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心理咨询师已经一年了。这一年的时间里,我尝试走入真实生活、构建亲密友谊。当我有了一个较为稳固的人际关系支持网络(support system)时,我逐渐停掉了这种「中产」特权的消费,并且认为咨询师是花钱买「朋友」的一种行为。
时隔一年,因为一些内心没有被扫除的垃圾、再次去做心理咨询。欧文说「心理治疗是一种自我理解的存在性体验」,我也很想知道那些偶尔浮现在心头的情绪到底意味着什么。
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魔,或大或小,或新或旧,或安静或吵闹,不管以什么形态出现,这些不速之客总会找上我们。既然连治疗师都有心魔,也就证明:心理问题并不是少数人才有的问题。认识了这个事实,我们就可以尝试和自己的心魔建立一种新的关系。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时至今日我依旧非常恨你。」
脑海里第一次浮现出这句话的时候,是2023年7月21日,离开上海的那天。我在苏州河畔的朋友家couchsurfing. 她家有只小猫,我在客厅的晨光熹微中醒来,小猫到我肩头趴下,发出微弱的呜声。我不知道梦里出现了什么,只知道那天天刚刚亮,心里像升起摄魂怪般浓稠的黑色雾气,叫做「恨意」。
清醒过来后,小猫踮着脚尖去吃饭,嚼着猫粮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而我会有些懊恼。航班在下午两点,我只需要买一张机票,就能离开上海,把自己运输到另外一个陌生的城市,用一种决绝的姿态去和过去告别。
可是有时候我觉得人类就像一包挂面,在出生的时候就下到了一盆名为「沸水」的热锅里。工厂夜以继日加工着小麦,生产出成千上万吨的面条,这些面条经过运输、上架、采购,世界上有这么多家家户户,但有的就恰好下到了同一锅里。从那一刻开始,它们再也不是一根单独的面条,没法做到条条分明,会和其他面条紧紧缠绕在一起的。即使分离,面条上也有缠绕过的痕迹。
这样的梦境还是反复在午夜里出现。我觉得自己就像锅里的挂面,坨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分不清、道不明。明明已经 move on 了,明明开启新生活了,明明都过去了,为什么还会在梦里一而再、再而三出现。我好恨。我和咨询师说了很多当时受到的伤害。
咨询师静静听完,我以为她会站在我这里、帮我分析对错。但她用一句话点醒了我,她说「你的情绪张力还没有释放完。
我错愕不已,我以为我已经发够疯了。
我知道痛苦总是和丧失紧密相连。但我还知道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事情,那就是变化也常常伴随着失去。无所失则不得变,正因如此,人们常常说着要去改变,却依然驻足原地。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2.
之前在《失恋发疯日记》里有提到,三年前一段感情结束后,我做了很多心理咨询。那个时候在一个互联网公司996, 刚来上海,也没有什么朋友,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舔舐伤口。
很多年后,我意识到当年不是自己的问题。而心理咨询很多时候像「向内指」,在无法向外寻求的时候,只能向自己去找一个答案。后来我明白「很多事情没有答案,已经是当时力所能及最好的答案」,于是回头再去看,觉得付出的很多时间和精力都好不值得。
在这次的经历里,我感受到了类似的伤害。因为对方也是「回避型人格」,并没有好好处理「分别」的事情。我是个很想把话讲清楚,讨厌冷暴力、讨厌回避、讨厌沉默的人。
我相信回避是会爱的。回避跟渣也不一样,只是他和我说的不是同一种语言,甚至他自己都没法搞清楚这语言的生发机制和使用方法。世界上的遗憾,又岂止无法互相理解这一件事呢。
