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摄影 by 辉友婴宁」

现在好像又到了很多人找工作的时候,我谈谈自己对于择业的一些想法。这里分享三个法则。
第一法则:选公司时优先选团队,与谁一起工作是价值锚点。
我们公司在频繁面试新人,有校招生也有社招生。我会问大家,你在工作中最在意什么事情?大家会列出很多东西,比如赛道、公司,Title 、薪资、级别工作、地点等等。相比于这些东西,我觉得与谁一起工作可能是一个工作岗位真正的价值锚点。我回想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曾与很多朋友讨论,发现与你协作最紧密的三五个人定义了你的成长速度。这三五个人可能是你的上级,也可能是你的下级,也可能是你的同级协作者,当然,影响最大的一般是上级。这些影响最终直接反映在你个人的成长速度上。
分享几个印象比较深的上级。
第一个是饶宏。他当年在摩托罗拉中国负责手机软件,与其后成为小米联合创始人周光平地位和影响力相当。我在职业第一个阶段的成长主要来自于他的认可。在摩托罗拉六年,创业公司两年,八年时间的共事,足见相互之间的信任。而且我对于管理的最初认知来源于他,他总是强调「用人就是用人之长,不要老盯着他的短处」,这句话到现在还深刻的影响着我。他是我职业生涯第一阶段的贵人。
第二人是百度的上级李明远。他给了我很多空间,放手让我做自己擅长和想做的事情,让我对自己「布道师」的身份进一步确认。他也给了我很多机会,包括「出去走走」的机会,那段时间,经常出国参会、拜访,涨了很多见识。
第三个人是陆奇。我与陆奇共事的时间比较短,大概不到一年时间。但我从他身上看到了一种平凡的伟大和伟大的平凡。真正跟陆奇工作之前,听到各种消息、传闻和故事。但跟他一起工作之后,你会发现他身上有一种你可以去学习、模仿,变成自己能力的素质。这种素质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通过高远的志向加超乎寻常的自律,实现人生的超越。
当时我们在做阿波罗项目,他一般早晨 6 点多从住所出发,7 点之前到公司,7点-8点做全天的规划,8点准时开 15 分钟日站会。开始我们觉得老板开「日站会」可能就是走过场,但他会一分钟不差地出现在办公室,而且 15 分钟时间一到一定会停止。他要求我们每个人按照最高标准去努力,也会给我们介绍他自己在过去学到的工作方法。每一次跟他开会都像上一堂mini-MBA 课。从他身上,我真正能感受到一种你可以触摸、可以模仿、可以学习的伟大(相关记录在「Qi 迹」一文中有记录)。
第四个人是李想,我现在的老板。他在不断地追求更远大的目标,同时又是一个快速学习者,他主要通过费曼学习法和不断迭代系统,打造实践闭环,实现快速学习和成长。他个人能吸引到很多性格各异,能力出众的人跟他一起共事,共同成长。在他身上我学到很多东西,也逐渐从一个思考者和布道者,变成变革的推动者。
我今天的认知和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到上述三家公司,四个人的影响。因此我对年轻朋友的择业建议是:选公司,更要在意你与谁共事。查理·芒格人生的三个基本原则之一是:别为你不尊敬和钦佩的人工作。这句话换个角度就是:只为你尊敬和钦佩的人工作。
具体而言,我们一定要选择自己向往的工作环境,其核心特点是团队成员很优秀,领头人能力比自己高两到三档。如果能争取到去这样环境工作的机会,对自己的快速成长非常重要。如果大家在几个offer之间犹豫不决,那么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帮你做选择:即挑团队,如果跟你共事的人都是能力比较突出、比较佩服的人,那么值得你去这家公司、这个团队工作。
我们之前碰到一个候选人,候选人拿到好几个 offer ,我们给他 offer 工资最低,但他后来还是愿意来我们这里工作。核心原因是他聊完一圈之后发现我们这个团队是他最喜欢、最向往的。
我们在招人时也非常挑剔,希望选择那些最适合我们的优秀人才加入。这些人一旦融入,会对外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未来会吸引更多优秀的人加入。因为A级人才只希望有同样优秀,甚至更优秀的人才加入与之共事。而B级人才会选择比自己更差的人因为这样才有安全感。如果坚持只招募A级人才,这样持续下去,团队会进入正向循环,正向生长的轨道。
第二,着眼长期(一般是7-10年)回答三个最重要的职业问题。
