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可持续聊天室
各大播客平台,搜索“Origin研究所”或
“陈一佳”,即刻收听👂
第19期
围绕“双碳”目标,
从清洁能源到碳汇交易,
全社会正在自上而下地推进一场
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除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的绿色出行,
减少资源浪费之外,
各地各行业也都在为各自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而做着积极地努力。
到底有哪些措施?又执行的怎么样了?
今天可持续聊天室邀请到资深业内人士SAP大中华区的业务技术平台卓越中心总监金江来分享他的观察和体会。
关于嘉宾
金江
SAP大中华区,客户咨询团队业务技术云平台卓越中心总监
本期探讨问题
直面3060
数据双碳“移民中国”?
实行双碳,这些地区最快!
碳交易市场吗,企业面临挑战?
数据双碳落地中国,水土不服?
3060三周年,各地执行怎么样?
双碳目标成功的关键
3060目标对于我们中国,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来说是个非常大的政策,我想很多的听众和我一样都非常的好奇,3060这么一个很宏大的一个计划,其实距离我们的时间已经不远了,距离2030年其实只有7年时间,到底中国政府也好,企业也好,这件事执行的怎么样,这件事情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到底应该怎么去完成,达到这个目标,因为我们看到一些碳排放的数据其实还是在增加的,到底怎么能实现?

所以今天我们就请来了来自于SAP大中华区,客户咨询团队业务技术云平台卓越中心总监金江总,他是专门负责可持续发展ESG这方面工作的,来和他聊一聊,听一听他的经验的分享。
中国企业直面3060,
为什么做出了这些不同反应?
金江总,您好,我很想知道,中国提出3060这个概念以后,你们当时去接触的企业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当时是一个什么状态,对这件事情是一个什么样的认知?
好的,这是我个人一些观察。首先第一个从国家中央政府层面,其实是非常有责任的去承担了一部分作为地球的使命。同时3060的目标对于中国来说,其实明显是有一些压力以及一些Unfair的地方。中国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它的整个经济形态,包括经济总量仍旧是在高速的往上走的过程之中,在这个道路上面又面临着3060碳排放的压力,对于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动能,它势必会形成一定的遏制效应。
因此如何在又要保证我们的气候和社会责任,又要保证整个经济总量平稳有序的往前发展,在这里面做出一定的平衡,找到一些好的办法;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机构都行之有效的提出一些做法行动,这就是非常重要了。那么我们会看到在企业这个领域里面,我们以某一个行业的企业为例,一般来说它的龙头企业势必会建立一个龙头效应。
所以我们看可以看到很多行业的龙头企业,它会首先有ESG的信息披露,有碳资产管理系统的建设,有每一年向国家去申报,你是否进行了碳核查,有没有一些碳中和的进展等等,这是龙头企业。
那么对于这个行业里面的腰部企业来说,我们会看到他们正在向龙头企业学习,去研究在我们企业内部怎么样去把我们的碳资产管理好以后,也应用相应的经过验证的一些手段。比方说节能减排的手段,换设备改原材料优化我们的工艺,去把它的碳排能够减下来。也包括引入一定的脱碳的一些技术工艺设备等等。
那么对于这行业的中小企业来说,他们会更加面临压力。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在高速发展之中,他们其实更多的精力会看如何去把企业的经营的成本,把企业经营的一个永续就可延续性能够稳定下来。
我们国家其实早在10年前就已经对10个关键行业,像发电、钢铁、化工、电解铝、水泥,还有炼一些金属元素、炼煤,包括民航也是,这些关键行业里面就已经先行的去拿出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办法,先要把它的账要算清楚。
那么对于其他一些机构,在这个环节里面,比方说一些立法机构,比方说一些相关的这种认证机构,包括像我们现在所做的这种数字化数据双碳这种服务类型的机构,其实我们都会按照这个时间线有条不紊的去帮助企业,帮助政府去推进双碳的一个目标。
我们国家其实早在10年前就已经在10个关键行业里面就先行的拿出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办法,先要把它的账要算清楚。
数据双碳从欧洲来到中国,
首要面对哪些差异?
我们都知道,SAP之前在欧洲其实已经开始做了这样的一些服务,当时在欧洲是开发过、应用过哪些产品?做过哪些落地?