于是这次我的第一个改变,是去找对方当面对话。我相信坦诚地聊开是对彼此过往投入的尊重。即使使用的语言不一样,但对话也许可以达到一些程度上的相互理解与共同弥合。
后来再去回顾的时候,我发现那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对话的契机也很偶然,是一件迄今为止对我伤害仍然非常大的事情。
第二个改变,是我开始向朋友去寻求帮助了。
借着做心理咨询的机会,我回顾了一下「发疯」的时候,我的朋友们是怎么支持我的。或者说,这个社会支持网络是怎么运行的。
A朋友几乎见证和参与了我在上海所有的情感生活。她好像一直觉得他很好,你们俩很配啊,赶紧原地复合吧。在 A 身上,我接受到的是一种「他很好、分手很遗憾」的信息。
B朋友是和我性格很不同、和对方性格很像的那种人。我在很后面才意识到,也许是我的叙事引发了她自身的创伤,所以在我倾诉的时候,她代入了自己,无比共情对方、无比理解他的每一个反应。反而对我的种种行为感到困惑和不解。在 B 身上,我产生了一种「是不是我做得不对」的自我怀疑;
C 因为是共友,在我讲述了完整的经过时,他站在了一个非常中立客观的位置,说我们在各自的叙事里面都是没有错的。甚至在后来引发的一些事件里,我有感受到一种轻微「背叛」的意味(当然也许他的本意并没有如此);
D 和 E 都不算是很熟的朋友,但这两个人反而在这次创伤中成为了最疗愈我的两个人。
D 在那段时间身上发生了很类似的事情,她在看到我公众号文章后,过来和我分享了自己的经历。然后我们聊到天亮,发现男人的行为模式非常相似,甚至连聊天的时候用的话术也一模一样。
E很敏锐,她说当你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是发现他和别人都不一样;而当他失去这种「独特性」,也就是你发现「男人都一样」的时候,你也破除掉对这种喜欢了。
CDE都是一个朋友圈子的人,我问E对前男友的看法。也许是她见过的人比较多,或是要求比较高,她「也不过如此」。虽然CDE在刚认识的时候,都觉得我们很「配」;但分手后,这种「不过如此」的态度也让我安心了很多。
以及↓这个「真的就只有这么浅」的理论,也来自于聪明敏锐、机灵通透的 E 朋友。
3.
在我鼓励发疯的那条微博下,有人这么回复到:
我的经验是,每发一次疯,就更难堪落魄一点,但也离真正的痊愈更近一点。总有一次发疯会让人痛哭整夜然后大彻大悟,所有的大道理从那一刻开始才深入灵魂。
我不知道怎么去衡量大彻大悟。《清醒地活》书里提到一点,「面对情绪和过去,接受它们,立刻放手,让它通过流过去。不要在身体里停留太久,阻塞你的心灵。
如果说那些糟糕的回忆像是一群蛇魔,我现在已经不会主动和他们缠斗了。但是当它们涌现到我身上的时候,我还是会涌现出难以名状的愤怒和痛苦。
我问咨询师,所以我到底 move on 了吗?
咨询师说,你缺少一个好好的告别。你感受到了不尊重、愤怒和委屈,这些都是来自于对方的攻击。即使这种攻击是沉默的、冰冷的。大多数人的分手,其实没有经历过一个哀悼的过程。 我们也不知道如何去哀悼一段感情的结束。
在她提到「哀悼」这个词的时候,我有一些惊讶。
因为中文语境里很少会说「哀悼」一段关系的结束,分手后我在和一个学心理学的朋友聊天的时候,他第一次用了「哀悼」这个词。当时让我豁然开朗 —— 「哀悼」不光用于亲友的逝世,一段关系的结束也像一个曾经的生活死去。我们为伴侣的离去悲伤,而这种悲伤是完全需要自己去处理的,对方不会再参与其中。
「但我和朋友聊了很多啊,还发了很多疯,为什么我的情绪张力还没释放完?
「你可以回想一下,你的朋友们是怎么支持你的。」
在第二章里,我回顾了当时的支持网络。其实朋友们都足够了解我,也知道我很难过。但他们或许出于「中间人」的立场,或许有一些「自我」的投射,其实没有在情感上好好支持到我。
「首先,你需要接纳自己的愤怒,允许自己的愤怒;其次,你需要一个足够安全的环境,来充分表达愤怒。你不用考虑会伤害别人的感情,trigger出朋友的创伤,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问题,或者自己变成一个不讲理的人...
