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陕行的重大收获是看到了不少很有价值的古民居,有历史价值也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艺术。
山西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村位于碛口古镇南3公里处,隐于大山深处,空灵幽雅。李家山村《李氏宗谱簿》载:“始祖李端,明成化年间(1465—— 1487),由临县下西坡村迁往临县招贤都三甲李家山村。”
李氏家族经世代繁衍,到清中叶已成大户。时值碛口商阜繁荣,李家也插足于商业。据(宗谱)与口碑资料佐证,时李家山有东西两大财主,东财主李登祥,人称祥财主,在碛口开的“德合店”、“万盛永”;西财主李德峰,在碛口开的“三和厚”。此两家财路亨通、日进斗银,在碛口可以与西湾村陈氏比富。
有了钱,就逐渐开始大动土木。他们请来风水先生观看,见李家山村有两条向南流的小沟,在村南汇合,注入黄河,两沟之间的山峁,形似凤凰头,左右两山则是风翼了。这个四面环山的地形,风水先生连连说好:“此屯系艮龙庚向,东山月出中格穴也,毋逶迤者恐丑寅气入也,富而且贵龙之应……”(载宗谱)
东财主家在凤身上修建,西财主家在凤的右翼上修建,凤的左翼依然是旧村。东西财主好象在暗暗较量,在几百米约 40度的高山坡上,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依山就势,高下叠置,从沟到顶,多达九层,其造型不同,风格殊异。
现在李家山村大大小小有百十来院, 400多孔(间)住舍,居住着220多户人家, 760多口人。西面清代建筑群,多为李姓居住,虽有一些破破烂烂,却还基本保存完好。凤的左翼沟里,依然还称旧村或小村,住着陈、崔两姓人家,他们说在李姓迁来之前,这儿叫陈家湾。
小村和大村相比,建筑风格完全是两个天地。小村至今还有人住着“一柱香”独门独窗土窑洞,有人说他们还是过着原始穴居生活,那就住房而言,一点儿也不是夸张。另外村子里多以土窑接口子,石拱窑洞,砖瓦建筑是很少见的。
李家山村民居的形态在八种以上,这些无论豪华的清代建筑群,还是穴居生活的土窑洞,无不附着中华民族的灵魂,它确系民族的东西。正如专家们说,这儿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它蕴藏着黄土民情风俗和丰厚的黄河文化。
本来李家山村默默无名第埋没在偏远的深山里,著名画家吴冠中1989年10月到李家山采风时惊呼这里像“汉墓”,他说:从外部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经这位大画家推荐,来写生、摄影、旅游的越来越多,终于红火起来,这也是吴冠中一生的三大发现之一
碛口还有一个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西也叫陈家大院是,位于碛口北一公里处。背靠卧龙岗,西傍卧虎山,东临湫水河,因地处卧龙岗西的小山湾而得名西湾。明朝嘉靖年间,陈氏始祖陈儒公从方山迁居于此创村,历经11世300余年修建而成陈氏家族。当年是碛口的巨商,第五代陈三锡是碛口招商设肆的创建人,极盛时期,碛口半条街的买卖都属于陈家所有。
西湾村选址依照了传统阴阳风水学说“背山面水,左青龙右白虎”和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的原则。民居建筑群坐落在卧龙岗和卧虎山之间30度的斜坡儿上,依山而建,层层叠叠,最高处可达六层,全村竖巷五条。村内巷巷相通,院院相邻,可谓“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村外高墙围护,形成一个庞大的城堡式的村落。
看了两座建筑精美、历史悠久的山村民居有几个深切的感受:
一、这些建筑君出自民间,不像故宫、天坛由皇帝征调最优秀的建筑师,民居建筑师来自民间,能把山村建筑搞得如此如此赏心悦目,不得不佩服那些朝代孕育出的伟大的工匠精神。
二、这次晋陕行,发现一些古民居保护的相对较好。也许是歪打正着,之所以保护的好,应该鉴于这些地方相对经济落后。50年代开始,人们对文物还没有保护概念,反而在“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对历史文物和有价值的民居进行了大肆拆毁和新建。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就有拆的条件,国家重视又有拨款,所以毁坏最甚。而这些地方却幸存下来。
三、这本是一个集商业、建筑于一体的老字号老建筑,无论李家还是陈家,东财主还是西财主,都是成功的庄园主或企业家,可惜后来都不存在了,几代人奋斗的产业全没了。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为什么,但历史会清楚记载的。
相关链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