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聊天框回复“汽车人才”获取下载链接
汽车产业经济规模大、涉及范围广,对国民经济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对于大多数工业国家而言,汽车产业通常被看作是国家制造业整体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象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汽车产业发展,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和引导下,瞄准新能源汽车精准发力,以新能源汽车业务带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与高素质制造业人才供给能力息息相关,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制造业人才就业薪酬和需求增速较快的门类之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智联招聘联合发布《2023年汽车产业人才发展报告》,基于智联招聘平台大数据,解析我国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供需现状,为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职业发展提供参考。
核心发现
一、汽车产业平稳运行,人才需求良性增长
  • 20231-7月,汽车产业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6%
  • 新能源汽车产能集中区域加速抢人,合肥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近5
  • 工艺/测试工程师需求增速较快,招聘职位数涨幅均超20%
二、新能源汽车业务领域招聘需求快速上升
  • 20231-7月,新能源汽车业务领域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18%
  • 国资车企招聘岗位以设计/制造为主,造车新势力企业销售岗位需求较大
  • 电气工程师成新能源车企研发主力,车载系统研发对嵌入式软件技能需求较高
  • CATIA UG等软件操作成为汽车行业从业必备技能,编程则是高薪技术岗位的稀缺型技能
  • 造车新势力企业高薪“抢人”,车载系统研发月薪超3
  • 智能网联汽车相关职位平均薪酬领先,算法工程师月入近3
  • 学历与岗位平均薪资成正比,博士平均月薪超3万元
三、新能源汽车业务领域求职人数激增
  • 求职人数同比增长35%,远高于招聘职位数涨幅
  • 非技术类岗位竞争激烈,高技术岗位竞争相对平缓
  • 合资车企岗位竞争最为激烈,造车新势力竞争压力较低
  • 合资车企最受年轻求职者青睐,造车新势力吸引资深从业者
报告正文
一、汽车产业平稳运行,人才需求良性增长
20231-7月,汽车产业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6%2023年以来,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制造业总体稳中向好,汽车行业保持平稳运行。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31-7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65万辆和156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4%7.9%。在汽车产销的增势下,行业招聘需求也随之增长,智联招聘数据显示,今年1-7月,汽车行业招聘需求同比增长6%
新能源汽车产能集中区域加速“抢人”,合肥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近5成。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带动了城市汽车行业的发展。今年1-7月数据显示,合肥市开展新能源汽车相关岗位同比增长46%,位居城市榜首位。其次是南昌、惠州、长沙等城市,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速均超20%。合肥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已培育和引进大众、比亚迪、蔚来、江淮、长安、安凯6家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今年前5个月,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达23万辆、同比增长4倍多。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南昌市重点打造的支柱产业,202211月,南昌市出台《关于推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建设具有南昌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并提出到2025年,力争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以上营业收入突破2500亿元,汽车产量达到80万辆。纵观各个城市,南昌有江铃,惠州有比亚迪电池,长沙有广汽三菱,新能源整车及配套企业的集聚,使城市汽车产业的招聘需求较快释放,招聘职位数量增长位居前列。
1  20231-7月汽车产业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速TOP10城市