我们来举个例子,以德国为例,德国大家都知道它的最佳的工业行业汽车行业,那么在德国汽车行业的一些巨头,包括像戴姆勒宝马大众,包括像跟汽车整机厂相关的这些零部件厂商,他们都已经开始形成一个用数字化方式去进行产业链协同的一个联盟。
这个联盟里面它是利用一个数字化的生态,或者说是平台经营整个产业链里面相关的数据拉通,在数据拉通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就是碳数据拉通。因为碳排放它不是一个单个企业的独一的事情,它是需要上下游协同,互相进行可信的碳数据交换。那么怎么样实现碳数据合法合规的在一个链条里面进行交换,这就是欧洲很多企业包成团在里面先行的一步。

同时除了这些具体的一些产业联盟的形成以外,那么在对外尤其是一些在欧盟以外的交易,包括商品进口方面,其实欧洲也是立法方面一直比较靠前的,包括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欧洲它欧联盟已经建立了碳关税的一个法规,那么从中国角度看,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有一些出口到欧盟的商品,就有可能面临着碳关税的一个征收,这其实是给很多我们企业运营,包括进行进出口生意往来的这些中国企业带来很多一些需要额外考虑,现在是要全局考虑的一些相关要素。
©️环球零碳
碳排放它不是一个单个企业的独一的事情,它是需要上下游协同,互相进行可信的碳数据交换。
你觉得那时候你们从欧洲积累的这些经验,在中国落地下来的话,需要如何让它可以更好的本地化去适应中国现在的企业,包括这些政府机构他们的一些诉求,是不是要针对中国的一些自身的一些情况,把这些经验,把一些已有的工具做一些调整。
你说的很对,其实本身从欧洲发达国家到中国发展中国家,它本身的经济总量,包括整个社会这种成熟度,包括企业的规范度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从欧洲把这个理念,把相关的解决方案引入到中国来时候,一定势必需要有中国本地特色。我举个最简单例子,在欧洲碳排放它的一个期货交易价格,在2021年8月份的时候,是60欧元不到57块4毛1;那么在同一时间,在我们中国碳市场每日成交价,它的收盘价格是55块9人民币。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不同的区域里面,地理空间里面,本身对于碳经济成本的认识不一样,中间几乎差了有10倍的一个差异。你就可以想象出来,在中国一个企业对于碳的文化、碳的责任、碳的重要性,它的理解和紧迫性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我们现在应该说是会从头部企业往下逐步的进行数据双碳,包括国家双碳目标实现,首先这样的一个思想的传播和学。
©️电视剧《父辈的荣耀》
其次还会以一些国内的龙头企业为例,因为他们会以咱们核心的一些国企央企为主,他们会集中的做出一些先锋表率。
然后在这里面发现在欧洲看不到的一些情况,有可能在中国看到。比方说在中国,我们对于碳排放,我们可能在我们的测算的标准,碳因子的计算的数字上面可能就会发生差异。我们可能会同样的碳排,根据中国的标准,根据欧洲标准可能算出来结果也不一样。
比方说我们在中国企业里面,如果你进行相关的碳数据的上报,还会有一些更加严苛的这种审批流程,这个有可能都是在欧洲其他一些正常的企业里面不一定会同样出现的。
另外一点你会看到,其实在中国,我们在全球领域里面发展可再生能源,就是绿色能源的一个力度也不太一样,这个可能也是在中国进行3060目标实现的时候,可能会比欧洲在某些动作上面可能会更加大刀阔斧的一些根本原因。
在不同的地理空间里面,对于碳经济成本的认识不一样,中间可能会有10倍的差异。
面对双碳目标,
行动最快居然是这些地区!
刚才听了很多东西,可能对大家来说还是距离有一点远,我们能不能来说点具体的案例,包括我们也很好奇,比如说中国地大物博,有很多的省,您感觉哪些省是最积极的,哪些省在这方面可能也是诉求最大的?
