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小树妈妈
来源 | 小树妈妈(ID:tree2050)
最近李佳琦直播间“翻车”的事儿,闹得沸沸扬扬。
起因是有粉丝吐槽了一句79块钱的花西子眉笔贵,李佳琦直接回怼:
“哪里贵了?不要乱说,找找自己原因,工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
网友只是吐槽了眉笔的价格,却被李佳琦人身攻击,话语里充满高傲的嘲讽。
很显然,李佳琦被网友的吐槽激怒了。他当时的情绪敏感到听不得半句质疑。一定要用讽刺的方式“怼回去”,心头被激起的怒气才能缓解。
随着事件的发酵,董宇辉的一段直播视频被网友们挖出来。
他遇到的是跟李佳琦类似的情况,也是有网友吐槽在直播的农产品价格贵,但是董宇辉的回答却被无数人点赞。
董宇辉没有阴阳怪气的怼网友,而是说:“谷贱伤农”。
并且解释:
“对直播间来说,完全可以卖手机,卖其他更高价值的东西,可如果一个晚上卖1000箱苹果,就能解决一个农民家里孩子一年上大学的学费、生活的钱、老人看病的费用。那自然要有人去做这件事。
一个东西如果彻底没有利润,农村就越来越少人种地。勿以善小而不为。”
一段话朴实无华,但是听起来得体又有人情味。
很多人说董宇辉是现象级主播,有知识有文化,开口就不一样。
但是中国其实并不缺少高学历的主播,董宇辉的成功,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更离不开的其实是一种“迟钝”的心态。
他曾讲过自己应试新东方的一段经历:

“面试环节是试讲,我只讲了十分钟,却挨骂了一小时。每轮下来,都有很多人黯然离场,我却一次次熬了下来。
到了最后一次试讲,依然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我彻底崩溃了,真想冲出教室。
可就在我抬眼的一瞬间,看到了墙上俞敏洪的那句话‘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就是那句话,让我停下了脚步,在平复心态后完成了试讲。1400多人中,最终只有2人拿到offer,我就是其中一个。”
谈到这段经历,董宇辉说:“所有的事拼到最后,就是一个心态,看谁最皮实。”
生活中从来不缺聪明的人、从来不缺幸运的人,但走得更远的,永远都是那些不被外界影响,倔强的朝着目标坚持的人。
对孩子来说,生活不会一片坦途,小到一次考试失利、应聘失败、恋爱失意,大到高考落榜、中年失业,他总要面临很多未知的挑战和挫折。
面对“不如意十有八九”的生活,有的孩子遇难事就敏感脆弱、情绪起伏。
有的孩子很在意别人的评价、自尊心超强,听不得别人说半句不好。
这些小脆弱和高敏感,都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我发现另一部分内心强大的孩子,总尽可能降低对外界的敏感度,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如何提升自己、深耕自己上。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也提到过类似的意思,他把这种心态称为“钝感力”,说它跟迟钝不一样,是一种面对困境时的耐力,和积极乐观的态度。
简单来说,拥有钝感力的孩子,对外界的评价、生活的挫折,表现得更淡定从容。
他遇事不会钻牛角尖,拥有一种百毒不侵的抗挫能力,也可以在短暂不快乐后马上调整自己的心态。
那些看似神经大条,心态好的孩子,几乎都拥有钝感力,这会让他的生存力直接进阶一个层次。
关于钝感力,渡边淳一在书中给出了5条明确的标准:
1、迅速忘记不快的事
2、认准目标,哪怕失败了也要继续挑战
3、坦然面对他人评价和流言蜚语
4、对嫉妒、讽刺常怀感恩之心
5、面对表扬,不得寸进尺,不得意忘形
我觉得前三条尤为重要,这也是我努力引导女儿的方向。
01.
过滤掉不好的情绪
拥有钝感力的孩子,对外界的“不友好”,总是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心大”。
他并不会让自己长时间陷入这种不快乐的情绪中,而是通过关注其他事情让这种情绪烟消云散。
正如《钝感力》中所说:钝感力,才是人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有时候,孩子“钝”一点,反而更容易提高幸福感。
之前看过一个社会心理学家TED的演讲,她说:
“对于世界的认识,人们从根本上倾向于负面影响,但我们需要让自己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可以通过不断训练,更积极正面的思考。”
所以,在孩子面对困境时,我们要训练他尽可能不从损失的角度去衡量,而要从获益的角度来思考。
比如让他把“我今天考试好差,感觉很沮丧”的想法换种角度,变成“我发现了知识的盲点。”
如此一来,沮丧的情绪不见了,孩子反而会因找到“漏洞和盲点”有几分窃喜,从而变得自信满满、斗志昂扬。
再有,一个小技巧是“心境调整法”。
当孩子因为一些事情不开心时,让他拿出一张纸,把自己不开心的事情用很小的字写上去,注意一定要写的小。
接着在旁边用很大的字,写上今天或者最近让他很开心或者很感动的事情,注意要大。
基本上当他写完,坏情绪就能减少一半。
02.
