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参加了一个创业者和投资人群,入门费1万,刚开始几年,运行良好。这里面150人对于每个人都是一个大的增量,每个人都需要展示自己好的一面,也了解每个人,最后一对一勾兑。
150人都要消化下来,需要几年,但几年之后,就迎来一个临界点。大部分人对大部分人都知根知底了,该有的勾兑也搞完了,就没增量了,这个时候群主犯下致命错误,就是懈怠,没有想办法为这个群拉新。
其实当一个群处于良性互动的时候最容易拉新,比较容易激发出成员的动力,真到了这些人对这个群没有需求的时候,激励就难了,大家也都不用装了。从此之后,群进入另外一种状态,涸泽而渔。
群逐渐变成纳投名状的地方。既然不喜欢我的人和我不喜欢的人都已经明确了,我不在乎这些人对我的看法,那现在要跟那些我喜欢的人,我需要的人,关系更紧密,结成同盟,这就是我能从这个群获得的剩下的收益。
如果可以借得罪一些人,来讨好另外一些人,划得来,这个时候摩擦,以至于斗争就开始了。这个时候群主看到苗头,决定把群解散。既然摁不住每个人的私心,那何不到此为止,江湖再见?
但一个长大的生命,已经不受创作者的控制,就像小说家写小说,角色的命运,必须遵照其性格,而不是被小说家独裁。即使群主解散了群,而一个新群同时就成立了,同样还是这些人。这里做一个小结,板子必须打到群主身上,打开了潘多拉盒子,却又关不上。有多少改变世界的行动派,不知道给世界带来多少副作用,或者他们根本不在乎。
由于再没有一个受所有人认可的合法群主,纳投名状更不可阻挡,就是不断挑起那些明知道一定会引起争端的话题,激发对立,从而找到和巩固自己的同盟。比如,把自由主义当成不可辩驳的真理,站在这个立场上,把东方的集体责任斥为“奴性”,给人一种“精神殖民”的压迫感,这必然引起强烈反抗。
关键在于,明知道这是一个一点就爆的话题,也不可能取得共识,但依然会一次一次又一次的起火。人对和睦不关心了,只是要表达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聚集同盟,把群变成西方价值观碾压老同胞的试验田。
这种做法之所以有市场,是三年疫情,全球经济低迷,很多人钱赚少了,于是干柴烈火,形成一股不满的力量。说到底,一个群和一个社会都有类似,没有增量,就有麻烦。孔子都说“先富后教”。大部分问题都可以在增长中被遮盖,一旦内卷,昨天还是同志,今天就变成敌人。
争端连续发生,有人退群,更多人开始沉默,信任和活跃度都降低,大部分人受损了,但纳投名状的人获益了,建立紧密同盟的人获益了,以群为斗争试验田的人获益了。谁都不说,但谁心里都知道。
那么,没有群主的自由自治可行吗?实践证明,这是一种乌托邦。自由自治等于无组织无纪律,大家都涸泽而渔,短期主义。即使在一个小小群里也是这样,总是需要一个家长维持权威,关键时刻必须摁下斗争的苗头。软弱或者理想化的人不适合做世俗的长官,这大概就是“内圣外王”的意思,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要用世俗的手段做世俗的事,要杀伐决断,心慈刀快。
那为什么一个自由自治的群,没有涌现出一个自然领袖出来?理论上这是可行的。就是一个为大局着想的热心人,没有私心,没有“精神殖民”的欲望,拉入新人,输入新的有价值的想法,为所有人提供一种增量,这种增量其实也带着一种体温,体温化解积怨。同时对不断挑起争议的行为也不能退让,不能让氛围跑偏。以妥协求和平,没有和平,以斗争求和平,可能有和平。
可是,为什么没有这样的人?就像一个大企业,创始人退休了,内部却没有涌现出一个完美CEO接班。
现在到了顿悟时刻,这个经历给人战略级的教训,真正的教训是,只要有退路,每一台戏都会完蛋,只有没有退路,一台戏才可能不断重生。
想一想,如果群主的主要收入、主要利益都被绑在这个群上,那他就没有退路,他会干一切需要干的事。如果所有成员都只有这一个群,他们也没有退路,就不得不在这个群奉行长期主义。问题出在所有人都有退路,一个群而已,有你没你无所谓,没人愿意为此付出冷启动所需要的能量,每个人都想搭便车。
有没有退路,是彻底改变一个人行为的最强指标。有没有退路,是战略级,其他都是战术级。在这一点上,华为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例子。
自从华为搞出数据库、操作系统,更重要是5G芯片之后,科技企业就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华为,一类是其他。那华为到底为什么能成,任正非说过一个词,力出一孔。以前我的理解是,这个力当然是各种能力和各种人,这个孔是指利益的整体获得和整体分配,只有所有人利益被统一了,那所有人都会把能力贡献给整体的目标。但今天,我觉得这个理解浅了。
这个力当然包括所有人所有能力,但这个孔,最终极是指没有退路,只有当没有退路,所有的能力才会被发挥起来。没有退路才是胜利之路。有退路,都是有限游戏,大不了撤退,没退路,才是无限游戏,生死相搏。
华为的能力,从一个外行人眼里,我能总结两样大家一看就听得懂的,独一无二的能力。
