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刚:“最早在学术上关注到我的是黄专,那会大家只是觉得我这个人参加了一些展览,没有人真的认真看我的作品黄专是第一个。
 《血缘-大家庭:同志17号(同志120号)》 1998年 布面油画 190cm×150cm
 《血缘-大家庭1号》 2001年 布面油画 200cm×300cm
《血缘-大家庭12号》 1995年 布面油画 150×190cm
以下文字节选自:
《张晓刚:一个现代叙事者的多重世界》
作者黄专(1958-2016),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真正为张晓刚带来艺术史荣誉的《大家庭》产生于1994年,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和技术“修饰”的结果。在他决心成为一个纯粹的“内向式”艺术家时(他将它与仅仅关注文化问题的“文化型”艺术家和仅仅关注概念和语言样式实验的“科研型”艺术家小心地区别开来),他的工作就是在“公共形象”与自己的“内心独白”间寻找到一种更具“陌生感”和“特异感”的视觉语言,营造他所说的另一种现实:一种“内心感应后的现实”。
《大家庭》以视觉图像方式完成的这种个人叙事虽然借助了意识形态历史这根纬线,但它的主体仍然是现代社会中“孤独的个人”,它是对“个人忍受着历史”的内心化描述,并不涉及对具体的政治现实和公共伦理的批判,甚至不承载普遍性的人文关怀。这种叙事只是一种浮生焦虑和自救体验,一种私密的、模糊的、感觉性和情绪化的、没有准确目标的个人化叙事。
 《失忆与记忆:闭着眼的男孩》 2006年 布面油画 200×260cm
《失忆与记忆:一周之三》 2006年 纸上油画 73×55cm
如果说《血缘系列》的历史感都来自于苦难现实的经验,那么,《失忆与记忆系列》却来自于对“幸福”生活的感触,来自于“成功后的虚无感”,前者是借用集体记忆的一种个人表达,后者则是直接来源个人经验的心性诉说。这是一种更为深层的孤独叙事:追忆让我们建立起与过去生活的联系,使我们获得瞬间的安宁和逃避,但在高度变幻的场景中记忆有时又会成为我们把握现在时的一种无益的累赘,失忆反倒成为我们即时领悟的一剂药方,这真是一种时间性的“生存晕眩”,而当记忆和失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都显得无足轻重时,它们就不再是一对矛盾而变成一种真正的痛苦悖论。
《蜉蝣日记:2020年7月10日-对话》2020年 纸上油画、纸张、杂志拼贴 79.5x99.5cm
《蜉蝣日记:2020年2月22日》2020年 纸上油画、纸张拼贴 54x73cm
《世界的秩序2号》2018年 纸本油画,纸张、棉绳拼贴 204×304cm
古典世界中人对时间和记忆思考的大体形状是线性、宏观和史诗性的,主要体现为对永恒、延续性历史和自然关系的把握,现代世界的人则被迫返诸自身,首先将时间和记忆认定为一种关于人存在的心理事实,时间不再仅仅是度量世界的物理尺度,记忆也不再仅仅是获取过去的想象空间,“现在”或“当下”而不是“过去”和“未来”成为思考时间和记忆的起点,它意味着过去和未来只有在当下的思考中才具有意义。现代世界的时间思考是在一个统一、秩序和神话世界丧失后的思考,具有极强的碎片化、无根性、背反性的悲观性格。
张晓刚艺术世界中的一个恒定主题也是关于记忆及其对遗忘与记忆关系的悖谬性思考,记忆既构成了他艺术世界的一个巨大迷宫,也是我们理解他艺术世界的一个阿里阿德涅线团。
《十三邀》S07E15 许知远×张晓刚 预告
张晓刚中国当代艺术家。
1958年出生于云南昆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点击下方十三邀公众号,右上角添加星标🌟,你会(不)定期收到我们的消息。
版权声明:《十三邀》为腾讯视频、腾讯新闻和单向空间联合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