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强弱在于力
千秋胜负在于理
四个古代「不控制粮价」
的救灾故事

©文/ 言九林

编辑:禅心云起、瑞秋的春天
☄ 惟有超出抚州之外,在这种畸形权力格局影响不到的地方,“不抑粮价”的政策才有可能激活市场法则,才有可能给灾情带来真正的帮助。
忽然想起唐宋时代的几则历史故事。

第一则发生在唐宪宗时代。
河南洛阳人卢坦被任命为宣歙观察使,也就是去宣州、歙州等地(皆在今安徽境内)做最高行政长官。卢坦到任后,发现当地正深陷在因旱灾带来的饥荒之中,粮价不断上涨,许多百姓吃不上饭。有人大声疾呼,要新任行政长官采取措施抑制粮价。
卢坦拒绝这样做。理由是“宣州地狭谷不足,皆他州来。若制其价则商不来矣。价虽贱则无谷奈何?”——宣州是耕地有限产粮不足之地,吃饭问题主要靠周边地区的粮食输入;如果官府实施了抑制粮价的政策,那周边地区的粮商就会裹足不前。没有粮食进来,粮价再低又有何用呢?百姓的日子只会更苦。
卢坦的判断是对的。“后米斗及二百,商人舟米以来者相望。坦乃借兵食,多出于市以平其价,人赖以生”,当宣歙地区的米价上涨到两百文铜钱一斗时,周边地区的粮商蜂拥而至。粮食总体量上来后,卢坦再借用军粮对市场实施刺激,米价很快便落了下去。
王夫之后来在《读通鉴论》里评价说,如果卢坦为了邀取个人名声,响应民意呼吁做了强制管控粮价的事情,便相当于“拒商贩于千里之外”,只会给本地那些坐拥大批粮食的“豪民”提供发灾难财的好机会。市场被摧毁后,这些豪民可以“挟持人之死命以坐收踊贵之利”,结果将是更多的百姓被饿死。卢坦不追求虚名,是宣歙百姓的幸运。
♦ 唐代陶制文吏俑,引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第二则
故事发生在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

这一年,六十二岁的范仲淹在杭州做最高行政长官。江浙地区遭遇天灾发生了饥荒,许多百姓饿死,很多人流离失所。杭州的情况也很糟糕。
范仲淹出台了许多政策来应付饥荒。比如:(1)官府开仓放粮赈济灾民。(2)利用杭州人喜好佛事的风尚,号召地方富商举办竞渡比赛之类的娱乐活动。竞渡比赛需要雇佣人力,佛事活动有慈善义举,可以解决部分饥民的工作和吃饭问题,“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大增就业者数万”。(3)大兴土木。范仲淹先是劝说各寺庙主持,称饥荒之年劳动力成本最低,正是拿出庙产来雇工修建寺院的好时机。然后又身体力行,大修衙门的官舍、库房和宿舍。这股大兴土木之风让寺院之类的有粮者自愿拿出了钱粮,给饥民提供了很多工作岗位。
其中,最让舆论无法理解的政策是故意抬高米价。当时杭州的米价已涨至120文每斗——正常年份苏杭地区的米价大概在每斗50-80文。范仲淹拒绝以行政手段控制物价,反下令将杭州的米价提升至180文每斗,相当于正常年份的两至三倍。“众不知所为”(搞不懂范大人要做什么)之际,范仲淹又命人沿江张贴榜文,“具述杭饥及米价所增之数”,将杭州的灾情和杭州官定粮食收购价高达180文每斗的信息尽可能扩散出去。结果是“商贾闻之,晨夜争进,唯恐后,且虞后者继来。米既辐凑,遂减价还至百二十”——粮商们收到信息后,争分夺秒往杭州运粮。粮食总体量上来后,范仲淹才将官定粮食收购价调回到120文每斗,也就是与其他灾区的粮价齐平。
据《梦溪笔谈》记载,范仲淹在杭州的所作所为引来了监察官员的弹劾。弹劾的奏章里说他“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不好好拯救灾民,反大搞娱乐活动,大兴公私工程,将百姓折腾得死去活来。惟沈括认为,“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这一年两浙地区惟有杭州太平安定,百姓们不用流离失所,这全赖范仲淹的政策得当。