有明确目标,即便过程中失败了也要坚持
我们都知道,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坚持的过程,偶尔的跌宕起伏再正常不过了。
大部分孩子不清楚这个道理,总在自己感觉最糟糕的时刻放弃。
而有“钝感力”的孩子不会过分计较得失,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能够以平常心面对学习、工作、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不患得患失,反而有助于目标的达成。
一位网友曾在知乎上分享了自己的考研经历:
“我很少因为努力感到压力很大,更多时候是享受其中,即使结果有好有坏。
考研的时候,我努力复习,却和理想院校失之交臂。
有同学说,你这么努力也没结果,又是何必,但我再遇到要努力的事情,比如为了工作学新方法时,还是会积极投入。
到目前为止,我并没有因为努力取得比同龄人更高的成就,但我觉得没关系。
我享受的是努力的过程,而不是奔着必须取得什么目标去的。
考研时泡图书馆,是因为我喜欢努力复习的状态,工作投入也是觉得挑战自我挺开心的。
相比达到某个目标后的成就感,我更喜欢全身心投入时的愉悦、充实和满足。
Doing everything to the fullest,这也是我对待生活的态度。”
我觉得这个网友的心态好棒。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决定孩子未来的,不是智商,而是坚持。
在人生路上,难度系数最大的不是考试,而是遇到很多糟心的事和挫折。
可作为父母不能帮孩子预知困难,我们能做的就是帮孩子调整面对困难的心态。
正如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
父母不仅要教育孩子读书、写字和计算,还得为孩子未来的成长,打下一个适宜的心理基础。“
想让孩子正确认识失败,就要多强调努力的过程,不要太过在乎结果,我们可以用鼓励代替表扬。
因为鼓励是一种支持和信任,针对的是过程和态度,而表扬通常是针对结果,鼓励更容易帮助孩子形成“钝感力”和成长型思维。
03.
不过分在意别人的评论和看法
渡边淳一在《钝感力》这本书中说:钝感力,就是被斥责也不气馁,能够保持开朗的心情,很快复原,这是一种才能。
一个有钝感力的孩子,当面对流言蜚语,也能坚定内心,从容不迫。
我有个侄子,从小到大成绩平平,也没什么特别拿得出手的特长,在亲戚的孩子里也不算出色。
但他心态特别好,每次亲戚问他的成绩,我表姐不好意思说出,他反倒能够不卑不亢地回答,即使被玩笑两句,也是一笑了之。
有时表姐会恨铁不成钢地数落他两句,他没有自怨自艾,反而宽慰妈妈,“别那么灰心丧气嘛”。
谁也没想到,高考之时,侄子竟超常发挥,考上了一所不错的一本院校。
听表姐说,高考那几日,表弟该吃吃,该睡睡,没事人一样,照他妈妈的话来说就是“心够大”,这才有了考场上的超常表现。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目的颤抖”。
“目的颤抖”也叫做穿针心理,即穿针时,越是集中精神,越不容易将线穿入。
也就是说,当孩子对某件事情过分重视,就会出现紧张焦虑、精神分散、心跳加速等不良反应,从而使他的表现大打折扣。
越在意别人的看法,得失心越重,就越容易出现失误,离目标也会越远。
而“钝感力”强的人清楚自己的能力,不做过多的心理预期,只专注于把当下的事情做好,自然能够获得好的结果。
心大了,人生自然也就宽广了。
足够“钝”的孩子,能够稳稳当当地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常心处之,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写在最后:
世间皆苦,我们要帮孩子练就一番“顿感”的成长心态,把性格塑造得坚韧顽强。
这样的孩子才能真正汲取力量,在困境中面对挫折,无所畏惧、勇敢前行。
“您的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小树妈妈,深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宝爸宝妈,你所关心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微信号:tree2050。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