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  度  经  济  简  报 
2023年第 14 期 · 总第95期
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 · 南亚问题研究小组
研究撰写团队

施兰茶、王凯文
彭珅、范衍、徐梅影
责任编辑
顾青子
本期提要
中印脱钩 | 莫迪政府通过直接封禁、关税打压、税收审查、投资限制等多种手段寻求中印经济“脱钩”“断链”
经济改革 | 为保持经济增长动能,印必须摒弃贸易保护主义,增加教育和技能投资,并避免“非自由主义”陷阱
出口禁令 | 迪政府进一步限制大米出口以遏制国内价格上涨,但该禁令对亚非等进口国产生严重影响并引起恐慌
汽车出口 | 印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消费市场,正向高品质车型升级,吸引跨国车企赴印打造“全球汽车出口中心”
中印经贸
【对华关系】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和中国间外交关系呈现解冻趋势,经济关系得到改善,私营部门交流限制放宽
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对华外交关系均呈现解冻趋势。美国方面,2023年4月以来,拜登政府派遣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气候特使约翰·克里等高官作为代表前往北京,试图重启对话。印度方面,在东盟和金砖国家会议期间,印外长苏杰生和国家安全顾问阿吉特·多瓦尔会见中国外长王毅。王毅表示,中印关系不应由边界争端这一单一问题定义。澳大利亚方面,自安东尼·阿尔巴尼斯总理上任后,政策制定者和商界均同意重启中澳对话,并主张美中关系应向更稳定的方向发展。澳驻美大使陆克文面见拜登递交国书时,声明将努力改善美中关系。美、印、澳对华经济关系也有进展,美印私营部门对华态度放松,多批澳商人就贸易商业问题赴华磋商。
——摘编自8月7日《南华早报》
【中印脱钩】莫迪政府通过直接封禁、关税打压、税收审查、投资限制等多种手段寻求中印经济“脱钩”“断链”
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后,双边关系持续紧张,但印在经贸领域仍高度依赖中国廉价消费品,以及集成电路、药品原料等产品,印中贸易逆差不降反升。莫迪政府为降低经济风险,压缩对华关键产品进口依赖,同时效仿中国培育出口导向型产业,近期正加大对华经济脱钩力度,手段包括直接封禁、关税打压、税收审查、投资限制等。直接封禁方面,2020年莫迪政府封禁包括TikTok、微信、Shein等“可能获取用户信息”的上百个中国背景的APP。关税壁垒方面,2020年莫迪政府将自华进口玩具的基本关税从20%大幅提升至60%,2023年初又提升至70%,导致印玩具进口量下降约四分之三。税收审查方面,小米及Oppo、OnePlus、Realme、Vivo等智能手机制造商面临“涉嫌漏税11亿美元”的指控;比亚迪印度分公司面临“漏付900万美元海外进口零部件关税”的指控;上汽集团子公司名爵汽车也面临投资限制和税务调查。投资限制方面 ,2020年4月莫迪政府发布政令要求“与印接壤国家赴印投资必须获得特别批准”,此后印方仅批准中国赴印435项外国直接投资申请中的不到四分之一。在全面打压自华进口、投资的同时,莫迪政府实施覆盖14个领域、涉及330亿美元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试图取代中国在各细分市场领域的主导地位。以药品原料行业为例,莫迪政府为鼓励本地制药,2023年2月同意未来6年向印41种相关产品生产商发放价值20亿美元的补助。面对莫迪政府打压,包括长城汽车等中国企业已放弃在印业务,另一些正努力另辟蹊径。例如,小米表示将推动本地化生产;再如,Shein将通过与信实(Reliance)等财团成立合资企业重新进入印度市场。
——摘编自8月14日《经济学人》
【台供应链】为降低供应链风险,台湾扩大对南亚、东盟、澳新投资,总额达21亿美元,超过对大陆19亿美元投资
台湾当局经济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陈正祺8月15日表示,2023年上半年台向孟加拉国、不丹、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东盟10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投资总额达21.26亿美元,同期台资流入大陆规模为19 亿美元。陈正祺在台湾-东盟-印度战略投资伙伴关系论坛上表示,在全球供应链重组背景下,东南亚国家和印度已成为重要投资目的地,而台湾主张加强对东南亚的经贸往来以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台湾当局经济事务主管部门数据显示,1991年以来台湾人在大陆投资总额达2052亿美元。然而,近年来随着大陆综合生产成本上升、房地产市场动能衰退、经济复苏不平衡,再加上台海局势紧张、中美战略博弈加剧增加“全球供应链中断”的风险,一些台湾投资者正转向建立替代性的供应链体系。
