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  昆明
全文编译:隆布帕默长老禅堂开示

2023年9月20日

修行必须要自助,没有谁可以帮得了谁。高僧大德可以告诉我们路,比如我们来学禅修,比如有些人从中国来,法,并不是在泰国;法,并不是在隆波这里;法,在我们自己这里。因此,如果我们想要理解法,就去观察我们自己。
要去认识、探究自己的身心要去训练,要看到当下这一刻我们的身体坐着,看到身体坐着,我们就只是去感觉,坐着的这个身体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呼气的身体是被觉知的对象,慢慢地去训练,要看到,这个身体里面的感觉有时候是苦,有时候是乐;我们要看到我们身体里面的感觉,它也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比如我们的身体坐着,坐的时间一久就会酸、就会痛。我们要看到,这个身体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酸痛(的感觉)也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慢慢地训练,直到最后,我们的心,是真的是知者、观者。然后就会生起两种境界:第一个是心,是作为感知所缘的心,这个所缘是被觉知、观察的对象。比如我们看到身体坐着,心是观者,心跟身体是不同的部分。我们看到身体呼吸,心是知者,呼气的身体跟心是不同的部分,我们慢慢地去分离。
开发智慧,起步的阶段,在于我们把身心能够分离。分离的方法其实并没有什么很复杂的,坐着,看到身体坐着;呼吸,(看到)身体在呼吸;动、停,(看到)身体在动、身体在停,心是观者;常常地去训练、觉知,接下来,苦乐在身体里面生起,就会看到苦乐也是被观察的对象。苦乐并不只是生起在身体上面,它有时候也会在我们心里面生起。我们的心里面有时候有快乐,有时候心里面也会有痛苦,我们就会看到,苦乐(心方面的苦乐)它也是被观察的对象
慢慢去分离。分离,这个称之为分离蕴。身体,这个是属于色蕴;苦乐(身和心方面的苦乐)那是属于受蕴;然后,去训练不停地去分离,接下来就会看到,还有一个蕴,称之为行蕴。行蕴,其实也就是心造作好坏,它是纯粹的名法。比如,我们的心生气、我们的心贪、我们的心迷失……我们看到,快乐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因此,心生气的时候,我们不需要想办法直接去断它,要直接去看,这个生气跟心是不同的部分,生气是被观察的对象;贪,也是被观察的对象;散乱,也是被观察的对象;萎靡不振,也是被观察的对象。不停地训练去观,直到……包括我们的心,有时候是善的,生起了很勤奋、勤奋地修行,我们也看到所有的善法也是被观察的对象。不停地去训练去观,直到我们能够分离得开,身体是被观察的对象;感受,也就是身体和心方面苦乐的感觉也是被观察的对象;行蕴,也就是造作好、造作坏,这个也是被观察的对象,作为知者、观者的是心。
最开始会看到心是知者、观者,接下来我们就会进一步看到,心本身也是被观察的对象。比如,生气的心生起了,我们及时地意识到,生气的心就会灭掉,就会生起了不生气的心;贪的心生起了我们及时地知道,我们有觉性,在觉性生起的一瞬间,所有的不善法就会自动自发地灭掉。我们不需要去灭掉烦恼习气,我们的职责并不是灭掉烦恼习气,因为怎么样都灭不完的,很快又会来的。一定要会修行,要看到,烦恼习气也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不是心。心并没有烦恼习气,我们懂得分离。
接下来我们称之为可以分离蕴了,就分成蕴是一部分、一部分。身体是一个部分、苦乐是一个部分、好坏是一个部分、感知是一个部分。起步的阶段,也许是观身,包括身体,苦乐,还有善、不善都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不停地去观;接下来,我们就会进一步地提升,心也同样是被观察的对象,心一直处在生灭之中。心并不是只有一颗,旧的会灭掉,新的一颗心又会生起,它日日夜夜都是这样子的。比如我们看到,生气生起,生气存在,生气的心,要知道说这个生气生起了,但是生气就会从心里面跳出去了,然后心就会抽身出来。最开始一旦有觉性及时地知道生气的心,生气的心就会灭掉。生气了知道说,刚才生气了;在有贪生起的时候,那一刻心是不善心,我们有觉性知道说,贪(生起了)。贪,它也不是心,它就会分离开。因为,生起的新的心是带着觉性的,新的心是没有贪的。生气的心,我们有觉性及时地知道,生气的心变成过去了,新的心(知道生气的那个新的心)已经没有在生气了,生气跟心是不同的部分。