好的。这其实是挺有意思的一个话题,为什么呢?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在我们国家领导人向全球掷地有声的发出3060承诺的时候,中央政府的声音传递完以后,马上地方政府的一些声音,包括一些行动纲领就出来了。
而当时行动最快的往往不一定是碳排最大的省份,它特点是什么呢?往往是本身是在这个地区的经济总量上面都是很靠前,包括它整个企业数字化能力很靠前的这些省份,比方说像江苏,广东、浙江是当时在全国非常率先的去提出自己实践双碳,从碳达峰到碳综合这些行动纲领的省份。

但其实大家都知道,全球碳排放最大的影响的行业,是那些高排放高污染的行业,包括传统的像炼煤、炼钢、发电这些行业。所以你会发现行动特别快的,并不一定是负担最重的,而负担最重的可能也是在深思熟虑,制定相关的行动纲领。
我想政府可能跟企业的诉求又非常的不一样,政府可能更多还有一个政策的制定,对吧?他还得考虑到可能这个区域包括就业等等其他的一些问题的平衡,对于企业来说的话,他可能想的事情又不太一样了,所以我还蛮想知道就是说企业在这方面他们又遇到哪些问题?
按传统来看,大家都会觉得是说碳排给企业带来压力。可能我这个行业或者我这个地方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碳排的一个指标,每一年你不能超过这个指标,无形中就是有一张无形的一双手或者一张网去绑住了企业的发展的一些速度,这个是通常大家最能想象到的。
那么也有从事于新能源或者说是双碳的一些企业,它反而是觉得这是它的一个最利好的消息。新能源包括我们的光伏,包括我们的风力发电,包括我们水利等等,当然也包括核能,这些领域里面看到能够改善气候的机会就不多说了。
还有很多在我们国内往往以前没有被重视的,它能够在大的风口上面能够站得住脚,能发挥它完全的一个能量的企业,最近我们是看到也比较多,比方说有些企业它原来最早是给食品进行危害材料处理的,现在它转型改做什么?改做二氧化碳的收集,也就是它可以把某个工序里面多余的二氧化碳采集好以后,进行相关的转变,可能会改变成固体状的或者改变成其他液体状的,这些生成的新能源后又会被拿来二次回收作为其他用途。
像这样的一些企业,它经过自己的一些整个研发方向,工艺上面的一些改进,反而得到了很多新的传统行业的一个重视。据我了解有很多这样的公司反而被一些山西这种制煤、烧煤、炼煤的一些企业反向收购,你就会发现可能在这企业里面,它会从压力或者从危机中找到机会。
另外也有很多企业是说,虽然我确实有了碳排的一些指标,那是不是我可以利用我的一些行动,反过来我可以向外输出,我的碳排放的额度会不会有盈余,我是不是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真的可以把我的企业碳排放能力变现,也就是说它可以把企业的碳数据变成一个碳资产,从碳资产反向会变成一个碳资本,从资本市场里面拿到回报,这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情况。
举个例子,我们在山西有个客户,他是一个当地非常出名的数一数二的一个炼煤冶钢的一个企业。他自己首先跟我们合作,采用了我们的平台做整个碳资产管理以后,它也积极的去改进它的工艺。然后通过海外一些机构认证,它反而是在海外的一些碳交易市场上面,通过他们自己的一些新型的绿色钢产品,获得了海外的经济收益。
©️搜狐网
这个不光是通过产品的一个普通买卖获得的,还是通过一个新形态的绿色产品,反向获得一个收益,这个就可以看得出来,大家对于减碳,对于算碳格局一定要放得更宽更远一些。
大家对于减碳,对于算碳格局一定要放得更宽更远一些。
自愿减排市场交易呼之欲出,
企业将面临什么样挑战?
金总,其实我这边有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之前大概只有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了解到,比如说CCER, ERC就是这些碳汇等等的这一些概念,我觉得这次这么难得能请到您,还是让您给大家科普一下,比如说碳汇到底这是什么东西,然后我们现在到底是以什么样的形式交易的,因为据我了解,我们国内应该是有9个碳交易市场的,这是国家的。然后我们现在只是在国内进行碳交易,还是说也可以进行这种国际化的碳汇的买卖?
