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红杉资本在《生成式 AI 的第二幕》中指出:目前生成式 AI 应用的最大问题,是需要证明自身的价值,因为目前以 AI 为先的应用明显用户留存率不够
相关数据如下:
头部的移动类应用,一些最好的消费级公司,第一个月的用户留存率能达到 60%-65% 的 DAU/MAU,甚至 WhatsApp 达到了 85%。
但生成式 AI 应用的用户留存率,中位值只有 14%(Character 和“AI 陪伴”类别是例外,他们比较高)。
红杉资本由此指出:“这意味着,用户还没有在生成式 AI 产品中找到足够价值,能够让他们每天都使用。因此如果开发者想要建立起持久的业务,就需要解决用户留存问题。”
红杉资本还指出:目前的生成式 AI 市场正从第一幕过渡到第二幕,也就是从由基础模型驱动,过渡到真正地由市场驱动,后者将会是从客户出发的、并能够解决人类问题的。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不记得是在哪里看到过的一则新闻。大意是讲:一个北美的小孩在一次编程大赛中做了一个应用并获得了大奖。
这个获奖的应用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支持用户扫描自己冰箱里的生鲜食品,然后,应用会快速地按照食品即将过期的时间顺序排列出这些食品。
由于我长期在家办公,并且我自己做饭,加上我很喜欢囤货,所以我家的冰箱就是一个生鲜食品过期的重灾区。也因为此,我对这个创意过目不忘。
有意思的是,昨日我发现:全球好几家创业公司已经推出与食品相关的 AI 应用,甚至已经出现了完全就以 AI 为先的食品创业公司。它们的投资方包括了大名鼎鼎的美国加速器和投资机构,如 Accel、YC、Khosla Ventures 以及 Index Ventures。
这些创业公司都具有以下特点:
1,都和生鲜食品有关(这意味着高频和用户黏性)
2,都是消费级应用,涉及了一个很大规模的人群。(这意味着市场规模)
3都和健康或者健身有关。想想看,如果你吃了过期的生鲜食品?(这意味着用户痛点)
看起来,AI 在食品和健康方面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本文剩余内容的主要摘要如下
目前美国用 AI 来进化食品与健康类赛道的创业公司都有哪些?他们是怎么做的?如何呈现编辑界面?如果呈现更具黏性的工作流程?如何呈现多模态?

说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在微信公号写的东西和我在知识星球写的不一样,关心美国创投圈的专业读者,请移步到我的知识星球。如下扫码登录(老星球用户续费请见底下那个二维码)
老星球用户续费请用这个二维码:
怕错过文章就把这个公号设置为“星标”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