不停地去训练观下去,或者是我们观得更细、或者观得更快的话,心一会儿跑到眼根,跑去看画面;一会儿跑去听声音;心,一会儿又跑去闻气味;感受味道;去感知身体方面的接触;一会儿心跑去想……每一颗心,都是不同的一颗。迷失去看画面的心,一旦我们有觉性知道说,它迷失去看画面,迷失去看的心就会灭掉;迷失去听声音的心,一旦我们及时地知道,有觉性知道说心迷失去听声音,迷失去听的心就会灭掉,就会生起觉知的心;心跑去想,这个一整天会生起,心跑去想,我们有觉性知道心跑去想,迷失去想的心就会灭掉,就会生起觉知的心来代替。觉知的心只是暂时地存在,很快又会迷失去想、迷失去看、迷失去听……重新迷失。一旦及时地知道觉知的心也是生灭的,我们就会看到:生气的心生了就灭;贪的心生了就灭;散乱、萎靡不振的心生了就灭;觉知的心本身也就生灭的。最后,就会知道,所有的一切,全部都是生了就灭。我们就会见法,证悟到初果的须陀洹。就会明白,有某一个东西生起是自然的,所有的事情都会必然灭去也是自然的事情,心就会愿意接受这一点。我们首先必须要常常地去看,去看快乐的心生了就灭;变成了不苦不乐的心,不苦不乐的心也暂时地存在也会灭掉,又会变成快乐的心,或者又会变成苦的心;好的心,生了就灭。比如,我们修行,我们的心很宁静、很舒服,忆念到佛陀,心是善的,想来想去,结果想到别的地方去了,这个善的心灭掉了,变成了不善的心。包括心本身也是生灭的,这个心是无常的,如果我们以为心是恒常的,我们就会呵护心,让它快乐、宁静、好,一直呵护它,最后没有谁可以呵护得了。
但是如果我们看到事实了,身体也是被观察的对象,不是我;苦、乐也是被观察的对象,不是我;善、不善,也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不是我;心本身也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它是生灭的,在眼耳鼻舌身意方面生灭,它也不是我。一旦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重复,接下来就会清除我们错误的见解,误以为有我的错误的见解。
那些没有修行的人,就会以为这个身体是我,一旦身体老,就会变成我老;身体病就会变成我病;身体死就是变成我死。或者,他没有看到苦乐不是我,他就会以为怎么样才可以让我有快乐?怎么样我才可以不苦?看到苦乐也是我;或者是看到善、不善也是我;生气的时候是我生气了;贪的时候是我贪;迷失的时候是我迷失;心是善的时候变成我是功德的,我是善的……这个是属于错误的见解。
如果我们看到身,实际上一直在变化、不是我的现象;苦乐不是我;善、不善不是我;心也不是我。一旦看到这样的事实,苦再没有任何地方可以生根了。在身体老的时候,变成身体老,不是我老;身体病,是身体病,不是我们病;身体死,变成身体死,不是我死;身或心有快乐,就仅仅只是有快乐生起;在我们身心生起了苦乐,身心苦,就仅仅是在身心上面生起了苦,再也不是我苦、我乐;善、不善生起,就知道生气生起;这个,再也不是我的心是善的,再也不是我的心是不善的。并不是说我是不善的,我是贪、我嗔、我痴……没有我。不停地去观察,我们就会有一天就会看到没有我,那个时候,就是称之为初果的须陀洹。
初果的须陀洹,他有智慧能够彻见到“我”不存在,生起的五蕴不停地在生灭。我们训练,是为了要能够看到这些。接下来,一旦彻见到五蕴不是我,起先,依然还会有执着。五蕴,是世间的资产,我们暂时借过来用,但是我们很小气,我们从别人那个地方借过来的,我们很小气,不愿意还。但是我们不停地修行,我们就会知道,身心,不是什么好的宝贝。这个身体,充满了苦;这个心,也充满了苦。一旦我们彻见到苦,这个称之为我们知道身体是苦、心是苦、五蕴本身就是苦,一旦我们这么照见,我们就可以放下。因此,什么时候看到苦,心就会放下。起步的阶段我们会看到,身体不是我、苦乐不是我、好坏不是我、心不是我。看到这个,依然还没有放下。就类似于我们知道了,我们是借的别人的东西,但是我们很小气不想还,就依然还会紧抓不放。如果什么时候我们的觉性智慧更加细腻圆满了,我们看到身体并不仅仅不是我,身体还是苦,好好地去看嘛,身体一直是在被苦在逼迫着,有的只是苦的多与少。如果我们能照见到这一点,心就会放下身体。如果我们能看到,心,有的只是苦的多少,不是苦跟乐。比如,我们有快乐,但是如果深一层地看到,依然还掺杂着苦,我们以为有快乐,但是骨子里很深的地方,其实依然还会有苦掺杂着。因此,心有快乐的时候,好好地去体会,我们的心依然还有动摇,心依然在动荡起伏呢。如果好好地去体会,说有快乐,实际上那只是苦比较少的时候。这个身体有的只是苦的多与少;这个心,有的只是苦的多与少。如果能照见到这个程度,心,才能够放下身、才能够放下心。如果能够放下身,就证悟到三果的阿那含,如果能够放下心,就是四果的阿罗汉,再也不会执着什么了。全世界的人,包括自己,世界末日全部一起死了,心都不会动摇,再也不会有任何的悲伤。我们就会自由,我们就会对生老病死完全自由自在。我们就会自由于跟所爱的事物分离;我们就会自由于……跟遇到那些我们不喜欢的那些对象;我们就自由于……跟所有的世间我们都会自由自在。那个,是修行的最高终点。