这个我可以快速简单的说一下,因为这都是公开信息,本身目前在国内主要的碳交易中心是有8个,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广州、湖北、重庆,还有福建的海峡股权交易中心。那么刚才您也提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叫CCER。

CCER目前在国内在今时今日还没有重启,这是事实。但是CCER从今年年初的二十大的会议的精神里面也看得出来,它是属于呼之欲出,马上就要重新制定它的一个相关的政策,重新要开盘,让资源减排量在上面进行交易。
它的一个特点是什么?国家是希望鼓励不同的机构或者企业通过自己的能力,或者说是尽自己的一份之力,能够为社会做出一些气候改善的动作。
这些动作会量化成相关的资源减排量,当然是需要受到相关的机构和国家去认可的。那么认可完以后,将来碳排量就可以在这个市场上面进行交易,进行买卖。
也就是说我作为A企业我能力强,我没有多排,我反而为社会节约了相关的排量,它排量将会过渡给通过经济费用过渡给另外一家,它可能是属于它排量的额度超标了。这样的话就形成社会有能力的人先迈几步,碳排放压力比较大的企业不用着急,它可能会晚几步,形成整个在全社会层面,整个碳排放它是一个全面平衡行之有效的方式,也能够把不同企业你的一个能力,通过这样的一个方式进行相关的平衡。这叫有心者出钱,有力者出力,大概是这样一个方式。
有心者出钱,有力者出力
然后在碳排这上面,我有听说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我的家里面朋友,他们是中国的做的比较早的一家做碳交易的一家公司,然后他们每年到十一二月份的时候,他们最忙的时候,因为每年的碳的规定核查应该是以自然年为准的,就是12月31号。
因为那个时候他们就会有非常多的企业发现,我今年比如说超额的用了我的额度,我就是得进行一些买卖,我就得买别人的碳汇对吧?
有个企业好像是一个发电厂,是因为碳指标超了,后来他们在某一年的年底的时候买了6个亿的碳汇,已经算是1个非常大的一笔交易。
确实听上去是一个相当大的事儿。

我还想了解一下,你们在跟不同的企业沟通的时候,你觉得他们在在做这种调整的时候,最大的困难在哪?或者说比如说他要去平衡的最大的考量,比如说到底是可能收益的下降,还是说可能要考虑的是说在利润上的损失,或者是说在生产上甚至是丢失一些客户,还是您觉得哪一些是最大的一个挑战?
我觉得在细分来说,在不同行业可能有不同的考量,包括你其实性质也不一样,因为比方说按照如果是国家,我们叫SOE就是国企央企的话,它对于这个话题它更多的是需要有表率作用;对于民企来说,它更关注的是什么?会因为这个要求影响到它的一个正常的生产进度。因为一旦影响到这个的话,不光是说利润下降,可能厂都要关掉,我之前有的客户告诉我他们被关停了,非常直接。这是一些能耗比较大的一些企业。

相对来说像一些食品加工,在快速消费品领域里面,他们对于这方面焦虑更关注的是一些我们叫企业形象方面,比方说你现在在电商网站里面去买一个什么运动鞋,你会看到以前没有这些信息,现在他一定要推送给你说这双鞋带来多少的碳排。
©️碳阻迹
所以其实企业它对于这个话题的一个焦虑或者它的一个重点,可能真的着眼力不太一样,有的是遇难则难,有的是说这个可能是在我的企业的这种营销角度是可以去leverage的一个地方。
数据双碳落地中国后,
做出了哪些本土化创新?
我们之前其实是把欧洲的很多经验和很多的工具带过来,那么我们在中国实际落地的时候有没有一些创新?有没有一些是因为在中国去执行的时候,其实是探索出来一些新的方式,或者是新的不同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种问题。
这是一个挺挑战性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本身欧洲带过来的更多的是思想规则以及一些具体的系统。那么我们在国内的话,其实很怕是因为所谓的要创新,可能就会走一些捷径,或者走一些动作变形的方法,而不是真正为了它的本源去做。

所以我看到的创新,我觉得在海外并不一定有,但是在国内还真的需要往这方面考量,我说是正面的。比方说像我们给很多中小企业做这种统一的碳核查,他在自己做减碳的动作时候,我们可以很灵活的去把一些非本行业,其他的一些改善的方式能够嫁接过来。

因为有些在化工行业能用的,比方说减碳脱碳的一些工艺或者说是解决方案,在生产汽车的行业里面也许可以就能够复用。所以这个其实我们会看到,应该是说中国减碳3060的双碳的压力应该是远超欧洲地区,所以我们在创新方面觉得更多的是我们一些不突破原则性上面一些行动这种共享和复用,这块我觉得是应该值得去推广和借鉴的,或者是可拿出来分享的一些点。
创新更多是在不突破原则性情况下的一些共享和复用
3060三周年,各地执行怎么样?