你只需要一个完全不讲道理的机会去释放自己的情绪张力」,她说。
在那一刻我豁然开朗。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说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容器」。1963年,英国精神分析师 Bion 提出容器(container)的观点,在他看来,作为容器的咨询师可以涵容(contain)人们的所有情绪。《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一书中也提到说,
好的心理咨询师像一个容器,容纳你心中秘密,你各种在生活中不能和身边人交流的心情和想法。心理咨询师也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真实的你,让你看到自己,看到自己平时没有意识到的自己。
原来,只找朋友去倾诉是远远不够的啊。朋友之所以是「朋友」,因为他们是「人」啊,有自己的创伤、经历、立场、苦衷,所以会客观、中立、理智、甚至偏袒。
而咨询师不一样。他们受过严格的训练,知道怎么把自己变成一个「容器」,去容纳来访者所有的情绪(大家知道在心理咨询中,其实不鼓励咨询师和来访者在咨询之外,产生一些其他的私交联络。这会破坏咨询师的「容器性」)。
这里我又想到了之前读过的两本书,一个是《罗杰斯心理治疗》
20世纪中叶,有一些心理学家(比如罗杰斯、马斯洛),认为现有的心理学(主要是指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派)往往过于关注“严格”的研究方法,过于强调病态的行为和过于以决定论作为人的价值基础,缺乏了对行为的意义、正面的成长和发展的探索。
因此决意创立一个全新的心理学取向,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同时又加入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由、个人决定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称为自我实现。这就是罗杰斯创办的「人本主义疗法」。罗杰斯也提出了「来访者中心」,即「以人本主义哲学为基础,相信人具有天生自我实现的动机和自我成长的能力」。他认为有效治疗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1. 准确的共情
2. 无条件积极关注
3. 真诚透明
另外一本是欧文·亚隆的《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欧文·亚隆被认为是现实心理治疗的创始人之一。这本书也写得非常真诚而温暖,看书的过程像是拜访了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
每一次,我只聚焦在我观察到的行为以及我对这些行为的感受。我注意避免猜测病人为什么会试图这样......有效的治疗包含着如下的过程:情感唤起、被体验、被分析、被整合。 通常,当涉及深层次的情感时(例如,痛苦、悲伤、愤怒和爱),最好等到情感的高潮退去、防御消失的时候,再开始分析。
两位心理学家都非常强调治疗中的人际关系和来访者的体验。我在和我的咨询师聊天过程中,也感觉到了这种被无条件支持的感受。
其实在上海的最后一面,我们都很讲理,甚至还握手言和,互相祝福。我以为这就已经结束了。
但咨询师告诉我,道别是一个很漫长很漫长的过程。一段感情不是以一句话为结束,更不是以一次见面为永别。关系的结束有时候就像亲友的过世,在那个当下你忙着处理葬礼,并没有太多的时间余裕去感受情绪。而当那个时候过去,才是真正的哀悼开始。我在那个当下从来不知道,原来我会有这么多的愤怒和恨意在。
「你可以先释放你所有的愤怒。愤怒张力释放完之后,还会有很多情感出来,也许是从愤怒到委屈,再到美好的时刻。然后你渐渐完成哀悼的过程」,咨询师说。
「有一天在成都,那已经是我离开上海一个月了。五点钟,我从梦中醒来,梦境又一次引发了我的创伤,勾出了山蛇一般强烈的恨意。我的心里又一直浮现出了那句话,“时至今日我还是非常恨你”。但是这一次,我拿起手机,趁还没清醒过来,给他发去了这条消息。这是最后一面之后,我给他发的第一条也是最后一条消息」,我陈述道。
这个小故事,我在做咨询之前也和朋友分享过。敏感细腻、晶莹剔透的女友,听到后马上回应说,「你这样的恨也会滋养男人的自恋的。
一语击中!
客观上来说确实是这样,每个人都希望被其他人以不同形式记住。比被爱过的人云淡风轻地遗忘,被过去的恋人继续恨着,远远要更残忍。 我想到他接收到信息后一定暗爽不已,马上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情,「天呐,我又去亲手喂养男人的 ego 了」,我忏悔不已。
后来我也把这件事和咨询师说,在我复述完的时候,很想知道「我到底是不是做错了」这种判断。但她没有,她马上给了我一个重重的点头,说「嗯!你做得完全没问题。」
这个微笑和点头,突然让我感受到了莫大的支持,以至于我半天没有回过神来。我知道朋友说的那句「这会滋养男人的自恋」没有什么错,如果是我我可能也会这么评价,一些中性的、客观的视角阐述。
但咨询师是以来访者为中心的。她完全无条件地肯定了我的做法,然后完全以「我的感受」为中心,告诉我「你这是在释放你的情绪张力。
只要明确这是对你自己有好处的,你就无需去控制它的反应和感受,你做什么事情都可以。表达不是为了让对方回应,而是接纳自己合理的情感宣泄」,她继续说,「也许你在和前男友的最后一面,还有和朋友的倾诉里,理智和道理都处理得差不多了。但是,人的情感往往会慢很多,情绪拉扯其实也需要一段时间。这是合理的,不是无理取闹。
在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心理咨询的意义在哪里 —— 一位足够真诚透明的咨询师,一个非常安全的容器,一次以来访者(我)为中心的准确共情,一些情绪的无条件积极关注。
人的情感是很复杂的东西。那些没有勇敢面对、好好处理的情感体验,变成了被随手丢弃、覆盖成山的垃圾。久而久之,心也就变成了一座老破小。这就是为什么人越长大,越love disable. 
