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槿妈妈 
来源:中学生听书(ID:tingshu2018)

最好的教育莫过于家长真负责、不姑息,孩子肯努力、懂上进。

9月,新学期伊始。
每年开学都会有一部分家长对老师说:
“我家孩子就交给您了,您一定要帮我多管管孩子。”
但很少有家长会思考:
“同样的班级,同样的老师,为什么孩子间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究其根本,造成孩子间差异的根源是家庭和父母。
要知道,一位好老师只能影响孩子三五年,父母却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
心理学上有一个“原生家庭理论”:
指的是我们出生和成长的家庭,这个家庭里的气氛、习惯、子女在家庭里学习效法的对象,都会影响孩子未来的人生。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践行者,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受益者。
家庭教育有多成功,孩子就会有多出色。
同样的班级,同样的老师,不一样的家长,孩子就有不一样的结局!
 01 
教育最大的“死敌”,就是父母太怕麻烦
哈佛大学有研究指出:
3-6岁是孩子性格、行为习惯培养最关键的时期,可以用“潮湿的水泥期”来形容。
孩子85%-90%的性格、学习行为方式,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一旦孩子到了7-12岁,就进入了“正凝固的水泥期”,过了这个时期再想纠错就没那么容易了。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都能抓住孩子黄金成长期,一步一个脚印陪伴孩子成长。
偶然间,在网上刷到了浙江学霸邵奕佳的故事。
她在高考中取得了719分的高分,其中化学、物理、生物三门满分,语文133分,数学142分,英语144分。
邵奕佳的优秀和她的家庭氛围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
她的妈妈深知培养学习的爱好比学习本身更重要,作为一名医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下班后还会在家里学习。
在妈妈影响下,小奕佳从小就爱读书,一有时间就专注于书海中,小小年纪的她便涉猎广泛。
每次考完试,她的爸爸都会和她一起分析试卷,深挖其中的问题,分析丢分的原因,并在一步步引导中寻找解决方法。
爸爸的理性思维培养了小奕佳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
邵奕佳之所以如此优秀,这一切的本源,离不开她的父母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对她的用心陪伴和悉心教育。
曾有一项对国内外学生成绩的监测研究结果表示,影响成绩的各项因素大致是:
学生本人和家庭占比60%-65%,环境占比20%-25%,学校的影响只占10%-15%。
父母想要孩子妙笔生花,就要舍得花时间陪孩子阅读;
父母想要孩子成绩优异,就要不厌其烦地辅导和督促;
父母想要孩子成龙成凤,更要亲力亲为地严格管教。
可是很多父母却在教育问题上舍本逐末,只把注意力放在影响力最小的方面,忽视了最重要的家庭和环境。
教育最忌讳的就是父母偷懒,教育最大的“死敌”就是父母怕麻烦。
孩子的成长就像是拼积木,一步错,步步错,积木可以拆掉重拼,孩子的成长却是不可逆的,错过便无法重来。
父母今日偷懒,日后也会看到孩子在做事时投机取巧。
父母今日怕麻烦,日后也会看到孩子在学习时半途而废。
你的每一次偷懒和怕麻烦,都是在对孩子释放凡事皆可随意放弃的信号。
 02 
对孩子最大的残忍,就是在学习上放任自由
先讲两个小故事吧。
第一个故事来自一位00后孩子的自白:
他出身普通家庭,初三以前他的学习成绩还不错,由于沉迷网络游戏,学习一落千丈。
16岁那年,在父母的默许下他辍学了。
他原本以为自己即使不读书,也能出人头地。
可现实却将他打回原形,没有学历、没有经验、面孔稚嫩,年龄太小,许多工厂都进不去,更别想找到一份体面舒适的工作了。
第二个故事是来自身边的真实案例:
同事李姐家的儿子小桐今年被保送到复旦。
当我们问起教育方法时,李姐说她为了孩子的学习,把家里的电视搬回了老家。
有一段时间小桐喜欢上玩一款新出的游戏,为了防止孩子沉迷游戏耽误学习,李姐让她老公晚上有空陪孩子玩玩游戏,还和儿子约定好平时想多玩一把游戏,就要多做一份卷子。