第一个,“中华有为”这个名字不是谁都起得出来的,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有人为中华之有为而创业。不管同时代的还是后来的名字,比如长虹、联想、海尔、TCL,到步步高、小米、拼多多、淘宝,名字都是越来越世俗化,平民化。今天如果再有企业起一个中华有为这样的名字,恐怕会有人不理解,你好像不够现代。
初心决定一切。想一想,那个能起出这个名字的人,从一开始就有一个信念,一个强大的决心和胸怀。一个44年出生的人,经历那么多的历史,也参过军,年青战友在枪林弹雨中倒下。这样人生经历的人,才会萌发出这样一个名字。这是一个参天大树的种子,心念一闪,震动十方。
任正非的股份不到1%,而且是没有被外部投资或者上市稀释过的。今天的创始人,如果能把60%的股份分给团队,就会被人称赞了不起。经过多次融资和上市,创始人一般还能占10到30%,不是说这样不好,而是衬托出任正非那个1%,独一无二。跟中华有为这样一个名字,是一脉相承的,是决心和胸怀,是“无我”的果子。
第二个能力,08年改革开放40年,表彰100位先锋人物,这对国人来说是莫大的荣誉,但任正非放下了这个荣誉。前提是他有那个胸怀,这是“无我”在发芽,但只有胸怀显然不够,人往往忽视的,是他有这个实力去舍弃,不是说舍就能舍的。这个实力就是不可替代性。其他家的产品,哪一天歇火了,一夜之间市场上就会冒出来代替品。但华为的5G基站、操作系统、芯片,短期内是没有替代品的。
老子讲,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任正非既不在富豪榜上,也不在慈善榜上,也不在百人先锋里,这就是“不知有之”,于无声处听惊雷。这几年被美国打压,所以出来见媒体,说一些话,被大众认识,就是被迫降维了,不得已到了“亲而誉之”这一层。
但有了这些能力,华为就一定成吗?不是。如果按华为自己的想法,这家公司在20年前就不存在了。03年签了协议,要卖给摩托罗拉,当时在海南,任正非也穿上了花衣服,准备庆祝,卖掉之后打算去搞农业,做中国的拖拉机大王。但人算不如天算,摩托罗拉换届,新董事长否决,华为没卖成。
为什么要卖给摩托罗拉,因为那个时候就预计,继续发展下去,最后一定会跟美国人巅峰遭遇,而赢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就不如提前放弃。所以华为想给自己退路,但美国人不给。只有在没有退路之下,所有能力才被集中起来,打到底。那个时候华为就决定,既然最后要跟美国人决赛,那就一定要提前准备好备胎,应对最后的割喉战。
想一想,华为这样有初心、决心、胸怀、实力的种子选手,也曾经自己走上了妥协之路,不敢于胜利,那胜利之路到底由什么铸成呢?
那是美国人第一次没有给退路,后来是第二次,以举国之力,再绑架盟友去封杀,断掉操作系统和芯片,在加拿大扣押孟晚舟。所以逼着华为大大方方把准备了十多年的备胎都拿出来。如果不是被封杀,这些备胎永远是备胎,很难在市场上被验证。感谢美国,因为他没有给你退路。
华为是中国的一个缩影,美国人不给华为退路,背后是不给中国人退路。美国人把孟晚舟扣押起来,用来威慑华为,就好比美国封杀华为,用来威慑中国。中国已经证明了可以既保持独立主权,又能够不断逼近天花板,自立一个科技、金融体系,就是孟晚舟说的“为世界构建第二选择”。有这样潜力的一个国家,即使只做一个千年老二也是不被允许的,就像俄罗斯想加入北约也是不被允许的。要么胜利,要么被打倒打乱,没有中间道路。
没有退路才是胜利之路,这是今天看待社会上各种声音的试金石。看起来是危险,心念一转就成了机遇。看起来是封杀,心念一转就成了跳板。本来是担忧,心念一转就成了决心。
每个国家都有既得利益者,他们自己或者直系亲属,在外国有了绿卡和房产,脚踏两只船,有退路的人,很难跟没有退路的人完全一条心。可以尊重他们,但不能信任他们。希特勒占领完欧洲大陆又进攻英国,丘吉尔号召抵抗到底,但温莎公爵为首的一些贵族还在跟希特勒私下勾兑。罗马共和国受到侵略,派出的军队都是两个人同做首领,一个贵族一个平民,而贵族一般都主张妥协,而平民一般都主张战斗。
在一个局里,谁是没有退路的人,谁就是那个答案,那个希望。谁没有退路,就是占决大多数的在外国没有绿卡和房产的人,他们必须与这块土地共荣辱,同命运。当然,也不是所有既得利益者都脚踏两只船,我认识很多财富自由的创业者,他们的钱没放在国外,儿女也没在国外买房拿绿卡,他们从来没有润的打算,对母亲土地有朴素的感恩。
任正非曾经说,华为就是阿甘精神,华为是一群“傻瓜”做出来的,最痛恨的就是“聪明人”。
聪明人就是,觉得多读了两本书就了不起,喜欢投机,又急于求成,高谈阔论写大文章、提大建议。聪明人有很多选择,一有风吹草动就跑路。华为曾经被这些聪明人搞得很虚弱,他们成群结队偷走技术及商业秘密,出去自立门户,反过来进攻华为,高喊“资本的早期是肮脏的”,好像在干一件光荣的事情。
反过来,阿甘精神就是不计较短期利益,不计较局部得失,不计较个人得失,只是专注于工作本身,就是傻干、傻付出、傻投入,用余承东的话就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样的人像乌龟一样,不管外面风吹浪打,慢慢的爬,爬了几十年,成就了今天的华为。
14亿中国人,奋斗者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