——摘编自8月16日《南华早报》
战略宏观
【经济改革】为保持经济增长动能,印必须摒弃贸易保护主义,增加教育和技能投资,并避免“非自由主义”陷阱
印度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日益上升:2023年4月,印度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IMF预计,2023年印经济将增长超6%。随着投资者日趋将印视为中国之外的可行替代选择,对印期待日趋上升,印股市大幅飙升。作为供应链多元化战略“中国+1”的重要支柱,不少跨国企业正在推动制造业向印转移。值得注意的是,莫迪政府发挥支持作用,在2月预算中承诺将资本支出提高三分之一,重点关注公路、铁路、可再生能源基建等领域。然而,印经济仍存在多重局限性:一是长期以来印企业治理较为薄弱,莫迪政府与企业财团裙带关系或成为重大掣肘。2023年,阿达尼财团被做空机构兴登堡(Hindenburg)指控存在“股票操纵和会计欺诈”,而财团首脑高塔姆•阿达尼(Gautam Adani)据传与莫迪关系密切。二是投资者对印商业环境仍持谨慎态度。例如,印2021-22财年接收的外国直接投资规模10年来首次下降。三是印度民主价值观持续动摇。全印新闻自由度大幅下降,同时针对宗教少数群体迫害袭击日益增多。若印希望充分挖掘自身经济优势,就必须大刀阔斧推动改革:首先,应摒弃保护主义道路,接受国内和国际竞争。事实上,在“印度制造”倡议影响下,莫迪政府为支持国内供应链成长而对外国零部件征收关税,反而导致印对外资吸引力大幅降低。其次,应加大对本国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增加在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支出,真正发挥人口红利。此外,还应扭转印陷入非自由主义的趋势——若印无法保障“民主价值观”,印经济增长恐陷入停滞不前。
——摘编自8月15日《金融时报》
【黄金时代】在印度教、穆斯林、英殖统治时期,印经济增速均较为缓慢,但印“黄金时代”就在今日而非远古
印度人民党热衷于援引已故英国历史学家安格斯·麦迪逊的观点,以彰显“印度教统治时期的辉煌”,讲述一个“曾经富裕的国家因外国侵略者而变得贫穷”的虚假故事。安格斯·麦迪逊在2007年出版的《公元1-2030年世界经济轮廓:宏观经济史论文集》中估计,公元1年印度教统治时期,印度占世界GDP的 32%;而在穆斯林统治时期,占比降至 24%;而在英殖统治末期,印GDP占比仅为4%。同时,公元1年印度教统治时期,印人口占世界人口的 33.2%,在所有国家中占比最高。印人口占比高于其GDP占比表明,印人均产出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说明,在印度教统治的下的近千年时间里,印GDP停滞在337.5亿美元水平,而人口稳定在7500万左右,人均收入没有增长。在穆斯林统治时期(约为公元1000-1700年),印GDP增长近两倍,达到907.5亿美元,人均收入增长四分之一,从450美元增至550美元。英殖时期保持这一趋势,从1700年到1950年,印GDP增至222.2亿美元,而人口增至3.59亿,人均年收入小幅上升至619美元。印度独立后,经济增长终于起飞。在经历近2000年的停滞后,印人均收入终于在2003年飙升至2140美元,同时死亡率急剧下降,人口增至10.5亿。由此可见,印度的“黄金时代”就在今天,而不是印度教统治的遥远过去。
——摘编自7月23日《日经亚洲》
【药品制造】莫迪政府出台准则,规定医生只能开具仿制药,对此医学协会表示担忧,关切仿制药缺乏质保体系
根据莫迪政府《经济调查报告》,印是全球最大的非专利药品供应国,产量占全球20%,同时拥有美国以外最多符合美FDA标准的药品生产工厂,被誉为“世界药房”。印药品制造业产值达500亿美元,向200多个国家出口药品,生产60%的疫苗。8月初,印国家医疗委员会公布2023年注册执业医师专业行为准则,规定“注册医师只能开具仿制药处方”,引发巨大争议。印卫生支出不到GDP的 1.5%,使用非专利药品可以降低治疗费用。然而,印度医学协会反对强制使用仿制药的条款。该协会指出,目前政府允许众多制造商生产和销售同一种药品,却尚未形成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例如,全印经过质量检测的药品只有不到0.1%。医生普遍质疑印仿制药的质量,因为大多数仿制药由小企业生产,且生产过程和标准皆未统一。该协会表示,若国家医疗委员会希望医生只使用非专利药品,政府就应向制药企业发放生产无品牌药品的许可证。药品生产是高度严肃的问题,降低用药成本的前提是确保质量。莫迪政府需规范印药品生产,引导制药行业遵守生产规范,并遵循国际准则。