当小桐学习开小差的时候,李姐就会和儿子谈心,听他说最近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他一起分析试卷上的丢分原因……
从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出,孩子未来走上坡路还是下坡路,全在家长一念之间。
养育孩子本身就是一项需要家长投入极大时间和金钱成本的工程,静待花开和撒手不管都是最不负责任的借口。
孩子的学习之路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拦路虎,有远见的父母都能咬咬牙管住孩子,短视的父母只贪图眼前一时清净。
前者会让孩子走上光明大道,不说前途似锦,最起码不会跌落谷底,后者却要面对孩子今后的讨债以及生活对孩子的刁难。
正如罗翔老师所说:
“快乐是责任的副产品,脱离责任去追求快乐,最后得到的一定是痛苦。”
孩子的责任是学习,父母的责任是管住孩子学习,丢掉责任,痛苦迟早会找上门。
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残忍,就是在学习上放任自由。
最好的教育莫过于家长真负责、不姑息,孩子肯努力、懂上进。
 03 
每一个学霸的背后,都站着优秀而凌厉的父母
央视主持人董卿曾坦诚地说:“自己今天的所有成就,都要感谢当年父亲的严苛和陪伴。”
从来没有横空出世的天才,99%的学霸背后都站着优秀而凌厉的父母。
新学期,家长做好以下四点,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一、言传身教,耳濡目染
曾仕强教授曾说过:
“教小孩最好的方法就是夫妻聊天。”
孩子的遇事反应和行为映射出家长的日常教育方式。
父母易怒、暴躁、情绪不稳定,容易养出胆小敏感的孩子。
父母爱刷短视频、沉迷虚无的电子垃圾快乐中,容易养出专注力差、不爱学习的孩子。
正如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里所写:
“父母之间就是孩子的整个社会,你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描绘着他们未来的世界。”
家人间的相处模式,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深藏着孩子的未来。
从今天起,做一个鼓励大于挑刺的父母,让孩子从语言力量中获得前进的动力,这将是他们勇敢面对学习和生活中所有挑战的助推器。
从今天起,做一对相互体谅的父母,让孩子从充满爱的家庭氛围中汲取心理营养,这将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精神能量。
二、立住规矩,防止懒惰
鲍姆林德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种类型:严格型、溺爱型、严厉型和忽视型。
他总结道:严格型是把严厉和溺爱这两种对立的类型中有益的成分结合在一起,使父母的教育既有权柄,有明确的要求,同时又不失爱和对孩子合理要求的满足。
教育这门课程,若是少了规矩的存在,大概只能培养出一个思想和行为涣散的人,这对孩子的成长极其不利。
小学阶段规矩没立住,上了初中就会体会到,青春期的娃,比小学难搞一万倍。
所以,立规矩,要趁早。
学习上,要求孩子做到:
1、不做磨洋工,早睡早起,不赖床;
2、先学习后玩耍,每天自行核对学习任务,对自己负责;
3、各科学习要有目标和计划,凡事多思考,多提问。
家规方面,要让孩子明白:
1、娱乐只是生活的调剂品,周内不能看手机(除非学习需要),周末玩手机不能超过2小时,学习合理规划手机使用时间;
2、诚实守信是做人之本,答应别人的事情要做到,学习上遇到问题也不要逃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学校中不要试图窥探他人隐私,不能对其他同学说三道四。
三、家校共育,配合老师
一位班主任发朋友圈呼吁广大家长: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最怕的就是父母态度积极,但却从不改变。
每个家长都觉得老师很重要,但是真正重视老师话的家长却很少。
新学期,希望家长们都能做到‘知行合一’,配合老师解决孩子问题,助力孩子成才。”
是啊,有些发生在家庭场所的一些问题老师是管不到的,比如孩子的作业质量、字迹、孩子总是迟到等,这时候家长若是再不配合老师,老师心灰意冷后只能撒手不管了。
家长唯有转变认知,从“你去管”变成“我要管”,孩子才能有更好的出路。
除此之外,父母也应在和孩子沟通中表现出尊重老师的付出,理解老师的难处,不在孩子面前数落老师,贬低老师。
想起自媒体作家刘小念撰写过一篇真实故事中,一位985博士毕业的爸爸当着孩子面说:
“通常都是学习不怎么好的学生才考师范学院。”
于是,这个孩子觉得他爸爸说什么都是对的,从来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
最后,原本学习成绩优异的男生因无法适应学校生活,频繁转学,在中考前拒绝上学,被确诊为神经官能症。
古语有云:
“亲其师,才会信其教;信其教,才会爱其教。”
父母配合老师,孩子信任老师,教育效果方能事半功倍。
四、培养习惯,坚持习惯
盘锦市前教育局局长魏书生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他认为:
“自学过程好似点,自学习惯好似线,线才能组成面,培养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良好的习惯是孩子自学和好成绩之间的桥梁。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
“每天反复做的事情成就了我们,你会发现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新学期,家长一定要重视培养孩子习惯。
小学阶段重点抓基础,端正孩子学习态度,从培养孩子尊师重道、自觉预习、字迹整洁、专心听讲、善于提问、课下认真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开始。
初中阶段培养思维能力,这时候就要给孩子灌输上课要抓重难点,做题时要懂得举一反三,尽量多用2种以上方法解答问题,锻炼思维能力。
高中阶段培养自学能力,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父母要鼓励孩子自己查找和整理资料,带领孩子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好习惯不会凭空出现,更无法自动抵达,唯有始于培养,衷于坚持,才能看到结果。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做不惧千万事。
就像下面两张图: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年后无法给孩子的学习状态带来本质变化。
反之,每天进步一点点,习惯复利就能为孩子在学习上带来质的突破。
新学期,愿所有父母都能做好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愿所有孩子都能不负韶华,努力奋进。
点亮文末【在看】,与所有父母、孩子共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