就是
是的。活着。且自由地、以自己欢喜的样式,活下去。
当每一年的种子,走入与数字化、智能化相关的创业公司,TA们仿佛被卷入科技驱动的“不归路”。
这即是一个社会人需要面对的时代现实,也是“借假修真”的必经旅途。
我们真正踏上的,应该是一条心灵成长的道路。
一个小小的公益计划,何以支撑这种貌似“不可及”的叙事?
答案可能只是——想明白了就出发,这是接近目的地最好的方式。

对种子,对我们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那个更好自我的存在,应该一直等在那里。
过去10年,我们经历了不同的考验,也保持了始终不变的部分,那就是:
出发的心念,
执行的耐力,
链接的能量,
持续的自省……
点点滴滴汇聚在一起,逐渐形成一个验证——我们其实并没有成就任何人!
只是我们自己,由此变得更像一个不那么差劲的成年人。


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的“一代不如一代”。成年人需要明白,是我们自己的样式,决定了下一代的样式。
在心灵的道路上,我们和历届种子,并没有决定性的高下之分。
我们不过是在几乎相同的精神高度,彼此注视、彼此认定,并对这样的机缘,心怀感恩。
种子计划10周年聚首
“来自创始人及种子计划团队的寄语”
种子计划10周年聚首之
“来自种子们的寄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