三年后,五十五岁的包拯因丧子之痛向朝廷“乞便郡”。宋仁宗命其回到家乡庐州做地方行政长官。那时节的庐州也正陷在饥荒之中,包拯想起同僚范仲淹在杭州的所作所为,遂将之照搬过来:“亦不限米价,而商贾载至者遂多,不日米贱”,庐州百姓少遭了许多罪。
♦ 故宫南薰殿所藏范仲淹像
第三则故事发生在宋神宗熙宁年间。
当时的吴越之地,因旱灾与蝗灾发生了严重饥荒。“米价踊贵,饿死者十五六”。吴越各州官府普遍派人在街市和交通要道上张贴榜文,禁止市场提升米价,并悬赏鼓励举报。唯一的例外是越州。该州最高行政长官赵抃“独榜衢路,令有米者任增价粜之”,不但不禁止粮食涨价,还在交通要道上张贴榜文称,只要有米运入越州,不管价格多少,越州官府照价全收。
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说,赵抃此举造成的结果是:“诸州米商辐辏,米价更贱,民无饿死者”——各地米商蜂拥往越州输送粮食,当地米价很快便降下来了,很多百姓们免于被饿死的命运。
♦ 赵抃像
第四则故事
发生在南宋咸淳年间。

咸淳七年(1271),以体恤民情、正直敢言著称的黄震被任命为抚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当时的抚州境内正遭逢春荒。黄震忧心灾民,尚在赴任途中便颁布公文,着手处理赈灾事宜。他的主要赈灾手段是劝谕抚州境内的“富户”,也就是家有余粮者,拿出粮食来分给灾民。为达成此一目的,从这年三月到七月,黄震针对境内富户连下了约二十道榜文。
在第一道榜文里,黄震说:自己初来乍到,“惟欲安富恤贫,使彼此相安而共济;决不敢从事一切抑价,劝分置场拘数”——我只追求穷人与富人都能好好过日子,绝不搞全面的价格管制,绝不会将富人们控制起来要他们按规定数额吐出粮食来救灾。目前抚州的米价已经比较高了,家中有粮者不妨将粮食拿出来卖掉,既可以赈济民众,自己也可以挣到钱。等到粮价平复回落,那时候再想卖就迟了,不但没人买,还会召来乡邻们的怨恨。
结果收效甚微。于是,在第二道榜文里,黄震有些生气了,开始批评抚州百姓,说他们中有些人“利在増价,密售客贩,反不恤邻人之告急者”,看到别的地方粮价更高,就把粮食偷偷卖给粮商,无视邻居已经没饭吃了。他警告抚州的富人:“天生五谷,正救百姓饥厄;天福富家,正欲贫富相资”——苍天赐下五谷,是为了让百姓免于饥饿;苍天让你们致富,是为了让你们资助穷人。如今你们不肯拿粮食出来分给灾民,那苍天还要你们这些富户做什么呢?
正式进入抚州境内后,黄震发布了第四道榜文,公开与境内富户做了一个约定:“今与富室约:不敷数、不抑价、不置场,并不留片纸在官,以贻将来吏胥按籍搔扰之患”——黄震向富户们承诺,官府不会摊派具体的出粮额度,不会用官定价格来收粮食,不会强行指定卖粮之地,也不会让他们在官府留下任何书面材料。不留书面材料,衙门的胥吏们日后要骚扰压榨他们,就少了依据。在第五道榜文里,黄震又说:只要富户们把粮食拿出来投放到市场上,官府必有重赏。投放二千石者,由黄震出面为其举办表彰大会;投放一万石者,由黄震给朝廷写奏折为其申请官衔。黄震说,自己以人格担保,决不食言。
即便如此,抚州市场上仍见不到有富户站出来卖粮。
最后,黄震只能诉诸暴力手段。他在第七道榜文里宣布:若十日之内,被点名的富户仍不将粮食投放市场,“轻则差官发廪,重则估籍黥配”,不但要派官差去强行撬开他们的粮仓,还有可能要将他们抓起来刺面治罪,发配边疆。此后,黄震便开始利用榜文,不断对富户进行点名,然后由官府派人前去查封粮仓。这场查封粮仓的运动,一直持续到“新稻将熟”的七月份。
♦ 黄震像
上述故事中,同样是救饥荒,同样是不抑制粮价,卢坦在宣州成功了,范仲淹在杭州成功了,包拯在庐州成功了,赵抃在越州也成功了。
惟独黄震在抚州失败了,他的不抑粮价政策没有得到市场响应,最后只能诉诸暴力手段。
