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摄影 by 辉友Dora」

之前一位互联网大厂的朋友谈到他因为当时的「晋升季」而烦忧,担心自己又一次无法晋升,他在上次答辩评审中没有通过。对于这个朋友的困扰,我做以下阐述。
职级是任何组织都有的机制,没有职级,就无法有足够的秩序感,也无法给入职的新员工定级,定薪酬。对于已经工作一段时间的员工,也无法给对方一个「Social Ladder」—— 社会阶梯。如果没有这样的阶梯,任何组织都很难鼓励自己的员工努力工作,快速成长。中国古代的科举和现在的高考,也是类似的 Social Ladder,这样的成长途径给年轻人以希望。
因此,职级是必要的,而且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但是,在很多公司,尤其规模大起来之后,如果不注意「职级」落地运用的细节,会碰到一些非常具体的困难,比如:
部分员工只为升职工作:这类现象常见于等级清晰的大公司,在这些公司,职级几乎就是一切。你的收入,你在组织内的地位,你在信息链条上的位置都与职级相关。刚入职的新员工还好,有些「老员工」,深谙「职级之道」。「升职」变成了其工作的最大动力。以前不时会听到这样的言论:「这项工作一看难度就不大,无法支撑我升级,我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工作?」直率的员工会当面告诉你这些,但还有更多的人会「隐晦」表达。
一些「会挑活儿」的员工爬得快:有一些紧盯职级的「精明」员工在团队内得到快速升职,因为他深谙游戏规则,总能第一时间挑到好活,而且能做到「刚刚好」,不会多做一点点。一些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反而在升职这件事情上吃了亏,因为没有花太多精力在这件事情上,而且在一些与升职无关的工作细节上花了很多的精力。
会写 PPT、会答辩的人升职快:大公司的晋升关键环节一般是「答辩」,有专业委员会现场投票表决,得多数票者晋升。在答辩这件事情上,会写 PPT,答辩技巧好的人,晋升的通过率要高很多。
员工之间合作困难:答辩委员会特别在意「什么工作是你自己做的?」如果这种问题回答多了,你会不自觉地在日常工作中与同事划地盘,而不是亲密无间地合作。但这样并非真正明确了工作的边界,在具体答辩中经常发现一个问题:一个小组每个人表述的工作都差不多,有很多重叠的部分。更有甚者,也会发现一些人硬是把别人的事情说成是自己做的。
以上仅是「晋升驱动」模式的部分危害表现,仅仅是这些,已经是足够触目惊心了。创立「晋升机制」出于好意,但是在很多大公司,「晋升机制」在日常实践中过多地吸引了员工的注意力,甚至客观上鼓励了一些「唯利是图」的行为。
出于对于「晋升驱动」模式的反思,我对于个人和公司有如下建议:
对于个人,我建议要聚焦于「成长」和「做事」,而不是过于在意「升职」。因为在任何体系里,职级就是一套游戏规则,你的做事风格符合这套游戏规则,则升职快,不符合则升职慢。每个人一定得知道自己能得到什么,代价是什么。但我觉得特别在意做事的公司其实无需那么多职级,比如在Apple、Google,「工程师」本身就是自带光环的,也没有国内那么多层级,每两层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吴军曾经说过,在 Google 这样的公司,一般工程师能升一两级就到头了。所以对于大多数加入互联网大厂的员工而言,能不能做到重要的事情,在公司和社区有多少影响力,能有多少公司股票才是最重要的。
我个人对于「升职」这件事情没那么看重。说这话并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在上一份工作头两三年的时间,也曾经为了升职的事情感到分外困扰,当时的焦虑也与此密切相关:毕竟在 Motorola 工作的六年内晋升了4次,而在上家公司,头两三年看不到清晰的发展机会…当我最终从焦虑中走出来时,我对于升职这件事情也逐渐放下来了,释然了。
后来的结果是:我在上一家公司的七年工作时间内,并未有任何升职,估计这创造了一个最慢纪录(有趣的是,我在 Motorola 期间创造了最快升职的纪录),因为大部分和我同级的人,如果两三年还没有升职,就有可能转投其他公司了。但我因为发现了自己喜欢做的领域,而且在公司内比较受重视,一直有重要的工作做,同时收入也在不断快速增长,所以并没有走,也没有为升职这件事情过分分心。
