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不管在广告中,还是在厨房里,金龙鱼的存在感都很强。在中国的食用油市场上,金龙鱼占据了约 40% 的份额,比第二名中粮和第三名鲁花加起来的份额还要多。它还是 A 股市场上营收规模最大的食品企业,一度被投资者戏称为「油中茅台」。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金龙鱼是一家外资企业,它的背后是马来西亚豪门郭氏家族。郭氏家族掌门人郭鹤年上世纪 50 年代开始开始经营米、面、糖等业务,逐渐成为「亚洲糖王」。在郭氏家族 开拓中国市场时,中国还处在散装打油的年代。经过 30 多年发展,金龙鱼在中国已拥有 60 多个生产基地,产业涉及食用油精炼、大米、面粉、专用油脂等,并拥有一张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
但金龙鱼近两年的业绩却持续下滑,日子并不太好过。近期发布的财报显示,金龙鱼今年上半年近 1200 亿元的营收中,净利润不到 10 亿,和去年同期相比直接腰斩,另外毛利率只有 4.15%,净利率更是不到 0.7%,都创下新低。财报发布后,金龙鱼的股价直接跌停,也是上市以来的最低点。
营收规模如此之大的粮油巨头,为什么这么难赚钱?
▲本文整理自播客「声动早咖啡」节目。更完整内容,请收听本期节目。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控制物价水平,我国会监测不少商品的价格,其中关乎民生的食品类别是重点监测对象。
尽管不像糖和盐一样被严格管控,但作为高度刚需的产品,食用油的价格也受到一定限制,涨价空间有限。比如在 2010 年,国家发改委就向金龙鱼母公司和中粮集团等企业提出,上调食用油价格需向发改委提出申请。
食用油市场的集中度很高,最大 3 家企业占据的的市场份额超过六成;相比之下,酱油前三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加起来只有约 20% 。市场集中度高意味着更有可能形成垄断,因而食用油的价格也会更受关注。
● 图源:Unsplash
由于很难涨价,金龙鱼只能通过降低成本保持利润。金龙鱼没有自己的种植基地,原材料依靠采购。食用油的主要原材料之一是大豆,而大豆易受天气、自然灾害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产量不稳定,价格波动幅度大。
为了抵御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很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企业会通过套期保值抵御风险,在买进实际货物的同时,买入同等数量的期货合约对冲风险。比如星巴克会购买咖啡豆期货;可口可乐公司会购买糖等商品的期货;麦当劳则通过购买大豆和玉米期货来对冲鸡肉价格的波动,市场上虽然没有鸡肉期货,但大豆和玉米作为鸡饲料的来源,其价格与鸡肉价格高度相关。
不过套期保值策略并非总是有效。期货是比较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操作起来难度大,需要一定的技巧。曾经就有投资者质问金龙鱼的期货为什么经常亏损。今年上半年,金龙鱼购买原材料时,大豆价格已处在高位,此时就算套期保值,也无法扭转成本已经飙升的实事。根据财报数据,如果剔除金龙鱼在期货市场上的收益,其净利润只会更低。
另外,金龙鱼的原材料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重近九成,而同样以大豆为原材料的海天,这一比例只有五成左右。可见金龙鱼的利润受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更大。
金龙鱼曾表示,如果一个行业利润率高,会吸引更多竞争者加入,也就是说,「量大利薄」是金龙鱼的护城河。但低利润也一直是硬伤,金龙鱼近两年的毛利率都不到 10%,净利率仅约 3%。所以金龙鱼也在寻找能拔高利润的增长曲线。
首先是食用油的高端化。金龙鱼旗下还有欧丽薇兰、胡姬花等高端品牌,但国内食用油市场整体销量增长已经放缓,且平价的金龙鱼品牌依旧是消费主流,高端化的效果微乎其微。
此外,金龙鱼还尝试开发酱油、醋等毛利率更高的调味品业务,但海天味业早已牢牢把握住 B 端调味市场,金龙鱼难以形成威胁。
● 图源:Unsplash
金龙鱼的最新动向是进入预制菜和中央厨房领域。不过,预制菜和米面油业务的相通性并不高,对金龙鱼来说几乎是全新的领域,而且当前众多公司已经布局预制菜赛道,未来竞争激烈,金龙鱼在供应链、冷链物流等方面要面临的考验都不小。

有分析认为,金龙鱼过去在低毛利产品上的经营思路,很难直接复制到高毛利产品上。对于长期依靠低毛利业务的金龙鱼来说,庞大的营收规模也意味着巨大的惯性。在此情况下要调转方向,找到新的增长曲线并不容易。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