何以如此?
道理其实并不复杂。卢坦、范仲淹、包拯与赵抃,这四人不抑制粮价的主要目的,皆是为了吸引外部市场将粮食输送进来。范仲淹与赵抃利用交通要道大作广告,便是为了吸引外地粮商。黄震虽然也说不抑制粮价,但他的目的恰好相反,是想要诱惑本地富户将粮食拿出来。殊不知,在两宋时代,外地粮商与本地富户的处境是大不相同的。
外地粮商四方奔走,遵循市场法则的召唤向灾区输送完粮食挣到大钱后,可以拍拍屁股走人,既不必担忧被灾区的地方官秋后算账,也不必担忧灾区的大小胥吏会因此盯上自己的家产。本地富户则不然,他们跑不了和尚也跑不了庙,一时冲动受了黄震的诱惑将粮食卖到市场上,固然可以挣到一笔钱,后患却是无穷。
首当其冲者,是地方官可能会秋后算账。底层饥民买不起高价粮食,自然得由官府出资去买然后再施赈,这对官府而言相当于受了损失。在官府看来,让自己遭受财政损失的“罪魁祸首”,便是高价卖粮的本地富户。
其次,本地富户高价卖粮,必定要承受本地舆论的恶评,士绅的体面很容易荡然无存。
再次,也是最可怕的事情,即便地方官不秋后算账,即便该富户不在乎舆论风评,他也得顾及另一个问题:两宋时代摊派给民间的许多负担,比如衙前差役,比如劝分额度,皆是以资产等级为依据。某户人家被官府评定的资产等级越高,需要承受的负担就越重,很多人户因此倾家荡产。为逃避这种命运,那些没有官场背景的富户通常不愿让人知道家有余粮(有些人甚至不愿求富)。响应黄震的号召高价卖粮,便相当于露富,相当于将把柄塞到官府手中。黄震当然也明白这一点,所以才承诺“不留片纸在官”,以防衙门的胥吏们日后拿着卖粮资料,以摊派各类负担为名,去祸害这些富户。但这种承诺没有吸引力,因为在灾年开仓卖粮不可能偷偷摸摸无人知晓,有没有纸质文件留在官府并不重要。
也就是说,在一种畸形的、缺乏安全感的权力格局下,市场法则其实已经失效。无论黄震如何承诺“不抑粮价”,如何承诺“不留片纸在官”,抚州本地的富户都不会愿意主动将粮食拿到市场上去。惟有超出抚州之外,在这种畸形权力格局影响不到的地方,“不抑粮价”的政策才有可能激活市场法则,才有可能给灾情带来真正的帮助。
[1]李翱:《故东川节度使卢公传》,收入李昉等编《文苑英华》。
[2]《资治通鉴》元和三年秋七月辛巳条。
[3]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一,“官政一”。
[4]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二,“增谷价”。
[5]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四。
[6]黄震:《黄氏日抄》卷七十八。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合作公众号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 右上角 → 设为星标
一课经济一起学,科学普及你我他
【一课经济学 | 智慧集结号】一年精读四本经典。知识点一点点的过,一点点的学。从哲学基础、方法论到基本公理、定理和规律,从个体行动再到宏观层面的经济周期,奥派经济学的体系是庞大而又不失精致的。从第 1 季到第 4 季,在智识之旅上风雨兼程、跋涉探险,你我继续前行!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或点击阅读原文加入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经济智慧之旅 学习❶1-4 季课程单课、❷思维导图、❸名师经济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