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预告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观看直播↓
点上方音频即可收听主播文心朗读音频
音乐:Christopher Bear-Across The Ocean
歌曲:声音碎片乐队-电子荒野

作者|凌想
来源|凌想亲子心理(ID:lingxiang127)
经常有家长和我抱怨孩子沉溺游戏。
每天回到家,敷衍完功课,就打游戏到深夜。你强制他睡觉,他就半夜起来摸黑玩。
有的孩子越到重要考试,玩得越起劲。家长看在眼里,那火气是蹭蹭地往上蹿,为此摔过手机、拔过网线,各种剑拔弩张,但收效甚微。
这还算好的。还有的孩子休学在家,天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玩手机,玩得昼夜颠倒,六亲不认。家长干着急又不敢发作,担心孩子有什么过激反应。
孩子喜欢玩游戏,这很正常,但如果玩得无法自控,沉溺其中,就有了成瘾的性质。
孩子游戏成瘾,原因是多方面的,今天只聊聊其中一个比较隐秘的原因:
孩子沉溺游戏,很可能是他缺乏自我安抚、调节情绪的能力。在内在的心理结构上,这一块发育不良。
因为,当一个人感到压力、遇到挫折或者心情抑郁的时候,他的内心是空落落的,是孤立无援的,是虚弱的。‍‍
这种糟糕的感觉是非常不耐受的,就会下意识地寻找一些事物来填补内心,寻求慰藉,比如游戏、食物、烟酒。
也就是说,当我们内在自我安抚的能力不足,过于依赖外界的事物填补内心,就容易出现成瘾行为,比如沉溺游戏,酗酒、暴饮暴食等。
为什么有些人会缺少自我安抚的能力呢?
还是要追溯到一个人的小时候。
当孩子还是小婴儿时,是非常需要父母无微不至的照料的。饿了尿了无聊了,哇哇一哭,妈妈就会来安抚宝宝。
一次次的及时回应,一次次的安抚满足,时间长了,孩子内心就有了安全感的底色,他知道这个世界是安全的,自己的需求是会被满足的。
同时,他也会内化妈妈这个照顾者、安抚者的角色,发展出自我安抚的能力。这样,即便妈妈有时不能及时给到回应,孩子也会尝试自我调节、自我照料。
比如,孩子想让妈妈讲绘本,但妈妈正在忙,没时间讲,孩子虽然有些失望,但他会试着自己看绘本,自己给自己讲故事。
就这样,孩子自我安抚的能力就一点点发展出来了。
然而,如果父母没有给到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照顾——‍
比如父母缺席,很少陪伴孩子;
或者父母自己是抑郁的,无力照顾孩子,
或者比较情绪化,给不到稳定的回应;
或者忽视、漠视孩子的需求,甚至是打压、否定、指责,孩子就无法内化父母的安抚,也就没办法形成自我安抚的能力。
也就是说,孩子没有学习的榜样,他就不知道该怎么应对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强烈的、负面的情绪。
他的内心中缺少一个稳定的、温暖的客体,他很容易张皇失措、脆弱沮丧。
如果留意观察,你可能会发现,有的孩子情绪比较稳定。
比如计划一家人去游乐场,但临时计划有变,不能去了,大人和孩子讲明情况,孩子虽然有些失望,但也不会闹情绪。
而有些孩子,遇到事情就很容易失控。
你说计划有变,咱们去不了游乐场了,他就不干了,各种撒泼打滚:“不行,我就要去!说什么也要去!”经常把家长搞得焦头烂额。
这种情况,看起来是孩子胡搅蛮缠不讲理,但深层的原因,很可能是孩子没办法处理自己的失望情绪,不能自我安抚——在他看来,只有让事情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才能够平息他的失望。
当一个人内在能力弱,就会更加依赖外界的平稳,希望事事如意。一旦外界有波动、有不如意,内在就会被冲击得七零八落,无所依靠。
小时候可以撒泼打滚,让父母满足自己,但随着年龄增长,他接触到其他人,就无法要求别人满足自己了。
这时候,很可能会下意识地退缩——退缩到内心更深处,退回到家里,不再上学;或者逃避,逃避到风平浪静的地方。
比如游戏。
一方面,游戏成了孩子的藏身之所,借以逃避内心的焦虑、沮丧和挫败、无意义等等负面情绪——一打起游戏来,那些不开心的事就全都抛之脑后了。
另一方面,孩子通过游戏找到了良好的感觉,体验到自己的存在感、创造力和成就感。
孩子通过游戏,安抚了自己的内心,让自己有所倚靠。
游戏成了孩子的自救行为。
只是,这个方法是饮鸩止渴。
因为,一旦从游戏中退出来,回到现实生活中,所有的问题、所有的情绪又会扑面而来。怎么办?只能又逃到游戏里。
这时,家长看到的就是这孩子沉迷游戏,一天到晚打游戏,越到关键时刻越打得起劲,只有在玩游戏的时候才心情好……
了解了沉溺游戏的深层原因,我们该怎么做呢?
如果你的孩子还小,那就从现在做起,尽量做一个稳定、温暖、愿意看见孩子的父母。
让孩子从你身上学习到自我安抚的能力、调节情绪的能力——这是你给到他的传家宝,是他应对风浪挫折的底层能力。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大一些了,那么,请认识到,孩子沉溺游戏,绝不仅仅是手机问题,绝不仅仅是在行为层面进行矫正,那样只会鸡飞狗跳,一地鸡毛。
而是要深入到关系层面,重新审视你和孩子的关系,你们的家庭氛围。
去看一看,孩子内心中的父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是否内化了一个稳定的、有依托的客体形象。
再讲得深一点。
解决孩子沉迷手机的问题,以及各种养育问题,有两个底层逻辑:
1. 问题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孩子的解决办法,是孩子和家长共同的成长契机。
2. 我们不能仅仅聚焦于表面的问题,而是要通过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底层能力,比如自我安抚的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等等。
当我们心中有了这两个认知,我们的认知格局就会打开,心态就会更稳,也能更智慧、更灵活地应对各种问题。
而这也是一个分水岭,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是越养越省心,还是越养越糟心。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
懂点积极心理学的父母,不仅自己活得更幸福快乐,而且教出来的孩子,抗挫折能力也会更强,更加豁达和优秀
如何培养一个高自尊高自信的孩子?
推荐清华心理系主任彭凯平:《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课程》。
课程大纲↓
你不必上清华
也可以收获清华教授带来的
心理学专业课程
《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培养积极自信的孩子》
原价198元
限时钜惠129
限时秒杀仅限3天!
不到一顿快餐的钱
   那些困扰你许久的育儿问题

或许在这里你就能找到答案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订阅课程↓↓↓
(广告)
作者介绍
凌想:橙子妈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青年文摘》特邀心理成长导师,专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帮助千万父母构建更好的亲子关系,著有《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
主播介绍
文心,来自内蒙的姑娘,喜欢播音朗读,希望通过声音向您传达育儿经验,帮助您成为更优秀的父母。公众号:曼读时光。个人微信:nzm258079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