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
今天聊的话题是好久没谈的俄乌战争。我估计好多朋友对这个话题已经有些麻木了,实际上别说是我们,在欧美国家好多民众,甚至政治人物都感觉到了麻木和乏力。但似乎这也恰好体现了今天要讲的这篇文章的价值。
这次所讲解的文本来自大名鼎鼎的政治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他是国际关系科班出身,从二十几岁到今年 70 岁,一直深入报道分析国际关系问题,曾经三次获得普利策奖,后来成为该奖项的评委,至到 10 年前选择退休。他的著作《地球是平的》曾一度全球大卖,风行中国。
托马斯·弗里德曼及其著作《世界是平的》/ 源自网络
弗里德曼因为对国际事务、国际关系的洞见,在美国政府,特别是民主党上层很有影响力。
据说连奥巴马当年在制定中东政策时,都曾专门听取过弗里德曼的意见
。所以这位专栏作家的政治能量不只是面向公众,也能直达上厅。

他最新发表在《纽约时报》上的这篇文章,我说有价值,就在于它的内容是基于作者对乌克兰的亲身探访,既不是在讲战场上的打打杀杀,也不是俄乌乃至美欧高层的政治博弈,而是对准了在战场后方的乌克兰老百姓,试图通过对他们的生活还有心理状态的揭示,来告诉世界这些乌克兰民众对于这场战争到底怎么看的,尤其对接下来还可能持续拉锯的战局,他们心态如何?到底想不想打下去
当然从我个人角度出发,这篇文章记录了乌克兰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家,它的历史文化遗迹,它的社情、民生、风物,即便作为一篇战火隆隆下的旅行游记,读来也是饶有一番趣味。
圣米迦勒金顶修道院前的俄军设备残骸 / 《纽约时报》
弗里德曼乌克兰之行
节选自「林伯虎外刊精读」2023 年 9 月 21 日课程,全文约 545 词,完整音频约 50 分钟,本期节选前 10 分钟。
弗里德曼乌克兰之行 / 《纽约时报》
课程导读
▸ 弗里德曼是谁?他的文章为什么值得读?
▸ 英文烂俗名 Michael 跟乌克兰东正教的金顶修道院有什么关系?
▸ 教堂广场上的俄军坦克残骸,为什么看着像天外“流星”?
▸ 乌克兰人对打了一年多的战争怎么看?
▸ PJ 的这场战争有哪些“恶”?他用哪些理由为这场战争辩解?历史学者怎么看?
原文节选
A Trip to Ukraine Clarified the Stakes. And They're Huge.
While visiting Kyiv last week, my first trip to Ukraine since Vladimir Putin's invasion in February 2022, I tried to get my exercise every morning by walking the grounds of St. Michael's Golden Domed Monastery. Its serenity, though, has been disrupted by a jarring exhibit of destroyed Russian tanks and armored personnel carriers. During my walks, I'd poke my head into these jagged, rocket-pierced hulks, wondering what terrible death must have come to the Russian soldiers operating them.
来源:《纽约时报》
参考译文
乌克兰之行帮助厘清了战争的利害关系。并且这一利害关系极为重大。
上周我去了基辅,这是自 2022 年 2 月 PJ 入 qin 乌克兰以来我第一次造访该国。在基辅的这段时间,我每天早上都会到圣米迦勒金顶修道院附近的广场散步,锻炼身体。这里很宁静,不过却被广场上展示的令人触目惊心的、被摧毁的俄罗斯坦克和装甲运兵车给打破了。散步时,我会探出头去看这些被火箭弹炸得参差不齐的坦克残骸,想象着当时操控这些坦克的俄军士兵被炸死的可怕场面。
背景一点点
圣米迦勒金顶修道院
圣米迦勒金顶修道院是乌克兰首都基辅的一座修道院,位于第聂伯河西岸,圣索非亚大教堂的东北方,属于历史上的行政区上城范围。
圣米迦勒金顶修道院始建于中世纪由斯维亚托波尔克二世·伊贾斯拉维奇建造,修道院包括大教堂、圣约翰餐厅、经济门和钟楼。建筑的外观在 18 世纪重建时改为乌克兰巴洛克风格,而内部保持了原来的拜占庭建筑风格。大教堂在1930 年代被苏联政府拆除,乌克兰独立后得以重建。
参考资料:维基百科
讲师介绍
注:乌克兰人在经历了一年战争后,从前线到后方,从军人到百姓,是如何来看待这场战争?更多细致的描画和深入的分析会在接下来的部分与各位进一步展开。
扫码 ⇧ 订购 2023 林伯虎外刊精读

免费收听本期课程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