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种模式
第一是房地产和基建的模式。政府通过出售土地的使用权获得了原始的启动资金,将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后,当地获得了水泥、砖瓦、沥青等需求和大量的工作岗位,此外还有桥梁、道路、平地等优良的基础设施条件。有了人和道路之后,对房地产和各类物业的需求也就产生了,地产商就会进来搞开发,而这会进一步刺激各类基建地产相关的需求。随着各类基础设施变好,房地产物业丰富,工厂订单充沛,工人收入上升,一片欣欣向荣,周围的人就会往此地聚集。他们购买当地的房地产,装修房子,结婚生子,安居乐业,当地的经济活跃度就会持续提升,这一切都会使得当地的房子和土地更加值钱。不仅买了房子的老百姓有钱了,政府也更有钱了,而且可以进一步出售相邻的土地,获得更多的启动资金,再次投入到这个积极健康的正向循环之中。
这样美好的循环,实际上就是国家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小缩影。这种模式的最大好处是几乎不需要原始的投入,可以让政府从无到有进行创造,我国经济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印证了这一点。
这种模式的主要问题是:
1. 基础设施的提升是边际递减的。当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已经非常完善的时候,想进一步通过提升基础设施来提升土地的吸引力已经变得性价比极低。这意味着这种模式可能会在基础设施完善的情况下陷入停滞。
2. 土地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土地的价值核心是依附于其生活于其上的人,而一块土地所能够吸引并留下的人是有限的。一旦人口密度过高,就会导致居住质量的大幅下降。
3. 房地产不能脱离居住的基本属性。其主要吸引的也是本地人的投资,如果房价越来越高,会导致当地人的生活负担过重,脱离居住属性,进而引发社会矛盾并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
以上三点,其实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这种模式发展到后期会陷入瓶颈,从原本的正循环转变为负循环,其增长面临明显的天花板。
此外,整个模式中,最核心要素是土地,而土地明显的标签就是不会变动的地理位置。这会使得这种模式无法脱离地理空间自由流通,必然会造成城市、国家之间发展阶段的固化。头部的城市越来越发达,上海永远是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魔都,这个模式一旦发展到后期,几乎很难有新的局面变革。
02.第二种模式
第二是制造业的模式。老王发现海外有一种产品非常好,虽然制造工艺复杂,但是海外都有成熟的生产线,只要引入国内肯定不愁销路。经过测算,他抵押了自己的房产,跟银行借了一笔启动资金,从海外进口了生产线,雇佣了当地便宜的工人,把厂子开了起来。第一批产品做出来后,虽然质量一般但是能用,价格比在海外进口要便宜太多了。很快源源不断的订单涌了过来,老王不但很快收回了本,还了贷款,而且还产生了盈余。由于订单量过大,他将这些盈余又购买了新的产品线,雇佣了更多的工人,工厂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边逐渐出现了大量类似的工厂。有的工厂虽然是后来者,但是生产的产品质量更好,价格更低,抢走了不少的市场份额。老王为了守住市场份额,一方面优化管理、降本增效,另一方面打起了价格战。在巨大市场不断地迭代和培育下,存活下来的工厂和品牌都各有所长。有的成本极低,抓住了低端市场,还在为各类海外品牌做代工;有的品质较好,抓住了国内中高端市场,并且尝试进军海外市场……
以上其实是国家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这种发展模式最大的好处是,在海外有清晰可复制的全流程生产、商业模式,结合低成本的劳动力,可以迅速地以低成本打开一个巨大的市场。另外,在巨大市场和残酷竞争的驱动下,工厂和品牌本身会不断地进化与迭代,倒逼自己在成本、产品力、品牌营销等方面建立优势,甚至可以反过来进军海外的市场。于与此同时,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与之相关的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
