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建筑物前,我们总能看到各式各样的石狮子。有些威风凛凛,有些则在表情包的路上越走越远▼
▲古建筑、桥梁旁的石狮子们
▲唐代石狮子 上海博物馆藏
▲清 风狮爷陶灯座 泉州博物馆藏
论长相,这些石狮子千奇百怪,甚至可以说和真实的狮子毫不相关。
中国古代对狮子形象的刻画大多“偏抽象”。这种抽象乃至诙谐的刻画手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古人并没有那么多机会仔细观察狮子,写实程度自然也受一定影响。
狮子主要生活在非洲、印度、南美等地,后来自西域舶入中国。据现有资料,中国最早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狮子可追溯到东汉时期——东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国王遣史进贡狮子。不过,狮子进入中原的时间应该更早,只是文献佚缺。
▲ 东汉 石狮 陕西碑林博物馆藏
对于古代大部分人来说,狮子这种进贡来的“奇珍异兽”并不常见。很多老百姓哪怕听说过狮子,也没见过真正的狮子。
即便是工匠,刻画狮子时也没有太多机会仔细观察狮子,因此描绘狮子形象时,常有一些“创造性的发挥”在里边。
▲恭王府门口的石狮子
另外,“外来狮”在融入中国本土文化的过程中,中国古代《山海经》式的神话思维及想象力,也促使它发生了独特的造型演变。
▲故宫乾清宫门前的铜鎏金狮子
狮子凶猛威武,古时人们将狮子看作是类似“麒麟”的神兽,是“龙生九子”中的第五子,称其为“狻猊”(suān ní ‘酸泥’)。
唐代《狮子赋》中,“铄精刚之猛气,产灵猊之兽族”,指的就是狮子。
而推崇“狮文化”的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国,也为中国狮的百变造型添了一把柴。
佛祖释迎牟尼被誉为“人中狮子”,佛陀所坐的法座,也被称为“狮子座”。在佛教艺术造像中,我们常能在法座上发现狮子元素。随着佛教传播,这些元素也渐渐融入到了中国狮的本土化演变过程中。
种种因素加持,让中国古代狮子的造型丰富多变,充满了创造力与想象力。
人们给它绘上祥云和火纹;梳起鬓髯,挂上铃铛;让它脚踏绣球,怀抱幼狮.....这只“外来狮”最终被我们同化成了 “本地狮”,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祈福迎祥,驱凶辟邪”的吉兽。
▲故宫太和殿前的狮子
人们不仅将这只远道而来的吉兽做成各式各样石雕,摆放在建筑桥梁旁,以示权威、以佑平安,也将以狮子为主题的纹饰图案用在瓷器、服饰、家具上,以寓吉祥、以祈顺意。
比如,观复博物馆馆藏的【清乾隆 粉彩三狮碗】上就绘有三只形态各异的狮子。
▲清乾隆 粉彩三狮碗 观复博物馆藏
三只诙谐可爱的狮子分别施以粉红、鹅黄、翠绿三种釉色。“三狮”,其中一个含义是三世,代表前世、今生、来世,寓意世世吉祥如意
三种颜色也很有说道,红色是红脸关公,黄色是刘备,黑色就是黑脸张飞,分别代表忠孝、仁义、勇猛三种美好品质。
在百年之后的今天,这些舞动的狮子们仍栩栩如生、喜气洋洋。
观复博物馆以此件藏品为灵感,兼顾现代审美及实用功能,设计了「锦绣如意三狮碗/盘」
此[锦绣如意三狮碗/盘]延续了馆藏【乾隆 粉彩三狮碗】上顽皮可爱的三狮图案。
碗/盘,均以狮子为主体纹饰。
外绘三只形态迥异的卷毛狮,施以粉红、鹅黄、翠绿三种釉色,用色明朗跳脱。
三只狮子嬉戏打闹的神态夸张,卡通感十足,看起来诙谐可爱。

在粉彩工艺的基础上,这款锦绣如意三狮碗/盘另外给狮子表面做了
仿珐琅彩效果
,使之更有立体感,装饰效果也更丰富。

主体纹饰后的背景以三种锦地纹——“萬字纹”、“连钱纹”、“锁子纹”,满铺。
“萬字纹”,取万福万寿,连绵不断之意。“连钱纹”,寓意财源广进,官运亨通。“锁子纹”,则象征联结不断,天长地久。
三种金色纹饰铺在碗/盘的大红底色上,象征锦绣如意,大展“红”图,十分喜庆。
碗/盘的内心,还特意装饰了“绣球纹”。
绣球彩带飘飞舞动,轻巧点缀在白瓷上,格外秀丽。

9月16日-18日,此[锦绣如意三狮系列碗/盘],限时优惠中,大家喜欢的话,不要错过。
进入店铺搜索关键词:餐具、对碗、对盘、礼盒装等,查看更多餐瓷佳品。
#相关推荐#
点击图片或下方‘阅读原文’蓝字,即可惠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