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哭,不笑,也不痛骂,而只是理解,这才是阅读红楼梦的至高境界。
——欧丽娟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部《红楼梦》
鲁迅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部《红楼梦》,正如每个人在某些方面也保持自己的观点,但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欧丽娟告诉我们,《红楼梦》是一块敲门砖,敲开门唤出来的人是每一个自己——
“读者也不需要担心自己有任何不同于我的看法,每个人的看法我都很尊重,其实我更关心的是你能不能看得很深,如果你看得很深刻、很有道理,我认为这就是有价值的,至于你的看法到底与谁相同、与谁不同,我认为这都是很表层的、不需要在意的事情。
红楼一梦,蔚为大观。如何真正进入曹雪芹的红楼梦世界?欧丽娟教授穷十年之功,潜心研究,读出了那些隐藏在《红楼梦》文字之间与文字之外的声音,得出了自己最真切的感悟。
告别幼稚的偏见,真正读懂“红楼梦中人”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里谈到的,经典就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毫无疑问,《红楼梦》就是这样的经典。它“集小说之大成,游戏笔墨,雕虫之技,无所不备,可谓善戏者矣。又供诸人同学一戏,洵为妙极。”
然而,《红楼梦》究竟“妙”在何处?欧丽娟老师认为,读者必须“有所自觉”才能真正体会。
◎ 读者的角色与经典一样重要
“一切诸经,皆不过是敲门砖,是要敲开门,唤出其中的人来,此人即是你自己。”
欧丽娟认为,读者的角色与经典一样重要而赋予经典更多价值的读者,都是必须下过功夫、付出极大努力的人,欠缺良好的心智训练与知识装备,那敲开经典后所唤出来的“你自己”,就只会是一个普通的读者而已。
◎ 超越自身的限制:偏见、细节、与价值观
如何能更好地敲开如《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之门?欧丽娟老师认为,必须突破自身的三大限制:固有的偏见、忽略的细节、和时代价值观。
·
 首先,人性非常容易“想当然”地用简单的逻辑和臆想去揣测一切,这种情况也极其普遍地发生在读书和论人上。这是读者要自我超越的第一个挑战。

· 其次,“魔鬼就藏在细节里”,要真正理解一部小说,就必须对小说内容有充分掌握,也就是重视所有的描写,包含一切的细节。
当然,单单掌握各种细节仍然还是不够的,当文本的地基全面打造完成之后,“智慧”才能接着发挥作用,让“情节”的因果关系从故事的表层之下浮现出来,发出闪光,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原先所没有看到的意义。
· 再者,《红楼梦》诞生于两百多年前,现代读者在阅读诠释时必然面临了与过去时代沟通的问题,于是也随之产生理解障碍的历史难题。要避免这种情况,则需要对实质问题仔细考察,而不是用简单的“进步”“落后”之类的帽子去肆意评判。
▌稀缺限量:欧丽娟亲笔签名版《大观红楼》
对《红楼梦》的研读与探索,自清中期以来就已经蓬勃发展,甚至独立成为一门学问,形成了所谓的“红学”。民国以来,由于空间的承续性以及人口的优势,大陆地区的红学研究更是欣欣向荣,在历史考据上屡出新见,版本、传记、文物等等,也都成绩斐然。
台大教授欧丽娟的这套《大观红楼》则别具一格。从阅读方法到整体对待《红楼梦》的阅读态度,都令人耳目一新。正如一位知乎网友所说:
“欧丽娟在讲的《红楼梦》,我觉得这可能是非业内人士能看到极系统极完善极高明的红楼梦赏析讲解。她从中国古典神话的意象、中国古代的宗教礼法社会、中国诗词谶语小物、园林花鸟、人物性格论等等对红楼梦有了一个系统的鉴赏。她还引用了许多古今中外经典丰富课堂,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假说到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从波伏娃的《第二性》到黑泽明的《癞蛤蟆的油》,从孔子的‘君子亦有恶乎’到屈原的《楚辞》。可以说满满的干货、满满的诚意、满满对红楼梦的爱。
欧丽娟老师是《巨流河》作者齐邦媛的关门弟子之一,一位数十年来如一日低调治学的学者,中西方综合的文学素养与清醒的认知,让她的一些观点“振聋发聩”,读之有醍醐灌顶之感。
先知书店有幸获得欧丽娟老师亲笔签名版《大观红楼》(全4册),现货仅100套,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