过去这么多年,中国成为了全球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现在的中国制造,不只是便宜的代名词,产品品质也逐渐建立起了口碑。可以毫不夸张的讲,我们几乎可以在制造业这个领域,把任何已经存在的产品做到极致并正在占领全球。
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他能够在已经框定好的考试中科科都考满分,那么他现在可能要做得是在全新的领域里去探索知识的边界。摆在我们面前最最重要的是,我们未来的增长驱动力是什么?我相信,一定是创新,创新,还是创新。不仅仅是突破卡脖子,而是创造出完全全新的需求和生产力,比如Chatgpt。
然而,对于一个习惯于跟随和追随的人来说,如果突然跑到最前面,他一定是茫然的。第二个故事所展示的商业模式的最大问题,恰恰也是创新。
创新的成本对于个体而言,太高。如果看不到完全成熟的生产和商业模式,没有人会投资。趟路需要烧钱,没有先期的投资,也就没有后面的一切。
03.第三种模式
第三是关于创新的模式。如果一个人拥有一个绝好的产品创意,而且具备一定的领导力和执行力,那么他可以完全凭借一个概念找VC(专业的风险投资机构)拿到种子、天使轮投资。如果他的产品已经走向了正轨,他也可以直接尝试找PE(私募股权基金)融资。如果公司已经成为行业领军企业,还可以IPO上市,获得更多的融资。一个发达的一级市场最大的价值,就是降低企业在各个阶段融资的门槛,这实际上是降低了创新的门槛。
虽然风险投资的成功率并不高,但是一旦一个企业成长起来,风投企业可以获得成千上万倍的回报。这会促使风投机构投入巨大的精力、调动海量的资源,辅助已投资的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大部分创业者其实都只是擅长某一个细分领域,无法做到成熟的商业运作,专业VC的支持可以为其产生巨大的赋能。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实际上是提升了创新的成功率。
一个成熟的一级市场,必然需要一个高度发达的二级市场。二级市场就是可以自由交易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场。随着一批进入成熟期的,能够长期增长、分红的好公司上市,这些股票会让投资者长期获得一个丰厚的回报,这会源源不断地吸引更多的投资者长期参与这个市场。海量的投资者和投资机构为二级市场提供了巨量的资金和超强的流动性。最终,一级市场的资本可能在二级市场获得成千上万倍的回报退出后,再携更多的资金投入一级市场的投资之中,整个逻辑形成了一个正向加强的闭环。从本质上讲,这实际上是为创新提供了最底层的驱动力。
以上的模式从三个角度,阐述了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所能创造的价值,降低创新门槛,提升创新的成功率,而且持续不断地为创新提供了原始驱动力。
一个一级、二级高度自洽的金融市场固然能够发挥巨大的价值,但是这样的市场的建设却非常困难。市场是一种生态系统般的存在,就好像一片原始森林,必须长时间在合理的气候中生长才会坚实稳固,很难用行政手段强力地培育。反之,一个不平衡的市场也会产生需要负面的作用,比如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好的公司得不到融资,造假的公司反复套现,造成价值的毁灭。
04.三种发展模式
第一种地产模式几乎不需要原始资本投入,就能撬动资本并且产生循环,但是生命周期太长且单一,在生命周期的末尾会陷入长期的停滞。
第二种制造业模式需要巨量的原始资本投入,虽然确定性较强,但是创新的成本过高,难以实现从0到1的范式创新,增长有明显的天花板。
第三种金融模式不仅原始资本投入少,而且能够完整地孕育一个自然的生命周期,发展越成熟对创新的投入和驱动力就越强,环环相扣形成一个不断发展的永动机。在第一个模式中,老百姓的资本想参与这个大蛋糕,几乎只能通过买房。在东北的老百姓,几乎不可能会考虑买北京上海的房子,地域的割裂是一种必然。
在第二个模式中,老百姓几乎不可能参与这个大蛋糕,大部分老百姓顶多只能做个打工人。