工艺/测试工程师需求增速较快,招聘职位数涨幅均超20%。从职位来看,汽车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上升明显。今年1-7月,汽车产业各职位中,招聘职位数增速TOP10中高技术含量工程师8席。其中,工艺工程师、测试工程师分别以25%和20%的同比增幅排名前两位。可见,当前汽车领域的招聘需求增长主要体现在与研发相关的核心技术岗位的需求上。另外,汽车销售、普工/操作工岗位的招聘职位数同比增幅分别为19%、11%,充分体现了汽车作为工业产品和消费品双重属性的特殊用人需求。
图2 2023年1-7月汽车产业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速TOP10岗位
二、新能源汽车业务领域招聘需求快速上升
20231-7月,新能源汽车业务领域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18%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1-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了459.1万辆和45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0%41.7%,市场占有率达到29%。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热度,带动新能源汽车业务领域招聘需求较快释放。智联招聘数据表明,今年1-7月,新能源汽车业务领域的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18%
国资企业招聘岗位以设计/制造为主,造车新势力企业销售岗位需求较大。目前开展新能源业务的车企类型中,主要可以分为国资车企、合资车企、民营车企、造车新势力车企等四大类型[1],不同类型车企招聘的主要岗位各有侧重。国资新能源汽车业务中,汽车设计/制造工程师岗位招聘职位数占比达26.6%,排名第一;合资新能源汽车业务中,汽车设计/制造工程师、汽车销售/市场拓展岗位的招聘职位数占比领先,分别为28.5%27.7%;民营新能源汽车业务中,普工/技工岗位的需求最大,招聘职位数占比为39.1%;而造车新势力车企更注重汽车销售/市场拓展岗位,招聘职位数占比高达59.1%,远高于其他岗位的需求。
不同类型的企业在人才需求上的差异,反映出其生产和经营模式的鲜明特点。传统车时代的龙头企业以国资和合资企业为主,部分民营企业只在细分市场占有一定的优势。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阶段,国资车企和合资车企大多在原有生产线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以匹配新能源汽车的制造需求,但同时需要从事三电和智能化功能设计的人才,以匹配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因此国资、合资车企需要较多的整车设计和研发人才。民营企业大多在细分领域以价换量,通过车型的经济耐用属性吸引消费者。因此需要大量招聘操作工、钣金维修工、焊工、喷漆工等基础技工人才,因而带动了相关岗位的招聘需求扩张。造车新势力的发展模式不同于传统车企,更加侧重于汽车产品的智能化和用户的消费体验,选择企业直营的销售模式,而制造端大多交给有成熟造车经验的传统厂商。因此造车新势力企业对于销售人员的需求远远多于依赖4S店和经销商的传统车企,但对于普工的需求却远低于传统民营车企。
图3 2023年1-7月各类型车企重点岗位需求对比
电气工程师成新能源车企研发主力,车载系统研发对嵌入式软件技能需求较高。我们选取汽车设计/制造、机械设计/制造、电池/电气/电控研发、车载软件研发等4个核心技术岗位,展示其下属细分岗位。
汽车设计/制造岗位对电子工程师和质量工程师的需求较大,招聘职位数占比分别为13%、12.3%。这与近年来的整车电子电气化架构的持续改进密切相关。以域控制器、中央控制器为主的新型电气化架构对原有的整车电子架构产生了较大的挑战,整车厂商需要对原有汽车电子架构作充分的测试和验证后作出技术改进决策。
以汽车零部件制造为主的机械设计/制造工程师下的细分岗位中,工艺工程师的招聘职位数占比最高,达20.2%。汽车零部件的产品设计大多在与整车厂新车型耦合同步推进,大部分零部件一旦研制成功不会在短期内作大的调整,因此机械设计/制造岗位对制造工艺的要求远高于研发设计。
电池/电气/电控研发岗位下的细分岗位招聘中,电气工程师招聘职位数占比最高,达37.5%,其次是电池工程师、电控工程师,招聘职位数占比分别为21.7%、10.8%。这充分体现了三电系统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性。尤其是电气工程师,从汽车电路规划、设计、安装、调试等方面,为汽车动力系统服务,招聘需求量更大。
车载软件研发职位下的细分岗位招聘需求看,嵌入式软件开发、智能驾驶系统工程师的招聘职位数占比较高,分别为12.2%、11.9%。2023年,L2级辅助驾驶功能的普及率超过40%,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对车企的软硬件研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多数车企在与智能网联技术供应商合作的同时也在探索自主研发的道路。
核心技术岗位下细分职业占比TOP10
CATIA、UG等软件操作成为汽车行业从业必备技能,编程能力成为高薪技术岗位的稀缺型技能。数字化时代,软件操作和编程能力成为各行各业的“必杀技”。从主要技术型岗位的技能需求看,应用于汽车和机械行业的三维设计技能UG技术,在汽车设计/制造工程师、机械设计/制造工程师、电池/电气/电控研发职位的需求技能中排名前列。而汽车计算机辅助绘图软件AutoCAD也广泛应用于汽车设计/制造工程师、机械设计/制造工程师、电池/电气/电控研发等职位,是跨界通用性较高的汽车领域研发设计专业技术,因而需求也较高。而在智能汽车业务领域,C语言、C++、Java等通用编程语言,以及利用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进行电路板设计的PCB设计,广泛应用于车载软件研发岗位,是招聘需求较高的技能种类。