——摘编自8月17日《印度论坛报》
政策治理
【出口禁令】莫迪政府进一步限制大米出口以遏制国内价格上涨,但该禁令对亚非等进口国产生严重影响并引起恐慌
印度7月禁止出口本土生产的非巴斯马蒂白米,以遏制国内价格上涨,已造成严重影响。印是全球最大大米出口国,占据全球大米出口市场约40%的份额,粮食销往130多个国家。2022年,印度出口的2200万吨大米中,非印度香米和碎米合计占1000万吨。莫迪政府早在2022年就已颁布碎米出口禁令,并对各种等级的出口大米征收20%的关税。大米出口禁令将对许多国家造成影响,尤其冲击亚洲和非洲的粮食进口国,大幅激化粮食安全风险。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印碎米出货量从2022年8月的36.4万吨骤降至11月的3万吨,但随后逐渐反弹至2023年3月的21万吨。同时,非巴斯马蒂白米出口量也有所增加,从2022年9月的142万吨增至2023年3月的191万吨左右。频繁的大米出口禁令和出口政策的变化势必损害印度作为粮食出口商的信誉,导致国际买家转向更可靠的供应商。目前,印度最新出口限制措施引发国际市场部分恐慌性购买和投机炒作,进一步推高全球粮食价格,然而,这并没有解决印度国内的通胀问题。
——摘编自8月17日《日经亚洲》
【政策思考】为实现7%的目标增长,莫迪政府亟需进一步推进土地、劳工、司法、税制、行政五大方面的重要改革
莫迪政府需继续推行五大重要改革,以实现7%的目标增长率。一是土地改革。当前,土地属于邦级事务,各邦法律体系和实际情况差异巨大。为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莫迪政府应推动全国范围内土地记录数字化改革。通过现代化、数字化、规范化土地记录,实现土地确权,达到便利交易、减少纠纷的目的。二是劳工改革。当前印劳动法规不利于企业规模化雇佣劳动力。据估计,劳工部管理共计超过40部法律,其中诉讼和判例尤为错综复杂。因此,莫迪亟需简化立法,推动劳工改革,为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创造前提。三是司法改革。当前,印度法院体系内案件积压加剧,诉讼进展缓慢,这严重打击企业运营和投资者信心。莫迪政府已允许部分案件通过“替代性争议解决机制”(ADR)从而加快诉讼进程,但目前大量官员担忧未来可能出现的流程倒查,避免使用ADR。莫迪政府应当推动司法系统改革,建立公平、高效、透明的法律体系,促进经济增长、保障企业运营、确保公民享有正义。四是直接税制改革。印度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税收占GDP比例较低。改革税收结构对于巩固财政、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扭曲、稳定市场都至关重要。五是行政改革。莫迪政府行政体系错漏频出,难以有效满足国民需求。自独立以来,印度成立多个委员会推动行政改革,但目前依然难以推动更为实质性、变革性的行政改革。
——摘编自7月7日《NDTV》
【进口禁令】莫迪政府限制电脑进口,并更新IT硬件生产挂钩激励计划,旨在减少进口依赖并鼓励国内电子制造业
8月3日,莫迪政府宣布限制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一体式个人电脑、超小型电脑和服务器进口,而只有持进口许可证才能进口上述产品。进口禁令拟于11月1日起施行,旨在减少对进口产品依赖,鼓励国内制造发展,确保国内市场能提供值得信赖的硬件和系统。在国内制造业方面,莫迪政府2023年5月推出针对IT硬件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2.0。根据该计划,预计到2026财年,印国内电子硬件需求将增至约3000亿美元,但莫迪政府表示印“无法承受进口电子产品进口而迅速扩大的外汇支出”。根据媒体报道,多年来印IT硬件制造能力和产能逐渐下降,许多生产商降低产能运行,甚至停止生产。当前,印严重依赖进口满足国内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需求。除苹果、华硕外,大多数大型供应商都在印建有本地组装厂,组装部分台式机和一些廉价笔记本电脑。进口禁令生效后,预计这些电子产品制造商有望加快在印本土实现完整组装流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产业链供应链生态。