最终的结果是,我依然坚持自己的行事风格,坚持学习和分享,坚持不唯上,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坚持做我自己。这也为我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赢得了应有的尊重。当我在2018年最终决定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时,有两家顶级的新兴车企给了我机会,都是直接汇报给公司一把手的重要岗位。
每当你在当下的环境内遇到瓶颈时,不妨在更大空间和时间内思考职业发展问题。美团的高级 VP 穆荣均和滴滴的 CTO 张博,在之前的公司,仅是一线初级经理,通过职场选择,选择加入创业公司。几年过去,当年的创业公司成长为互联网大厂,而他们都是挑大梁的角色。他们的发展,并非在一家公司追求「升职」的结果。
对于很多互联网大厂,我建议要减少职级,同时把「激励」与职级做一定的解耦。前面提过,国内的企业职级太多,而且每人几乎每年都有晋升窗口,这就不可避免让员工在工作中更频繁的考虑「职级」,而这些精力本来应该用来关心工作本身的。
大部分公司里,收入水平不仅和职级密切相关,而且「升职」和「加薪」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也紧密耦合。所以,「升职带来加薪」和「要加薪,去升职」变成了大家内心的认知。当「升职加薪」变成一个词时,升职本身就具有了巨大的魔力,成了「驱动力」本身。这造成了在这些公司,很多人把过多的精力花在「升级」这件事情上,因为这个事情烦恼、愤怒、兴奋。
「升职」本身不应该成为驱动力,甚至「加薪」也不应该成为主要驱动力。企业当然应该为表现好的员工升职和加薪,这是他们应得的。但怎样才能让「升职」和「加薪」变成一种真正的事后认可,而不是驱动力本身呢?
这就要回答一件事情,现代的企业应该拥抱哪种「驱动力」?对此平克在他的畅销书《驱动力》中做出了明确的解释:在驱动力1.0时代,类似避险、寻求饮食之类的「生物冲动」是主要的驱动力;在驱动力2.0时代,胡萝卜加大棒,即奖励与惩罚成为驱动力,这建立在「工作本身没意义」的基础上。而在驱动力3.0时代,自主、专精和超越自身的渴望成为驱动力的三大要素,这建立在「某些工作很有趣,很有挑战性,需要大量探索工作」的基础上。
这意味着当我们面对一件真正有挑战性的事情时,我们驱动员工的核心做法应该是「充分信任他,放手让他去干,并给他提供充足的资源」,并且引导他在职业技能上臻于郅治,激发他不断超越自身,达到新高度的渴望。简而言之:当我们希望他能完成一件重要的挑战时,要给他充分赋能,而不是许以升职加薪。
当他能真正完成挑战,超越自身时,公司要给他的,甚至是超越预期的回报。这才是正确的方式。
一言以蔽之,相比于「升职」,「承担重要职责」才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工作目标和驱动力,这一点应该成为员工与公司的共识。

今天分享的知识星球语音是「职业动机」,作为本文的补充。
如果我们想在一份工作中获得最大的成长、价值感与满足感,要首先来探究我们的「职业动机」。大多数职场人都会遇到诸如此类的困难:升职加薪受阻、职业空间有限、不适应职场氛围等等。我认为出现此类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很多人缺乏职业动机——除了正常谋生,并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何而工作。今天的这篇语音,我会向大家来阐述「职业动机是什么,为何重要?」「如何发现以及增强职业动机」等问题。
这篇语音属于系列语音「职业之道」。这两年我在大量面试、招聘以及扩招团队,我在观察不同背景的候选人时,也反思回顾了自己过去20年职业生涯,录制了这个系列语音。如果你在职场发展上有遇到瓶颈,强烈推荐你听听这个系列语音,相信你会受到启发。
收听方法:扫描下方二维码。

(辉友听完语音的反馈)

点击「阅读原文」
加入辉哥的知识星球
跟辉哥以及14000+辉友一起
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
(请续费会员也点击「阅读原文」完成续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