前段时间有一个朋友,以前一直做媒体工作,做得很出色。他正好遇到了自己 30 岁的档口,因为很多媒体人在 30 岁左右会面临职业和赛道的选择,有些人会选择去甲方做公关或者市场,有些人会继续做媒体。做媒体会碰到一个问题,整个媒体行业的收入并不高,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煎熬,这与媒体的商业模式相关。他那天问了我很多问题,但是我最终的建议就一条,思考最多三个对于十年后的自己至关重要的问题,把这些问题写下来,然后在未来的一年持续思考它们,直到获得答案。
为什么要思考长期问题?因为大家都很聪明,遇到风口都会拥上去做同一件事情。无论你多聪明多努力,只要有一堆人都去做同样一件事情,你在里面会越来越吃力,越来越丧失竞争能力,这就是内卷的本质原因之一。
关于这一点,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曾说过:
如果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把眼光放在未来三年,和你同台竞争的人很多。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在未来7年,那么可以与你竞争的就很少了。因为很少有公司愿意做那么长远的打算。
因为坚持长期主义思考,所以亚马逊的团队从第一天开始就赢在了起跑线上。
这给我的启发是,如果你盯着眼前就只能陷入内卷,但凡通过一时努力可以获得的东西,都不可避免会陷入内卷的境地。只有经过七年甚至十年以上持续努力才能获得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超越内卷。
所以大家在择业的时候,一定要问自己对于工作本身有没有哪些关键的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要瞄准十年之后的职业成功。这些问题不需要太多,最多三条。
第三个法则,把这个工作当成自己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份工作去选择和对待。
我发现很多年轻人在选工作的时候,使用跳板逻辑,即他去一家公司的目的,是几年后向下一家公司跳槽。这种逻辑看似是无可厚非,但这种逻辑一旦形成习惯,会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他的每次选择都可能变成一个短暂的抉择,他进入这家公司的目的就是为了跳到另外一家公司去。
其实有另外一种方式更值得考虑:无论你现在是在找人生中第一份工作,还是在找人生中第 N 份工作,更好的法则是把这份工作当自己人生最后一份工作去选择和对待,这样最后做出的选择可能会完全不一样。大部分人都在想一件事情——如何通过这份工作跳槽到更好的工作,极少有人把它当做人生最后一份工作。这件事情就跟买股票一样,绝大部分人buy to sell ——买入是为了卖出,极少数人是 buy to hold——买入是为了持有。前者玩的是一种零和游戏,后者在创造长期的价值并能分享长期价值,差别很大。很多人在好不容易加入一家好公司后,却在中途因为琐事,匆忙下船,这是很大的遗憾。
大家可以尝试,在择业的时候使用投资的观点,用终极思维思考 —— 能不能就瞄准人生最后一份工作去选,选一个有伟大志向、能长期发展的公司,自己能长期坚持,最终收获成长的硕果。
以上三点就是我希望让大家在择业时候去思考的法则,其实也是我自己的择业法则,我把它命名为择业的极佳法则。那为什么是极佳不是最佳呢?因为我觉得最佳代表了静态思维,而极佳则代表了一种成长思维。

今天分享的知识星球语音是「职业长久之道」。
在我进行的上百次面试中,我发现很多35+的求职者缺少自我刷新的习惯,这会大大限制一个人在职业上的长期发展。今天的语音分享了职场人如何围绕优势、打造飞轮,持续刷新自己。
希望大家听完之后,可以理性地面对自己所遭遇的瓶颈,学会刷新自己,打造自己的职业成长飞轮,从容应对所谓(可能会到来的)「中年职业危机」。
收听方法:扫描下方二维码。

(辉友听完语音的反馈)

点击「阅读原文」
加入辉哥的知识星球
跟辉哥以及14000+辉友一起
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
(请续费会员也点击「阅读原文」完成续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