在第三个模式中,老百姓可以以极低的门槛参与二级市场,或者将钱交给专业的资管机构代为管理,间接参与到这个巨大的蛋糕之中。
我相信大部分弄懂这三个故事的人都明白,第三种模式这条路是我们国家未来必须要走的路否则,我们就会成为费尽千辛万苦冲到第一名却感到茫然的跑者,只能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亦步亦趋。
过去,我们把第一种模式和第二种模式都践行得很好,都几乎做到了它们的天花板,第三种模式的建设或许还有待完善。我们无需为此感到沮丧,因为第三种模式的发展本身也需要第一和第二种模式的高度成熟,它本身也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过程和必然过程而这个模式的完善,可能需要金融领域各行各业的人的共同投入,需要国家意志的高度重视,需要全体人民的正向支持,以及需要长时间的健康成长
05.一些观点
价值投资长期持有固然是好事,但是交易也不是一件坏事。只有有分歧,有交易,才会有价值的流动。有价值的流动,才会提升资本的使用效率,并且减缓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固化。
做空更不是一件坏事。市场是用来定价的,如果坏资产无法退出,无法被淘汰,必然就会影响好资产的定价。假设坏资产注定要被消灭,那么成熟的做空机制可以让这些资本只是从多头转移到了空头,总的来说资本并没有全部消失,大部分还是留存在这个市场上的。如果没有做空机制,只有多头,那么在资产的下跌过程中,总的资本只会受损;在资产上涨的过程中,所有的资本都会受益,这会引发毫无节制的上涨,带来必然会破裂的泡沫。总的来说,没有做空机制的市场就会失去应有的平衡。同样的道理可以给到金融衍生品。如果我们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要做的是进行更多的研究和尝试,而不是彻底的消灭。
市场需要专业的投资机构。房地产经历过全国所有房价齐涨而且一直涨很久,所以绝大部分参与这个市场的投资者都赚到了钱。但是股市不会所有股票齐涨而且一直涨。股市的投资难度非常高,这意味着这个市场一定是以机构投资者和专业投资者长期直接参与为主,绝大部分非职业投资者只能以间接的形式参与,否则就会因为不断地亏钱和打击被迫退出。
展望更长远的未来,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一定是一个全球化交易的市场,未来的A股一定会越来越国际化。只有全球流通,国家的发展才能破除地域的限制,只有全球流通,才能真正形成一盘活棋。如果我们的投资机构不思进取或者不能持续成长,那么未来也只有被国际玩家收割的份。一句话,这里面我们需要有能与国际玩家掰手腕的存在,在相同的规则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06.关于量化
我个人认为,投资者以及资管机构不需要用量化和主观给自己打上标签,并且制造对立。因为主观投资和量化投资只是投资的一种方式方法,有自己各自擅长的领域。主观投资有长期战胜市场的玩家,量化也有大批倒闭的机构。过去几年,量化对于国内绝大部分机构来说是较为新鲜的事物,整体在这方面的积累和投入较少,而近年来量化投资方法又取得了明显的优势,所以才产生了这样的对立。
其实在海外,大部分的大型对冲基金、投资银行和被动基金都既有主观研究,又有量化交易。主观投资和量化投资各领风骚,各有各的地盘。
任何机构都可以把量化作为自己投资的手段,公募基金也可以做量化,私募基金也可以做量化,资管机构也可以做量化。
总的来讲,中国的金融市场在量化投资方面相比海外发达市场还比较薄弱。我在这里呼吁各大机构们可以在深耕主观投资的基础上,尝试尽力推动自身领域量化投资的发展,丰富自己的能力圈,让更广大的群众能够体验到主观和量化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对我个人而言,我相信国内的量化对冲基金是最有潜力的玩家之一。国内已经逐渐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投资机构,他们极度勤奋、开放,不断地在投资的道路上进取。
我相信中国的投资机构一定能走出来,无所谓主观还是量化。他们不仅可以为中国资本赚取收益,也可以吸引全球资本投资A股,为中国的二级市场注入活水,为经济的发展和创新贡献一份金融的力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