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公众号,是我的私人账号。这个2017年开设的树洞,已经安静了2000多天。(曾经通过这个账号发过的文章已经被我全部清除了。)
在公众号狂欢已经落幕的时代,在短视频用无下限的方式刺激大脑皮层的时代,我重新想起了它的存在。它突然具有了一种古朴的美丽,像是上个世纪的胶片相机。‍‍‍‍‍‍‍‍‍‍‍‍‍‍‍‍
那么就让我用这台相机,给蜕变后的自己,拍第一张照片吧。(如果一卷胶卷是36张,看看我什么时候能写到36篇。)
这次的蜕变源于一场“灵感之旅”。而关于这场旅行,我不想按照时间顺序去叙述。
我是一个非常排斥剧透的人,因此想把这样的体验,留给每个人自己不带预设地去探索。在这里,仅仅记录和“我”有关的认知冲击。

“我从未要求来到这个世界”
这是和爸爸妈妈吵架时说过的一句话。
后来看《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现场有一块互动式立牌,询问观众,如果你可以选择,你愿意出生在这个世界上吗?我忘了我选的是“不愿意”,还是“换个性别就愿意”。‍‍‍‍
而自己大概率会选择不生育,原因也是,我无法未经孩子的同意,把ta带到这样一个(充满磨难的)世界上。‍‍
这次的旅行中,有一个环节叫做蜕变游戏,可以看做是桌游版的人生模拟器。你需要走完从出生到蜕变的历程。‍‍‍‍
疗愈师Nicky观察到,我从游戏开始,就进入了一种紧绷的状态。她提醒我去觉察并感受这种状态,也可以想想这是为什么。
事后想来,大概之于我,这不是“游戏”,而是“人生”。每一次掷骰子,好像都在左右自己的人生。这太紧张了。
就好像在玩一个战争类的游戏,你的任务是驾驶飞机,向敌军的基地投炸弹。但你后来发现,这压根不是游戏——你的星球正在和外星作战,所有的玩家其实都是无人机操作员。你每次按下投掷键,都有一颗真实的炸弹,打在了外星文明的土地上。
这时你还能毫不犹豫地投出炸弹吗?‍‍‍‍‍‍‍‍‍‍‍‍‍‍‍‍‍‍‍‍‍‍‍‍‍
这就是我玩游戏时的感受。
而之所以有这种强烈的感受,在于游戏与真实人生的玄妙呼应。比如开局时,你需要掷到一定的点数才能“出生”,而在我们这个小组,我的棋子是唯一一个迟迟不愿出生,最后被“破腹产”强行带到这个世界的。‍‍‍‍‍‍‍‍
于是想到了我自己是如何出生的——这是爸妈挂在嘴边的家族趣闻:我迟迟不愿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于是最后决定由顺产改为破腹产,医生开始准备手术,而我“听到了手术刀的声音”,害怕被刀子切到,就自己爬出来了。‍‍‍‍‍‍‍‍‍‍‍‍‍‍‍‍‍‍‍‍‍‍‍‍‍‍‍‍
在爸妈把这件事当笑话来讲给亲戚朋友听时,我也没当回事。但因为游戏中的“巧合”,我不由地联想,或许我在出生前,就已经非常排斥出生这件事。(至于为什么排斥出生,这次旅行也给了我启示,就放到下一次去说吧。)‍‍‍‍‍‍‍‍‍‍‍‍‍‍‍‍‍‍‍‍‍‍‍‍‍‍‍‍‍‍
所以啊,每在这个世界上多活一天,我都足够勇敢了。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大型的勇敢者游戏呢。‍‍‍‍‍

贯穿一生的守护力量
在蜕变游戏里,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守护天使”。你从信封里抽出的第一张天使牌,就是主宰你一生的守护力量。
我看到了我的守护天使是“presence”,“存在”,或许翻译得更通俗一点,可以叫“存在感”。
这张卡牌让我最意外的地方是,原来“存在感”,是一种守护力量。‍‍‍‍‍‍‍‍‍‍‍
在我所生活的社会文化里,“存在感”更多地让人联想到“刷存在感”,而这并不是褒义的。我一度为此感到矛盾和困扰。‍‍‍‍‍‍‍‍‍‍‍‍‍‍
我并不是人群中最显眼或最优秀的,但又的的确确有一定存在感——小时候是班干部、是三好学生,长大了是气氛担当、是每次演讲者问到any questions时打破尴尬沉默的那个人。
如果我真的是特别漂亮或者特别厉害,那么获得强烈的存在感或许是理所应当的。但我只是一个普信的人,因此也没少承受评判——高调、显眼包、爱表现、需要他人关注、声音太响、咄咄逼人……
所以在我因好奇而举手提问时,在我为了消除尴尬而说一些笑话时,在我被正义感驱使而站出来时,也有一个声音在自我批判——我是不是说得太多了?我是不是占用了别人发光的机会?我是不是朋友圈发得太频繁了?我是不是又惹人讨厌了?‍‍‍‍‍‍‍‍
因此看到这张牌,我释怀了。更巧的是,在游戏的“蜕变区”,我获得的第一张灵感卡上说:“我散发出的个性”——这和“存在感”恰好相互呼应。
好像天使告诉我,it's okay to be who you are, it's okay to use your voice, it's okay to have a presence. 
压抑自己的人,原来一直是我自己。希望蜕变后的我,不再因为“个性旺盛”而心怀歉意或羞耻。

到底有没有无条件的爱
旅行中有一个游戏环节是信念测试‍‍‍‍‍
在这个语境下的所谓“信念”,是你认定的“真理”,但其实只是你的观点。如果是负面的信念,则会成为你的阻碍。比如有人坚信“我天生就很笨”,那么就可能以此为借口,放弃很多学习成长的机会。又或者有人坚信“个性太强烈是不好的”,因此压抑个性。‍‍‍‍‍‍‍‍‍‍‍‍‍‍‍‍
我写下的三条(负面)信念是:
  • 命运无法改变;
  • 我(作为东亚女性)生来具有劣势;
  • 没有无条件的爱。
之后老师安排了身体感知的小游戏(可以理解为身体测谎仪),去测试你是不是真的对此坚信不疑。测试的结果非常神奇:
在“没有无条件的爱”这一条上,我的身体出现了松动,身体的信号告诉我,我并非全身心地对此坚定不移。或许我潜意识里,其实相信“无条件的爱”的存在。
我以为这个话题就结束了。
然后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时间倒回到旅行最开始:在我们刚抵达时,疗愈师肉丝让我们每人抽一张塔罗牌,代表大家进入旅行时的状态。她让我们把卡片封存,旅行结束时再揭晓。因为最后一天会让大家再抽一张牌,一始一终对比自己的状态变化。‍‍‍‍‍‍‍‍‍‍
在旅行结束时,谜底揭晓的时刻到了。我在进入旅行时,抽到的牌是圣杯6——它的寓意,是“无条件的爱”。‍‍‍
回想起自我介绍环节,讲述参加旅行的原因时,我说,“因为这个旅行产品的创始人是我的朋友。我目睹她为此倾注心血。我告诉过她,无论你这个产品最后做成什么样子,无论去哪里、做什么,只要能请出假,首发一定有我。正好首发的档期定在9月,是我的生日月,也算是我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吧。”‍‍‍‍‍‍‍‍
原来我在决定开启旅行时,我已经给朋友和自己,带去了无条件的爱。
Hope I can make you feel my love, someday, somehow.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