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患者在治疗
在脑科学研究的历史上,脑起搏器算是神经调控治疗领域里程碑式技术。给大脑植入脑起搏器的DBS(脑深部电刺激术)技术成为治疗帕金森、特发性震颤等运动功能障碍的主流方法,甚至在植物人促醒这项医学界难题上,脑起搏器植入也有了一席之地
你愿意在脑中植入电极吗?
9月16日是脑科学日,记者走进上海冬雷脑科医院,听神经调控学术中心主任曾冉医生揭秘这项技术。
抖了20年终于“安静”了
77岁的吴先生(化名)被诊断为帕金森病20年了,手脚逐渐出现了不由自主的颤动,而且动作越来越慢了。确诊后,吴先生开始服用药物治疗。起初,药效十分明显,症状都得到很好的控制,一度让他如释重负。然而随着病情的进展,他发现药效越来越差,需要口服的药量越来越多,药效维持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尤其是近2年,每次服药后效果只能维持一两个小时,药效过后整个人又开始震颤、僵直、行动困难,整个人如同“瘫”了一样。
每次吃饭,连筷子都拿不稳,更别提给家人烧菜了。”眼看自理能力越来越差,吴先生也很着急,后来经人介绍,从山东老家来沪,找到了冬雷脑科的曾冉医生。
刚开始吃药能很好地控制病情,为何后来药效越来越差呢?曾冉告诉吴先生,临床上,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可以通过服用药物治疗,大部分患者存在药物蜜月期,但帕金森病本身会不断进展,药物治疗的蜜月期很快就会过去。蜜月期过后,药效会逐渐减弱,在药物调整作用不大的情况下,此时的最佳疗法是DBS。曾冉对吴先生的各项指标进行了严密评估,确定适合接受手术。
DBS治疗帕金森病,其核心就是定位要精准。所要“瞄准”的目标是藏在大脑深部的神经核团,直径只有几毫米。确定靶点则需要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对患者的大脑进行成像,得到大脑三维结构图,再在患者头部安装金属定向头架,行头颅CT扫描,计算出电极放置的位置。
手术当天,曾冉团队在吴先生头部上方切开两个4厘米左右的弧形口子,在颅骨上钻出两个两分钱硬币大小的小孔,将电极从小孔插入。“在植入靶点定位的时候,一定要找准改善帕金森病症状的最精准的那个点。”将电极植入后,曾冉团队又将电池(脉冲发生器)植入他的胸前,且在皮下打通一条“隧道”,将电极和电池连接起来。
术后1个月左右,吴先生脑内情况恢复稳定后,再用体外程控仪遥控打开电池,设定刺激参数。若病情进展或发生变化,医生还可以远程调节
如今,吴先生告别了颤抖,他还给曾医生发来了自己在家炒菜做饭、用筷子夹菜的视频
其实,DBS在神经调控治疗领域已经使用超过30年了,其原理在于起搏器发射弱电脉冲,刺激脑内控制运动的相关神经元,并抑制引起异常的脑神经信号。近年来,DBS也越来越多用于治疗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癫痫等疾病,对于治疗老年痴呆的临床研究也在进行中。
“微意识”病人也能苏醒
2007年,《自然》杂志曾报道,美国一位因严重脑外伤昏迷6年的患者在大脑起搏器的帮助下苏醒,这一案例引起了植物人治疗界的广泛关注。
“植物人”,医学上称为慢性意识障碍患者。他们能自主呼吸、消化食物,但对外界刺激几乎没有或鲜有反应。如何让受伤后的脑细胞重新恢复活力,从而唤醒患者意识?DBS和SCS(脊髓电刺激)两种手段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二者原理相似,需要在大脑或脊髓特定位置、植入电极,发出一定频率的电刺激,以增强大脑皮层的网络信号,增强意识环路的兴奋性。
花了2天时间,40多岁的患者杨先生(化名)被120从外地送到上海。他因脑动脉瘤破裂出血,陷入昏迷1个月了。经过无创促醒治疗后,杨先生逐渐对外界有了反应。家人站在床边或用手机播放视频时,他的眼神能追过来、跟着移动。
曾冉说,这叫“视物追踪反应”,是比较复杂的大脑思维过程。“每个患者昏迷促醒的最佳时机因人而异。杨先生进入了微意识状态,苏醒的可能性比较大。”曾冉评估后为杨先生做了DBS手术,术后,杨先生恢复不错,他开始和家人交流,并主动参与到康复训练中。
人们觉得昏迷一段时间后,就是“植物人”了,无法再苏醒,事实并非如此,有部分“植物人”仍有苏醒的可能。微意识状态介于植物状态和清醒状态之间,这类患者存在轻微的意识活动,会对某些刺激做出有限反应。做到这点,就说明他有潜能进一步恢复。
神经调控用于多种疾病治疗
DBS在治疗强迫症、难治性抑郁、成瘾和厌食症等精神类疾病的前景也较广阔。在神经调控领域,科学家和临床医生都在期待更加高级的评估和治疗效果。
也许有人要问,DBS算不算时下最热门的脑机接口(BCI)?“目前阶段的DBS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脑机接口技术,未来的闭环DBS(根据捕捉到的脑内异常信号来自动调整治疗参数)算是BCI的一种表现类型。”曾冉告诉记者,关于脑机接口的研究大致可分为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无创)和侵入式脑机接口(有创)两大类
8月23日,《自然》杂志发布的两篇研究表明,两名因严重瘫痪而无法说话的患者通过采用侵入式脑机接口(BCI),能以前所未有的准确性和语速与他人进行交流。
这两项研究前,脑机接口大多是“头盔式”的设备,非侵入,所以不容易捕捉到大脑的准确电信号,相较而言,侵入式的脑机接口能采集更高质量的脑电信号,有助于后续解码、信号处理目前,美国FDA仅批准了脑机接口用于个体病例治疗的探索,在国内,BCI尚未进入临床试验。不过,我国存在100多万意识障碍患者,并以每年8万至10万的频率增长,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视觉障碍、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等,未来可能都是脑机接口技术的受益人群。

新民晚报原创稿件

记者:左妍(新民晚报·鹦鹉螺工作室)
编辑:李星
推荐阅读
觉得不错
下方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四连击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