——摘编自8月14日《印度教徒报》
重点行业
【芯片竞争】亚洲多国争夺半导体产业投资机会,莫迪政府以7600亿卢比的生产激励计划扶持半导体、显示器制造
在中美围绕先进半导体领域的竞争推动亚洲产业地图重塑的背景下,印、泰、越、马等国积极争夺半导体制造业的投资机会,在变局中寻求机遇。莫迪政府2021年已推出7600亿卢比(91.4亿美元)的计划以支持国内半导体和显示器制造,引入的美国芯片制造商美光科技2024年计划建厂,而富士康也与名为“应用材料”的美企合作生产芯片制造设备。莫迪在SemiconIndia 2023行业活动中强调,印作为全球最大民主国家,有望成为可信赖的半导体产业伙伴。与此同时,印也加强对日合作,向其学习前端工艺、芯片制造等方面技术。泰政府通过扩大企业税收优惠以吸引前端工艺企业投资。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前端工艺通常由中国台湾地区、韩国、日本等地承担,而后端工厂则多位于东南亚。泰国希望借此机会调整产业布局,争取占据更有利的产业生态位。新加坡、马来西亚已在吸引制造企业方面占据领先,越南也在培训工程师,并与美国合作推进半导体制造领域发展。在中美战略博弈加剧的背景下,亚洲多国半导体产业都正在进行重要调整——这场竞争不仅影响各国产业发展前景,还深刻影响全球半导体供应链。
——摘编自8月15日《日经亚洲》
【汽车出口】印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消费市场,正向高品质车型升级,吸引跨国车企赴印打造“全球汽车出口中心”
2022年,印度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中的全球第三大汽车消费市场。截至2023年3月,印汽车出口增长14%,达662891辆。虽然与日本同期337万辆相差甚远,但也彰显出印汽车制造业进一步增长的潜力和空间。当前,印车主偏好选择高端运动型多功能车和轿车,而跨国车企则推出为印度市场量身定做的车型,并计划面向全球推广这类定制化车型。例如,日产正将印打造为重要出口中心,拟在印推出的Magnite SUV或出口至15个南亚、东南亚、非洲国家,拟出口左舵版本至中东、拉美。此外,日产雷诺拟投入6亿美元在印推出六款新车,包括电动汽车,而这些车型同时也将全球出口。印市场从廉价小型车转向高品质车型,有望鼓励其他制造商推出更多“印度优先”车型,并最终出口至其他市场。与此同时,印尼和泰国的汽车出口也经历快速增长,与印出口势头并驾齐驱。相比东南亚国家,印成本优势是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印拥有较强的国内零部件供应商网络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具备显著成本优势,通过增加出口提高产能利用率,就可能占据更大全球市场份额。这一趋势将改变印在全球汽车市场的地位,从内需市场变为全球性的汽车制造和出口中心。
——摘编自8月16日《日经亚洲》
【多元战略】苹果大幅扩大在印iPhone15生产规模,旨在减少对华产能依赖、提高供应链韧性、降低在印关税成本
苹果开始在印制造新款iPhone 15以减少对华依赖,同时压缩印居高不下的进口总规模。苹果这一决策主要是为了应对“中国供应链问题”,印度却意外受益。一是苹果中国工厂2022年受到多重冲击,生产稳定性未能满足苹果需求。二是中美关系持续紧张也推动苹果加速转移制造业产业链。例如,美商务部2022年发布限制令,禁止向中国芯片制造商长江存储供应设备。苹果并非唯一一家将供应链迁出中国的企业,微软、亚马逊也开始在印度和越南等地布局产能,因此印度成为跨国企业“中国+1”策略的主要受益者。尽管目前印度市场规模较小,但潜力巨大,因此成为苹果重要目标市场。总体看,苹果在印制造iPhone旨在降低对华产能依赖,提高供应链韧性,同时压缩对印出口面临的关税成本。尽管苹果制造中心仍在中国,但这一多元化战略有助于其应对供应链挑战,开拓新市场机遇。
——摘编自8月17日《福布斯》
本期编辑:邓慧玲 江怡
*前往公众号后台发送“编译”,即可查看往期编译合集

 往期推荐↓ 

政报·102期 | 为保2024大选,印人党打算收割这个群体的选票了.....

经报·94期 | 同时搞改革,为何印经济远不如中国?有个被忽视的原因…

▲军报·14期 | 印密集推出多款新式武器,掀起国防工业小高潮?

重磅|印度想成功经济改革,只能拆除整个“官僚体系”?

重磅 | 印学者:中国斡旋沙伊大获成功,印度在俄乌间如何做?

  更多内容请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