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丨茅台酒和茅台股价为什么永不凋零?

历史
【全文2900字,阅读需10分钟。】
前言:
取标题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本篇文章应该归为财经类呢还是历史类呢?思来想去,决定归为历史类,毕竟茅台酒和茅台股价永不凋零的根源,源自于红军长征的历史。
刚接触股票投资的前几年,我对茅台等酒类股票是蛮嗤之以鼻的,一个酒厂的股价常年稳居中国股市第一,一个酿酒板块的总市值位居全行业第二。难道中国的发展是靠酒来完成的吗?
但读历史之后,我发现是自己片面和肤浅了。茅台酒与长征红军相遇的时间点,恰好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茅台酒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眼中,是一种象征——革命事业幽而复明的象征之一。不仅如此,茅台酒还拯救了不少红军战士的生命。
在历史背景的加持下,茅台早已与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乃至中国人民深度绑定。茅台酒和茅台股价自然永不凋零了。
1.中国革命面临覆灭的转折点上,红军与茅台酒的相遇,赋予了茅台酒特殊的政治含义。
2.救命的茅台酒(药),而不是用来喝的茅台酒。
3.不躺平的管理层、极高利润率、严重稀缺性,加上国家和市场给投资者排除了90%的风险点,茅台股价怎么会不高?
4.贵州茅台股票的合适布局点。
红军与茅台酒的关系,大概就像是朱元璋与那“翡翠白玉汤”的关系。明明只是个老婆婆随手拿些烂菜做了碗杂烩汤,给当时还是乞丐、饿的不行的朱元璋吃了。朱元璋便记了一辈子,当了皇帝还念念不忘。
朱元璋不知道那是碗杂烩汤么?他知道,他也不会再怀念那碗汤,而是看着眼前的荣华富贵,想起了当年的苦难,想起了当年的峥嵘岁月。
红军与茅台酒也是如此,在中国革命前景一片灰暗的时间点上,遵义会议与四渡赤水战役重新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行道路,茅台酒正是在这个时候与红军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4年10月,红军面对蒋介石近100万部队对苏区的围攻,经过一年多的苦战,未能解围,损失巨大,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苏区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红军被迫仓促撤离,进行长征。
随后的湘江战役中,中央红军苦战五昼夜,最终强渡湘江。虽然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中央红军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中国革命的前景一片灰暗,大部分红军战士都不知道部队将往哪里去,只看见身边的战友一天比一天少,身前身后的敌人一天比一天多,前边的路一天比一天难走。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红军攻占了遵义,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批判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
遵义会议后,有了明确目标的中央红军一扫颓势,以3万余人面对国民党几十万部队的围追堵截。
在1935年1月19日到3月22日,于贵州、四川、云南三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运动战并突围,歼灭国民党军3万余人,俘敌3600多人,粉碎了蒋介石将红军剿灭在川滇黔边界的企图。这便是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
红军正是在第三次经茅台镇渡口渡过赤水时,遇到了茅台酒。在那个特殊的时间段上,茅台酒便和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突围,共同组成了一幅中国革命幽而复明的历史画卷。
多年后,老一辈的革命者们还总是时不时喝上一口茅台酒。我想他们不是在喝酒,他们是在回想那段最艰难的时光,忆苦思甜;是在悼念长征路上牺牲的战友;是在告诫自己要不忘初心。
物是人非的多年后,茅台酒成了他们与当年那些事、那些人、那些经历连系起来的唯一纽带。
红军长征的路上,各类物资极度缺乏,尤其是药品。而红军穿着草鞋长途行军,连连激战,身上各种擦伤、脚上磨起水泡、头上生了虱子,都没有药品消毒治疗。不少战士就是因为伤口发炎溃烂,最终牺牲。
高酒精度数的白酒成了不错的消毒药物替代品。
三渡赤水前,红军占领茅台镇,红军野战医院在乡亲的帮助下,储存了大量的茅台酒当作消毒的酒精用。
红军卫生员们用酒给伤员擦洗伤口,把脏的绷带浸泡在酒里清洗、消毒、杀菌后晒干再用。战士们头上生了虱子的则用酒洗头,脚上长了水泡的用酒擦洗。
茅台酒的消毒杀菌作用远远比不上医用酒精,但在那个时候,谁也不知道被当做医用酒精用的茅台酒拯救了多少红军战士的生命。
还有些未经核实的传闻说,不少红军战士在过雪山时,也是靠着一口茅台酒撑过去的。
大家应该都知道“喝杯白酒暖暖身子”的说法,喝酒会使人呼吸加快、血液循环速度加快、血管扩张、热量消耗增加,让人感到身上热乎乎的。
长征中大部分红军战士身上都只有单衣,穿着草鞋,实在是难以抵御雪山上的严寒。红军总指挥部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据传闻只下达了“白酒加辣椒”的指示,希望靠白酒和辣椒调动战士们的身体机能,多提供点热量,让战士们撑过雪山。
