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 8 月举行的小米新品发布会上,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雷军正式宣布小米科技战略升级,他讲述了小米的科技观,以及小米的科技未来。
在不同用户眼中,小米有着互联网公司、消费电子公司、智能制造公司、新零售公司等多重身份,但在小米集团副总裁兼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屈恒看来,小米始终是一家科技公司。作为集团创始成员,屈恒见证了小米 13 年的发展,也亲历了小米在科技上的蜕变。
▲本文内容整理自播客「商业 WHY酱」节目。想了解更多,欢迎收听本期节目。
「我们的初心没有变」
商业WHY酱:去年整个手机行业都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销量下滑,利润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小米的研发费用上涨,表示自己要做高端,做科技,感觉小米的决心是很大的。
屈恒:在我看来,我们的初心其实一直没有变。小米创立的时候,智能手机还卖得很贵,我们就提出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乐趣。
小米早年最引以为傲的是模式的创新和产品的创新。那时还是智能手机的开荒期,手机上的功能比较少,我们很容易想到一些别人没做过的事。现在,手机行业已经非常「卷」了,想通过模式创新或一些小的创新点来成为行业领导者是非常困难的,而如果不能持续做出让大家惊艳的产品,大家会觉得小米变得不酷了。
几年前,我们开始布局对人类文明有长期价值的技术领域,并且持续长期投入,目的就是希望这些研究能够转化为某一项具体技术,在某个产品上落地,重新让用户觉得我们是一家很酷的公司,我们在做很酷的产品,以及我们能真正的把这些科技成果带给大家。
▲8 月 14 日,小米新品发布会现场。|图源:小
商业WHY酱:
你今年年初接手小米集团技术委员会(下称技术委)的工作,这个委员会与集团其他部门是如何分工的?

屈恒我们专注于底层技术和通用技术,比如如果要从头训练一个基座大模型,这肯定是我们来负责,但基于这个基座,未来其功能是要微调成 GPT 还是其他方向,就由业务部门来负责。
另外我们也承担技术推广的职责。我们经常把各个业务部门的产品经理召集起来,讲一讲最新的技术,业界的突破,以及我们自身能力发展到了什么阶段,我们的技术有什么用处,希望他们做产品规划的时候,能把我们研发的技术考虑进去。
商业WHY酱:在小米明确提出科技战略升级后,你感受到公司内部发生了哪些改变?
屈恒:我觉得最大的改变就是大家对整个研发体系的理解更深了,同时期待也更高了。
比如早年我负责生态链的时候,我们更关注的还是产品创意本身,包括如何跟合作伙伴做产业的融合,如何把产品、产业做得更好。最近生态链部门也做了重组,大的思路就是如何加强研发体系,在一些仅靠合作伙伴很难做到极致或小米能够更多赋能的领域加大研发投入。
扫地机就是一个例子。原先扫地机基本都是生态链公司帮我们做,现在我们发现集团 AI 的能力、机器人的能力,对扫地机的加持是特别大的。但直接由技术委赋能,或直接让机器人实验室去帮助生态链公司,也很困难,所以生态链部门自身要对一些重点品类加强研发。
从管理层的角度看,现在大家不只重视产品规划,也会考虑技术规划,否则仅依靠技术委去牵引大家做这些规划,是非常困难的。
「从用户出发去思考技术」
商业WHY酱2019 年,小米提出手机高端化。加大科技投入如何帮助小米手机高端化的实现呢?
屈恒:小米最早的用户是发烧友,对新技术极度追求,并且容忍度极高,只要产品够酷,他们可以接受产品有 bug,并且会自己解决。后来小米的用户扩大到大众群体,普通用户没有解决 bug 的专业知识,对产品的要求比发烧友高。而高端用户既有发烧友的属性,追求产品与众不同的亮点,又有一些大众用户的挑剔,是最难被满足的群体。
所以当我们转向高端用户的时候,对整个研发体系的要求也更高了。我们首先要明确高端用户到底需要什么,同时把这些需求量化,再融合进研发体系。现在我们在各研发领域的投入都比原来大很多。
同时,高端用户也不再满足于手机现有的一些功能,一定要出大招才能让他们兴奋,而要出大招就需要对未来科技有一定判断,还需要长期投入,如此研发出来的成果才足够惊艳,也是别人很难快速学去的,让我们可以保持很长的领先期。
商业WHY酱雷总提出要做更酷的产品,你有一些相应的方法论应用在技术委的工作上吗?
