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上海的网红地标楼
除了众所周知的武康大楼
位于南京路步行街背后
宁波路、石谭弄上的“纸片楼”
也一定会被大家想起
这座老楼在宁波路石潭弄的最南端
大楼的正面
看起来和普通的居民
楼并无差别
但是换个角度
从侧面看,奇观来了!
据说墙面最窄的地方
只有20厘米
(最常见的直尺都有30厘米呢…)
许多网友看到的
第一反应都是:
怎么住人?
然而,事实上
“纸片”的形状是一种视线错觉
整幢楼其实是
带有三角的多边形建筑
两边窄,中间宽,只要绕过立面后面,就会发现其中奥妙,薄如纸片的立面只是假,整幢楼其实随着石潭弄的延伸,逐渐变得越来越宽。
而且住在纸片楼里的人,家家都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的高手。比如最让人好奇的“尖尖头”,就被不少人家打造成了储物架、储物间。
据专家介绍,
做成“薄片”是为了在有限用地条件下充分利用空间
,“薄片”只是建筑的小局部。

类似的老楼在上海并不罕见,譬如南昌路、淮海路、武康路一带都有,过去在造楼时往往会将地界利用到最大限度,贴着马路边建楼。但现在几乎没有人会这样设计楼房了。
所以这是一栋
带着时间“刻度”的老楼
据了解
“纸片楼”所在的福建路地块
是黄浦区旧区改造项目
自2021年启动征收以后
陆续有居民签约搬离
到今年6月份
这里已经彻底空了
不少网友表示:
居民搬走了
希望楼栋还能保留

“住住不舒服,拆了蛮可惜”
“纸片楼”人去镂空后现状如何?
记者日前在现场看到,
“纸片楼”及其所在地块的老房子都还没有拆
还不时有途经路人、顺道而来的“老邻居”
或者前来打卡者在宁波路上,
给独特的“纸片楼”拍照留念。
市民曹先生原先在宁波路附近上班,每每路过“纸片楼”总会被它独特的造型所吸引。
“听说‘纸片楼’要拆,前几天去外滩附近办事,我又顺道去看一眼。人去楼空后,空荡荡的弄堂很容易勾起怀旧情绪。”
一些搬走已有时日的“老邻居”们,也经常会顺道去张望一眼,网络上一旦有人发布“纸片楼”的照片,总能引来老邻居们的留言,回忆过去的一段时光。

小区的墙面上还保留着玩弹弓、抽陀螺等儿时游戏场景的墙绘,不禁会回想起弄堂里孩子们玩乐的时光。
而现实情形则是,弄堂已经空无一人,只有保安会定时来巡逻。
那是曾经的人生”
人虽离开仍会念旧

市民李女士告诉记者,她的爷爷奶奶在“纸片楼”生活了几十年,以前每逢周末,父母就会带着她来看望爷爷奶奶,每到暑假,她都会来“纸片楼”住,听爷爷说在以前的奇闻异事,找楼上的小伙伴玩,
“暑假基本上每天都跑上跑下,到不同的邻居家玩。周末,爸爸会带我到人民公园打羽毛球。
逛南京路也很方便,每次经过老大房,爸爸都会买一包1.5元的鸭胗干给我吃,后来慢慢涨到2.5元,再变成3块,再后来就再买过了。”
市民王岚告诉记者,自己是在纸片楼里出生长大的,记得小学每天放学,外公都在窗口看着她走出学校回家。

还有网友回忆称,
“纸片楼”拐角上的“房友”地产中介
就是他以前开了35年的店。
尽管不舍,但老邻居们
对改善生活的愿望更强烈
“纸片楼”的未来仍在规划中
可否保留城市记忆
老邻居们除了回忆
也关心“纸片楼”的未来!
根据黄浦区发布的消息
“纸片楼”所在地块
的未来发展仍在规划中
其实
上海不止这一处“纸片楼”
南京西路、石门一路口的同孚大楼也可以算是“纸片楼”的一种。只不过,其立面是是半圆形,楼内的房间也多数是不规则形的。
南京西路同孚大楼
位于重庆北路上的红砖楼也是“纸片楼”,至今已经有106岁。
重庆北路177弄“红砖楼”,最窄的地方也只有几十厘米。
此外,雁荡路80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旧址、南昌路181号爱达公寓、襄阳南路306弄敦和里等也都是不同形式的“纸片楼”。
有市民提出
对于一些有城市特色的老房子
可否进行保留
为居民,也为城市留下一份记忆
对于这类老房子

保留下来该如何维护利用
可以开拓哪些用途?
大家一起来出出主意吧。

新民晚报(xmwb1929)综合新闻坊、周到上海、此前报道、上观新闻、网友评论等
编辑:唐梦葭
推荐阅读
觉得不错
下方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四连击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