而经过了这两次心理咨询,我感觉情绪垃圾又被扫除了很多;像是修葺一所老破小,心里的房间也通透明亮了很多。
4.
我断断续续做过蛮长时间的心理咨询。在三四年前,我没有朋友、孤立无援,于是只能花一边钱去做心理咨询,一边看心理学的书自救;后来意识到这是一种非常商业化的交换方式,于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 完全拒绝心理咨询,只对着世界四处发疯。
现在我意识到,人在遇到创伤的时候,很难通过单一的支持方式来让自己伤口愈合。需要找到当事人把话说清楚,需要和社会支持系统里的朋友聊天说地,需要自己去看书学习,也需要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把内心的老破小垃圾扫除干净。
现在我心里平静了很多,想起一些事情的时候,我发现我「不再沉溺于我的夸张情节剧中,而是平静地坐在觉知之座上.....
你会开始感觉到这股从内心深处涌出来的能量流。它只是宇宙中的又一个事物罢了,就像汽车、小草和星星。它不关你的事,所以放手吧,这才是自我应该做的事。觉知不与烦扰战斗;觉知释放烦扰。觉知只是觉知到宇宙中的一切从它面前经过。
这几年来,我被很多人问推荐心理咨询师。但由于我非常不信任国内的各种平台,所以一直没有做推荐。这次也是自己体验了「Glowe阁楼」心理咨询APP,才会推荐给大家。
非常感谢「阁楼app」对本文的赞助。不光是赞助,更是一个让我去更好面对过去的机会。希望看完本篇文章,如果你也想尝试给自己心灵来个大扫除,在应用商店搜索“Glowe阁楼”下载APP,之后用专属邀请码「Hayami」,即可享受减免50元的优惠服务。
为什么选择阁楼呢?
一、  专业性
「只有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或心理科班出身,个体咨询时长不低于 500 小时的咨询师才能通过简历关,申请通过率不到3%。在简历通过后,咨询师还需要经过Glowe阁楼专业督导组老师的笔试、视频面试、个案模拟面试以及线上咨询培训考核等4层筛选。」
二、性价比高
我之前自己找的咨询师是800/h。如果大家做过心理咨询,肯定知道市面上普遍价格在500/次(再低都是实习咨询师,靠低价攒个案和咨询时长了);而阁楼的单次咨询只要3、400元,包含50min的视频/语音咨询,还有5天的文字留言,价格方面便宜很多。首次体验建议可以选择「双周标准体验」。
三、线上咨询
由于没有场地的限制,对于我们这种数字游民移动办公来说非常有用。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心理咨询还是线下比较好。我在上海也去过线下的,但是交通长途跋涉令人疲惫,还有陌生的场域也会给我带来不安。而线上的视频可以让我一个人窝在家里最舒服的地方,咨询师也会捕捉到我的表情变化,非常 i 人友好。
四、  自如更换咨询师
有时候咨询师就像恋人一样,有时候没有「好」和「不好」之说,只有「合适」与「不合适」。如果你试过几次,发现这位咨询师不太适合自己,也可以在平台上更换咨询师。除了看照片、介绍、咨询背景,也可以找助教推荐。
在第一次体验的时候,我可能还没有打开自己,处于一个比较戒备的状态,所以聊得没有很好;第二次的时候建立了一些信任,说出了一些真正的困扰,收获颇丰。所以整体体验下来,发现因为价格低所以愿意更多尝试,因为愿意尝试而得到了比较好的咨询体验。
这次 Glowe 阁楼也给了我读者优惠。写邀请码「Hayami」,即可获得一张价值50元的折扣券,能省一点是一点啦。
邀请码「Hayami
(一定记得先复制!)
可以立减50元
原价价格:399元/周
优惠价格:349元/周
↓↓↓
▲  ▲ ▲ 
扫码下载;或应用商店搜Glowe 阁楼可以下载
秋天到了,一起来做一次心魔大扫除吧!最后送大家罗伯特·佛罗斯特的一句诗 ——
“唯一的出路就是向前,穿过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