屈恒:我管理的研发体系更偏后端,更多的是给研发体系带去一些用户视角。
做技术规划最怕只专注很酷的技术,而跟实际业务脱节。假设我们今天要做一个大模型,最酷的就是去「卷」参数,把参数的规模做到千亿、万亿。但回过头来,我们要想想用户要的是什么,这项技术能给用户带来什么体验。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大模型的方向是轻量化。我们端侧的大模型其实都不大,很多人觉得不够酷,但这需要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大模型的机制是,你给它的信息越多,它的反馈越好,而很多信息,比如聊天记录、机密的会议纪要等是用户的隐私,如果要上传至云端大模型,很多人会觉得没有保障,进而拒绝使用。我们的端侧模型部署在用户手机上,在本地运算,可以避免用户的隐私上传至网络。
这就是从用户的需求出发考虑问题,这也会进一步督促我们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原来我们的技术人员更多考虑的是追求参数,发表论文,现在大家更多考虑的是某项技术可以在什么地方落地,是不是让用户觉得产品更好用了。
「是长期投入的结果」
商业WHY酱雷总对技术委的要求是要有前瞻性,你觉得小米接下来应该下注哪些方向?
屈恒:我们在汽车领域的投入是巨大的,在 AI 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我们刚刚发布了端侧大模型。虽然我们今年4月才组建了单独的大模型团队,但之所以能这么快出成果,是因为我们 2016 年就成立了 AI 团队。AI 是我们一直坚定投入的方向,现在我们集团的 AI 算法工程师已经超过 3000 人。因为有了长期投入,我们今天才能快速跟上。
8 月 14 日,小米新品发布会现场。|图源:小
商业WHY酱你觉得 AI 技术继续发展,未来还可以和小米的业务有哪些结合?
屈恒:我们公司的几大业务对 AI 要求都极高,包括手机的拍摄功能,汽车的自动驾驶功能,以及语音助手小爱。目前,小爱还停留在语言交流阶段,能做的事很有限,比如开个灯、关个灯。如果我们能给小爱装上机械臂,装上腿,那它能做的事就非常多了。
其实我们布局机器人业务也有很长时间了,今天无论是我们的「铁蛋」二代仿生四足机器人,还是「铁大」人形机器人,都是我们长期投入的结果。我们的第一代仿生四足机器人,没事就在那里跺脚。为什么跺脚?因为它维持平衡有难度,需要通过动态不断调整,而今天它不但可以一直站着,站得很稳,还可以滑滑板。这背后,是我们从算法到电机等硬件的全面提升。
▲小米仿生四足机器人|图源:小米
商业WHY酱:你们几年前怎么会想到要做机器人?
屈恒:当时雷总觉得机器人一定会成为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希望我们能在机器人领域有一些投入。我们做了一圈调研,发现做机器人的企业挺多,但几乎没有一家在做家用机器人。大家的产品集中在工业机器人和商业机器人上,前者以机械臂为主,不太需要移动;后者多用于酒店,用的是圆盘式的移动装置,这两种方式都不适合家用。
在考虑家用机器人的时候,我们认为四足机器人是相对比较成熟的形态,越障能力能够满足家用,同时我们也认为未来机器人一定是腿越少越好,所以也同时布局了双足的人形机器人。
我们刚开始做机器人时,也没有特别明确的方向,技术也不太成熟。我们之前做过一个内部测试的机器人,四足加上机械臂,但我们觉得不太优雅,而且它也有一些问题。所以未来我们应该会在人形机器人上有更大投入。我们是通过一步步摸索,解决了很多技术问题,才逐渐找到方向,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长期投入。
当然,离机器人真正进入家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坚信这一定是未来的方向。
也是基于这些对未来的思考,小米进行了科技战略升级,正如雷总在发布会上所说:我们只有着眼长期价值,坚持长期投入,才能构建核心竞争力和护城河,才能真正成为一家伟大的科技企业。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