修行,就是为了可以能够彻底地从世间脱离出来,因为看到世间没有什么,有的只是苦。那个称之为世间的,其实就是我们的身跟心,那也是属于世间的一部分,没有什么,只是苦。如果能这么照见,就可以脱离苦了。苦的终点就是能够放下心。心,要想能够放下,必须要看到事实:这个身、这个心并不是什么好的宝贝,并不是值得紧抓不放的对象,它是纯粹的苦,不停地去观。
起先,还看不到没有关系,要不停地去看,身体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苦乐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好坏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各种各样的心也是被观察的对象,看画面的心也是被观察的对象,去听声音的心也是被观察的对象,去尝味道、去感知身体方面接触的心、去心方面感知的那个心,也全部都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一直在生灭,而且也控制不了。
观心,看到的角度是它控制不了。我们命令让心快乐也不可以、禁止心苦也不可以、命令它好也不行、禁止它坏也不可以,这个称之为我们看到“无我”;至于我们看到身体不是我,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不是我,那也是称之为看到无我;苦乐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不是我,这个也是看到无我;最后看到心,每一种心也是被观察的对象,无法控制、控制不了,也是无我的。如果我们能够命令心,那就可以去命令心只能快乐,可以做得到吗?命令心不可以苦,可以命令得到吗?什么也命令不了,不停地训练去观。
隆波今天讲给大家听的,因为有的人能够明白隆波的讲法。举例,明白的,比如说11号,知道隆波在教什么。听法,有时候听一次听不明白,那就反复地去听。像这个,你明白隆波教的东西能够感觉得到吗?在明白法的时候,心是很亮堂的,心很愉悦、很轻松、很舒服。
听法,要不停地去觉知身、不停地去觉知心,不停地去观。身体动,身体是被观察的对象;苦乐生起,苦乐也是被观察的对象;好坏生起,好坏也是被观察的对象;心本身也是被观察的对象,快乐的心是被观察的对象、苦乐的心也是被观察的对象、好坏的心也是被观察的对象,不停地去观。
起步的阶段,会看到身不是我,最后的阶段会看到,心本身就是苦。什么时候看到身不是我,就会证悟到初果的须陀洹;看到心本身是苦,就可以放下,就会是阿罗汉。
看到了吗?没有谁可以帮得了我们,高僧大德,就算看到了我们的身、看到了我们的心也没有什么好处,看到了吗?我们大家的心是这样、这样子的,大家没有什么收获。但是如果我们自己看到我们自己,我们才会获益。
因此,我们要觉知身,不停地觉知身,觉知心。已经说过了,法,并不在泰国;法,并不在隆波这里;法,就在我们每一个人自己身上。有觉性觉知身、有觉性去觉知心,有的人,会看到身体不是我、心不是我,就照见了这一点,就会是初果的须陀洹。接下来就会看到,这个不是我的这个身体它是什么?它本身就是苦,有的只是苦的多与少,心不再对身体有执着。最后的阶段,就会看到,心本身也不是我。这个,一开始就已经看到了,最后的阶段就会看到,心本身就是苦,有的只是苦的多与少,照见到这样子才能够放下心。
看到说不是我,那个依然没有放下。类似于知道了说,这个是从世间借过来的资产,但是我们还不愿意放手,直到看到说我们借过来的东西并不是什么好的宝贝,才会愿意放。这个身体,是从世间借过来的,它是地水火风,是世间的资产,但是我们不愿意放。初果的须陀洹已经看到了事实——身体不是我,但是依然执着,不愿意还。证悟到三果的阿那含,看到身体本身就是苦。一旦我们知道,身体是苦,就会自己放。因为那是苦的对象,为什么要紧抓不放呢?最后就会看到,心本身就是苦,就会自然放下。没有谁可以命令让心可以放下,没有谁可以命令让心证悟道果,这个心已经训练戒定慧圆满之后,已经彻见,才会生起道果。
起步的阶段会看到,五蕴不是我,这个身、这个心不是我;中间的阶段会看到身体是苦;最后的阶段是看到心是苦。这个,是三个等级的智慧。有四种圣者,初果、二果的圣者,他有初步的智慧,只是说二果的圣者,他的禅定好一些了,心安住了。至于智慧呢,初果跟二果的圣者,只是初阶的智慧,照见到身心不是我;三果的圣者有中级的智慧,看到身体是苦;阿罗汉呢,他有更高阶的智慧,看到心本身就是苦。这是不一样的,初果、二果的圣者看到没有我存在;三果的圣者,看到身体本身是苦;阿罗汉,看到心本身是苦,然后放。如果没有看到苦就不会放。
好,今天讲
法就讲到这,因为时间有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