【中央红军曾翻越的夹金山】
以上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来,茅台酒在长征的红军战士们眼里,其实并不是酒,而是救命的东西。经历过长征的红军战士对茅台酒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情。
茅台酒与红军的历史渊源,赋予了茅台酒独特的政治含义,使得茅台酒成为了中国国酒,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现如今茅台酒厂的管理层,只要不乱来,贵州茅台既是金字招牌,又是会下金蛋的鸡,躺着就能把钱赚了。
茅台2022年的年报中显示茅台酒的毛利润率达到了惊人的94.19%。
而现在茅台出厂价为969元,市场价2800左右,也就说,茅台要是将出厂价提高点,别说毛利润率了,净利润率都能做到99%!1块钱成本的东西,愣是赚你99块。
另外茅台酒还具备稀缺性,一年产量就那么多。官方说法是说茅台的酒窖数量有限且比较特殊,从茅台酒窖酿出来的酒,就是更别的酒窖味道不一样,所以无法仿制,独此一家。
当然我是不太相信这个说法的,我更倾向于是茅台酒在酿造和勾兑上有些特殊手法,别的酒厂学不来,哪怕同在茅台镇上的酒厂也仿制不了。
难能可贵的是茅台管理层并没有因此而躺平,反而总是能弄些吸引眼球的宣传活动。比如最近茅台跟瑞幸咖啡联手推出的酱香拿铁,单杯定价38元,券后售价19元一杯,推出当天就买了542万杯。
光从酱香拿铁的营销活动来看,就不得不佩服茅台的管理层。现在不都说年轻人不喝白酒么?行,咱给你整成拿铁咖啡,让你们尝个鲜。近3000一瓶的茅台喝不起,一杯19块的酱香拿铁还喝不起么?
茅台管理层其实很敏锐地发现了核心问题:年轻人不是不想尝试茅台酒,而是太贵了,喝不起。毕竟谁不想跟风尝试尝试国酒?
话说这波操作究竟是谁赢了呢?我认为是双赢,瑞幸借了茅台的名气,茅台借了瑞幸的赛道,从酒跨界到年轻人们的咖啡赛道上。
之前茅台还搞过茅台冰淇淋等等营销活动。
话说我都觉得茅台管理层有点过分了。这么一个毛利润率94%、完全不愁酒卖不出去的酒厂,还整天跟风玩跨界,强行拓展受众群体。别的酒厂还怎么玩?
做投资的时间越长,就越喜欢茅台这类公司,不需要花什么心思。因为绝大部分的风险,市场和国家已经帮我排除了。我不需要担心茅台会退市,不需要担心茅台财务数据造假(那么多眼睛盯着这块香饽饽呢),不需要担心销量、利润率、回款率等等问题。
这样的公司,股价不高才奇怪呢。
公司产品利润率如此之高、不愁销售不出去、具备稀缺性,管理层不尸位素餐,这么好的一间公司,该怎么去投资它的股票呢?
我们来看一张图,贵州茅台07年以来市盈率变化的图。
通过前三段的内容,我们会发现投资贵州茅台股票的绝大部分风险都可以完全忽略,因为茅台没有那些风险。我们唯一需要考虑的是股价过高的价格风险,而市盈率刚好是个不错的估值指标。
通过对比贵州茅台的市盈率和股价走势,我们很容易发现规律:
1.市盈率低于20倍的时候,茅台处于极度低估状态,仅在反腐+塑化剂+熊市三重打击下出现过一次。
2.市盈率处于20-25倍时,茅台股价为相对低估状态,适合逐步买入建仓。
3.市盈率处于25-30倍时,鸡肋时期,想买嫌贵了点,不买怕飞,建议不看。
4.市盈率30倍以上,高估阶段,越涨越卖,兑现利润。
考虑完价格风险,在相对低估阶段买入,然后等着收钱。
茅台酒和茅台股价,确实会在我们的有生之年里,永不凋零。
END
题外话:今年不是医疗反腐么,不少药企不也和茅台类似么?
最新评论
推荐文章
作者最新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Copyright Disclaimer: The copyright of contents (including texts, images, videos and audios) posted above belong to the User who shared or the third-party website which the User shared from. If you found your copyright have been infringed, please send a DMCA takedown notice to [email protected]. For more detail of the source, please click on the button "Read Original Post" below. For other communications, please send to [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用户推荐收藏至CareerEngine平台,其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及知识版权均属用户或用户转发自的第三方网站,如涉嫌侵权,请通知[email protected]进行信息删除。如需查看信息来源,请点击“查看原文”。如需洽谈其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用户推荐收藏至CareerEngine平台,其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及知识版权均属用户或用户转发自的第三方网站,如涉嫌侵权,请通知[email protected]进行信息删除。如需查看信息来源,请点击“查看原文”。如需洽谈其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