咱们说这个政策有几年,你觉得政各地的政府在这几年当中,他们不管是学习,或者说在这件事情的执行上,你觉得做的怎么样,有什么很突出的可以跟大家分享的?
我觉得在这个话题或者在这个领域里面,各个地方政府现在它的一个理解能力以及具体行动是非常清晰的,很多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的时候,它会综合考量,不是说一定赚钱的,产业我就要引入,同时要考量它的一个污染情况,对生态影响情况,对于整个当地居民老百姓,包括乃至未来长期,以及我们看在区域上面周边省份的影响上面,都会有这方面的一些全盘考虑,这个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其实国家现在也在做整个资源的重新布局,你会发现很多高排放的行业,根据资源的供给,现在正在由沿海往内陆搬,因为大家知道我们的内陆是属于资源发达型,但它的经济不行,对吧?那边它可以有大量的风能,大量的可部署光伏能源,所以现在你会发现沿海地区都是逐渐的把它自己的高新区园区里面一些高污染的这些产业全都是往内陆迁。
反过来沿海地区将是作为我们国家科技大脑,专门去崇尚研发能力,尤其是叫卡脖子的一些领域里面,所以你会发现在长三角、珠三角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冒出来,会成为专利克星、小巨人、各个行业的小的隐形冠军。
其实国家是在做这一块的一个布局,这样的话也是一种变相的让碳排放在全国重新不同的资源,不同的经济体量经济成熟度的环境下面进行重新的一个再次平衡。
©️搜狐网
完成双碳目标的关键竟然是人口基数?
我们距离3060,分别还有7年和二三十年的时间,从目前你和政府和这些企业的接触,你觉得我们完成这个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大?然后未来你怎么看中国在这方面的一些发展?
其实我的观点这几年一直是处于谨慎乐观,因为我觉得不光是咱们这个话题的相关从业者,应该都是心态,而且。属于越接近真相,大家的这种紧急度或者说是急迫性会越高。
因为如果老百姓他如果不在工作范围里面或者他不接受主题,他就觉得我直接做好自己的绿色出行,我觉得就是一个出力,但是其实越接近真相,越接近这个现实,你会发现这块压力确实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现在应该是说目标放在那边必须得完成,那么无非就是要以终为始,倒算我们在每个阶段里面要做的事情,现在有没有一些跨越性的动作可以去做,以来保证我们的重点目标能完成,所以你让我预判这个是不是一定能完成,觉得我也做不好一个预言家,我们只能说是兢兢业业的在平时的日常的行动中,把这些想法实处落下来。
对于可能消费者或者个人来说,他能想到的可能就是低碳出行,可能我们生活中降塑,可能在一些节电等等方面,包括可能每个人家装一个太阳能板这样一些能够触及到的事情。

但是如果说和这些企业,包括刚才说到的大的碳排机构,像什么火电厂,什么能源消耗比较大的这些企业相比,我们个人的努力和这些企业,如果他们去努力之间,你觉得成效上来讲,它是一个什么量级上的差别?
这个量就大了,你像我们绿色出行可能每天减少的是几百公斤碳,而我们国家的生态环境署或者环境部对于企业里面每年发放的碳排放额的门槛是什么?大家可以想一想,它的门槛是每一年排放是2.6万吨。
也就是说你每个企业你如果一年排放是2.6万吨以下,那么国家会认为给你一个免费的额度,你不超标,但一旦你超过2.6万吨,那2.6万吨可能大家还是没什么概念。你想想看,一次飞机对吧?从北京飞到上海排,排多少吨的碳,你可能每天晚上吹的空调,一个晚上这几度电对应了多少火力发电,就可以想象出来,其实这个指标之上的所影响企业是非常巨大的。
再给大家一个数据可以想象一下,刚才前面我所讲过一个咱们国内碳市场碳价的一个收盘价对吧?我当时刚才说的是55块9人民币,56元不到,那么我们按照一个企业,这个企业它可能就是一个正常的就热电机组发电的一个企业,它一年的碳排是235万吨,那么对于碳的单价一成,其实在这个领域里面,它的一个成本就是1.3亿元人民币,带来的量你想想看,你如果是用绿色的能源去发电,你就能够收益1.3亿。
你如果是用火力发电,或者说是你是因为某某你的产品你是炼电解铝的,你是做镁的,你是做造纸的,你如果一年排出230万吨,你需要额外多花1.3亿这个量级,对吧?就跟我们平时日常生活,个人作为普通人接触的能量级就是非常大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非常感谢金总分享,我觉得大家可能也现在可以听出来了,我们在减排,我们在青山绿水的过程当中,追求这个东西的过程当中,其实企业如何参与,我们在工作当中如何把它能够贯彻到或者说在我们的企业当中或者政府当中去执行,那带来的可能效力更加明显或者更大,当然了也不要放弃我们个人在减半,在出行当中,我们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好处,我觉得这个应该是双管齐下的,对吧?