表2 核心技术岗位技能需求TOP10
造车新势力企业高薪“抢人”,车载系统研发月薪超3万。从薪资来看,在开展新能源业务的国资、合资、民营、造车新势力等四大不同类型车企中,造车新势力车企开出了全行业最高薪资。具体来看,造车新势力企业车载系统研发岗位的招聘月薪高达30531元,高于民营车企的27313元、国资车企的18453元和合资车企的17560元。与此同时,造车新势力车企给汽车设计/制造工程师、电池/电气/电控研发、机械设计/制造工程师等技术研发/工程师类岗位也开出了比其他类型车企更高的薪资。整体来看,车企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发展,造车新势力车企对研发、工程师类岗位的需求增大。同时,造车新势力车企拥有更充沛的资金,更倾向于招聘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技能人才,因此愿意高薪招揽人才。
图 4 各类型车企核心技术岗位平均招聘月薪对比(单位:元/月)
智能网联汽车相关职位平均薪酬领先,算法工程师月入近3万。进一步观察4个核心技术岗位下的细分岗位薪资情况。作为具备科技属性的行业,汽车行业不同职位的薪酬水平与技术紧密挂钩,在汽车设计/制造工程师职位下的细分岗位中,底盘工程师、汽车电子工程师的平均招聘薪酬较高,分别为17017元/月、16856元/月。在机械设计/制造工程师下的细分岗位中,平均招聘薪酬最高的是电机工程师和机械结构工程师,分别为19284元/月、19255元/月。电池/电气/电控研发职位下的电池工程师、电控工程师的平均招聘薪酬分别为20107元/月、19817元/月,高于其他各细分岗位。车载软件研发职位下的算法工程师岗位平均招聘薪酬排名首位,高达28146元/月。
3 核心技术岗位下的招聘月薪TOP5职业(单位:元/月)
学历与岗位平均薪资成正比,博士平均月薪超3万元。对于职场人而言,薪酬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决定因素,而招聘企业也会因求职者学历、经验等给予不同薪酬。从学历要求来看,开展新能源业务的车企招聘岗位平均薪酬与学历要求成正比。其中,要求博士学历的招聘岗位平均薪酬最高,达32406元/月。其次是硕士、本科和大专学历,对应的招聘岗位平均薪酬分别为21431元/月、15420元/月、10611元/月,要求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招聘岗位平均薪酬最低,仅7415元/月。
图5 新能源汽车不同学历要求的岗位平均招聘月薪(单位:元/月)
三、新能源汽车业务领域求职人数激增
求职人数同比增长35%远高于招聘职位数涨幅。面对集中释放的新能源汽车业务领域的招聘需求,人才供给端予以积极反应。据智联招聘数据显示,今年1-7月,新能源汽车业务领域的求职人数同比增长35%,高于招聘职位数18%的同比增速。这表明,开展新能源业务的整车企业得到人才青睐,吸引大批新涌入的求职投递。
非技术类岗位竞争激烈,高技术岗位竞争相对平缓。从各岗位的人才供需情况来看,采购/仓储/供应链管理岗位的求职竞争指数[2]最高,达到134.4,其次是全媒体运营,岗位的求职竞争指数达到133.5。这两大岗位的进入门槛较低,求职竞争更为激烈。同时,汽车设计/制造工程师、车载系统研发岗位的求职竞争指数最低,分别为42.155.5,这两大岗位的技术门槛较高,求职竞争相对平缓。
图6 新能源汽车各重点岗位的求职竞争指数
合资车企岗位竞争最为激烈,造车新势力竞争压力较低。从开展新能源业务的车企类型看,合资车企的竞争指数最高,达到130.5,其次是民营车企,竞争指数为117.2。合资车企凭借长期以来的国际化品牌形象,对产业人才具备一定吸引力。相比之下,造车新势力车企和国资车企的岗位求职竞争指数分别为75.6、75.5。随着造车新势力企业快速成长,以及薪资优势,未来将吸引更多产业人才加入。
图7 各类型车企的求职竞争指数
合资车企最受年轻求职者青睐,造车新势力吸引资深从业者。通过进一步观察新能源汽车业务领域的求职者画像,发现不同类型企业吸引的人才各有特点。智联招聘数据显示,合资企业吸引的求职者中,18-25岁占48.2%,比例高于其他类型车企。国资车企对高学历者吸引力较高,求职者中,本科、硕博学历分别占74.4%、11.8%,占比高于其他类型车企。民营车企招聘的技工岗位较多,因此求职者中4成为高中及以下学历。造车新势力企业更倾向招聘资深技术人才,因此求职者中近4成为30岁以上人才。
图8 各类型车企的求职者年龄分布
图9 各类型车企的求职者学历分布
随着汽车行业进入高速增长期,我国汽车企业招聘需求实现了较快上升,开展新能源业务的不同类型车企的职能岗位招聘重点侧重不同,前沿技能、经验丰富人才能在此轮行业增长中,寻求更高薪岗位、实现更大价值。秋招季临近,对于求职者而言,就业市场竞争仍然激烈,应及时动态掌握车企招聘信息,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个人专业技能寻找最佳结合点,合理选择求职策略、精准匹配优质岗位。
[1] 车企四大类型:国资车企以东风、长安、北汽等为代表,合资车企以上汽通用、华晨宝马、上汽大通等为代表,民营车企以比亚迪、吉利等为代表,造车新势力以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等为代表。
[2] 竞争指数=简历投递量/招聘岗位量,指数越高,代表求职竞争越激烈。
—  END  —
往期推荐

AI时代,企业管理的“安全隐患”

ChatGPT如何影响我们的工作?

点击“历史报告下载”,查看报告盘点大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