应该是各方面一起去努力的一个事情。
对咱们国家做什么事情,个人力量有限,但千万别忘了咱们国家最大的一个就是人口基数,对吧?每一个人你一天少放几百公斤的碳,你乘以10亿,这量就非常可观了。
咱们国家最大的优势就是人口基数。每一个人一天少放几百公斤的碳,乘以10亿,这量就非常可观了。
对,所以也是需要刚才像金总说的一样,你看10亿每个人几百其实加在一起也是上千亿亿吨这么一个概念,对企业来说他们的重担很重,从我们个人来讲的话,要达到整个国家的一个碳达峰和碳中和我们自己其实也能贡献的力量也很大,也是希望更多的朋友在听了我们的节目之后,在你们的企业当中可以去寻找到适合你们企业,或者说你们部门甚至这样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在你们的生活当中也可以把我们低碳的一个生活方式更好的在我们生活当中去慢慢的落实,就是这么一个方式。
欢迎继续跟踪我们的节目,也可以在小红书、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关注我们的origin研究所。
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你在喜马拉雅、小宇宙、apple podcast、网易云上关注origin可持续聊天室,会有更多精彩对话等着你,我是所长一佳,我们下期再见。
想要收听Origin聊天室音频完整版的朋友请移步到小宇宙|Apple Podcast|网易云播客|喜马拉雅各大音频平台搜索“Origin研究所聊天室”或者“陈一佳”进行收听。如果喜欢的话,欢迎评论区和我们互动,并推荐给一两位好友!
·文中未表明出处用图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所有·
+
关于我们
Origin研究所
我们是一个关注于全球可持续发展、致力于倡导低碳环保生活方式和助力体现企业社会价值的社区。在这里,你将收获最新的可持续发展资讯,聆听可持续践行者的行动与故事,提升全球ESG认知。关于可持续的一切,都将在这里发生。
关于Origin可持续聊天室
「Origin可持续聊天室」是国内首档围绕ESG可持续发展、低碳生活与循环经济的中文播客。
每期节目,将会遇到前沿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设计师、发明家、潮流推动者和先锋实验者等等在可持续方向有影响力的人物做客,分享他们的故事和案例,探讨最先锋的可持续话题。
带你把握ESG相关的最新动态,挖掘企业的社会价值,一起寻找留住美好地球的答案与解决方案。
我们的主持人aka低碳姐妹花是谁呢?
所长:一佳
国际财经主持人,创业小姐姐和入围过戛纳的纪录片工作者(时间有限,欢迎百度百科)!不过最重要的是一个热爱环保的宝妈!热衷用各种方式和大家探索有关ESG的一切。
所花:Yolanda
曾经靠做煎饼上纽约时报的北京大妞,现在加入家族企业闯荡新能源产业的二代小花
出品方
三橙传媒关注ESG、科技、教育、经济领域的全球发展,出品制作最前沿的纪实和新媒体内容,通过专业宣发和营销能力,带大众预见未来,协助优秀的企业和行业领袖发生,助力企业跨平台和跨区域的品牌建设。
+
🔊在哪里收听节目?
喜马拉雅 | 小宇宙 | Apple Podcast | 网易云音乐
我们将在每两周的周四中午更新播客,请锁定我们并欢迎推荐给一两位朋友
📖从哪里获取更多资讯?
小红书 | 新浪微博 | 抖音 | ins 
🔍搜索“Origin研究所”
收获更多有趣好玩的环保资讯
📧如何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请联系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立刻收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